【2017年整理】五次国际产业大转移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266578 上传时间:2017-10-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五次国际产业大转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7年整理】五次国际产业大转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五次国际产业大转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五次国际产业大转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次国际产业大转移产能过剩和产业升级是所有制造业大国都面临的共性难题。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扩散过程, 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密切相关, 同时又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生产要素的获取成本及生产要素有效利用程度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历了五次大的产业转移,也是发达国家过剩产能五次消化的过程。第一次产业转移(18 世纪末 19 世纪上半叶)。输出地是英国,输入地是欧洲大陆和美国。此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了“世界工厂”从英国向美国的第一次变迁,催生了新兴的工业帝国。第二次产业转移(20 世纪 50 年代)。产业输出地是美国,输入地是日本和原联邦德国。此次国际产业转移对次发达国家的经济影响巨大,

2、日本和原联邦德国在承接了美国移出的产业后, 很快成为全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供应者, 原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日本制造”开始畅销全球,日本建成了第三个“世界工厂” 。可以说,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二次变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这次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基本上把资本缺乏、科技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排除在产业转移进程之外,其结果是把全球分割为两类不同的生产体系:一面是发达国家形成了以机械化大生产为主的全球生产链,一面是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以手工业和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生产体系。第三次产业转移(20 世纪 60-70 年代) ,这次国际产业转移输出国是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输入国是亚洲

3、“四小龙” 。日本和原联邦德国通过两次将产业大规模转移到亚洲“四小龙” ,国内产业得到了两轮“废旧建新”的重构。亚洲“四小龙”一方面积极承接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将自己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与此同时,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转移到东盟,由此形成了产业的梯次转移结构。第四次产业转移(20 世纪 80-90 年代) 。这次国际产业转移输出国是美国、日本、德国、亚洲“四小龙” ,输入国是发展中国家。这次国际产业转移, 在极大程度上受到产业模块化发展的影响。所谓“模块化” , 就是将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工序分别按照一定的“模块”进行调整、分割, 模块各自独立运行, 然后依据统一的规则与标准连接成整体。发展中国家是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而中国也正是在此次产业转移中逐渐成为了“世界工厂” 。这是人类经济史上第一次出现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同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的局面。第五次产业转移(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本次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与以往四次不一样的特点,前四次的产业转移都是单方向的由上往下转移,即由发达经济体向新兴经济体转移,而这次转移出现了“双向转移”现象。一方面, 受“再工业化”政策的影响,产业高端链条回流欧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受成本上升影响,产业低端链条开始从中国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