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02655638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浙江选考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浙江选考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浙江选考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浙江选考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选考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浙江选考专用),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 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 便、 平民化 转变。,考点清单,2.变化表现,3.新中国成立后的服饰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 列宁装 、连 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 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逐渐自由开放。,图说历史 中山装 辛亥革命不仅带来了社会的剧变,而且也促使服装的变革更为迅速而明 显。

2、中山装就是在这一变革中诞生的。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五个扣 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 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 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名师点拨 中国近现代社会服饰文化变迁的特点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向西方学习。 (2)由过去的封建传统服饰向现代服饰趋进。 (3)在服饰文化变迁中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 西合璧的特征。 二、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 1.变化原因 (1)外因:西方列强入侵;工业文明冲击;外来文化影响

3、;等。,(2)内因:政治变革(如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等);经济结构的变动及经 济发展(如自然经济的解体、近代工业的出现、改革开放等);思想解放 (如新文化运动)。 2.变化表现 (1)婚俗: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 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 婚姻自主 。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 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 尚。 (2)丧礼: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新式丧礼。新中国 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 火葬 改革。,(3)饮食: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其中以鲁菜、粤菜、川 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为四大菜系。

4、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人大 批来华, 西餐 也随之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4)民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鸦片战争后,西式住房开始大 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 宅。随着这种全新居住文化的传入,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 特点。 中西合璧 成为典型特征。 (5)其他风俗:民国成立后,开展了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破除神 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 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知识拓展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和认识 (1)特点 a.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进程

5、缓慢,地区 差异较大。,知识归纳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b.从过程看,经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c.从水平看,随着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民主化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d.从动力看,每一次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的社会运动有关,上层人物的 倡导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e.从实质看,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在中国社会生活上的反映。结果是 在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西方文化逐渐融合。 f.从影响看,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2)认识 a.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 史的进步。 b.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

6、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考点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1.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轿子、马车等传统 的交通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如人力车、汽车等取代;在现代中国, 火车、汽车、电车等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2.交通工具,知识拓展 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a.从时间上: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开端艰难。 b.从进程上:因受到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阻挠而进程迟缓。 c.从范围上: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地区发 展缓慢。 (2)影响,二、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考点三 大众传

7、播媒介的更新 一、报刊、影视业的发展 1.大众报业的发展,2.电影的发展 (1)特点:电影事业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 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2)发展历程,3.广播电视的发展,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1.兴建 (1) 1993 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2)截至2008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发展态势呈现 出后发者的跳跃式特征。 2.影响 (1)积极 a.互联网对民众生活的影响:缩小了全球空间距离,加快人类信息交流与 共享。 b.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 成部分。 c.催生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8、工业时代信息时代)。 (2)消极:存在着信任度和安全感较低、沉迷网络等负面影响。,知识归纳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示意图,知识拓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四次大变迁,一、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从政治角度来看,有外在与内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鸦片战争使 国门大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地融入世界,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极大变化。另一方 面是中国社会内部新兴进步力量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的努力。中国近现 代史上三次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孙中山 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的思想深 入人心,旧的风

9、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应地发生了 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呈现出计划经 济体制下的生活特色;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小。 2.从生产力角度来看,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 式和思想观念。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火车、电灯、有线与无线电 报、电话、电影、轮船、打字机以及现代高科技领域的许多成果,为人 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石油的发现和汽车、火车、 轮船的普及则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新中国 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重视科技的

10、发展,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使得我国在生物工程、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领域有所突 破,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从思想启蒙和思想革命角度来看,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工业文明对我国全方位的冲击造成 的,实质上体现了西方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 时也是中国人自己追求自由、民主、富裕的结果。 二、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1.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侵略强行进

11、入 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 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 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 2.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代表了新的生产力 的发展方向,这些东西一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 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主题一 从文明碰撞视角看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史料1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 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 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

12、坞、轮船公司皆在 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 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蕃菜馆”“面包房” “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史料2 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史料研习,史料呈现,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当 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 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 活则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 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

13、,属于新派人 物。 摘编自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史料解读 史料1描述了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体现了上海 在近代深受西方文明影响。史料2描述了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20 世纪初中国人推崇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体现了西方民主、平等、自,由思想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论从史出 1.根据所学知识,综合以上信息,概括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的特 点。 2.从本质上对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进行理解。 答案提示 1.特点: (1)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打上了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 方式的烙印。 (2)具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

14、。 (3)近代西方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影响呈现出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乡 村逐步推进的态势。,(4)社会生活风俗等方面的变化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 (5)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2.理解: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传入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近 代化。,主题二 近代交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史料1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 共建铁路8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 修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只占14%一些闭 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 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

15、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 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 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史料2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史料呈现,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 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 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史料解读 史料1反映了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及作用。史料由第二个省 略号分层,分别叙述了中国铁路修建的特点、作用。由处画线部分可

16、知,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修筑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铁路 长度,说明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由处画线部分可 知,铁路建设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以深刻的影响。史料 2指出国人办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说明办报活动与当时现实,斗争关系密切。注意史料第一句点明了时代背景,最后一句总结了其影 响。由处画线部分可知,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 作用,成为宣传改良的思想武器。 论从史出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认识。 2.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报刊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案提示 1.兴建铁路是世界科技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有助于 改变落后的局面,推动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同时便于帝国主义对中国 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2.近代报刊不仅具有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和启迪民众的社会功能,它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