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作者张伯华第十一章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2654579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6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作者张伯华第十一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作者张伯华第十一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作者张伯华第十一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作者张伯华第十一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作者张伯华第十一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作者张伯华第十一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作者张伯华第十一章(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精神分析疗法 第三节 行为主义治疗 第四节 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 第五节 认知疗法 第六节 森田疗法 第七节 生物反馈疗法,返回,第一节 概述,在当今世界上临床心理专业领域中,最具影响的主要有四大取向的治疗模型类别: 1. 分析取向的治疗 这包括从弗洛伊德以来的各种心理分析疗法,经典的心理分析、新心理分析疗法,以及各种以心理分析为主导的短程疗法。这一取向的治疗主要以无意识动机、领悟、人格重建等为其理论的基石。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第一思潮。 2. 行为主义取向的治疗 其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强化学说、班杜

2、拉的学习理论。,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概述,它是根据行为学习及条件反射理论,消除和纠正异常行为并建立一种新的条件反射和行为的治疗方法。在整个心理治疗领域中,行为治疗被称为第二种势力,是心理治疗发展史中的第二个里程碑。 3. 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取向的治疗 这包括存在主义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格式塔(完形)疗法等。存在主义疗法强调个体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重要性,它是一种强调以多种不同的方法去理解人的内心主观世界的治疗体系,至今未形成一套统一的理论及系统化的治疗技术。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理论观点基于人本主义的哲学理念,该疗法重视来访者与治疗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治疗关系的特定性决定了治疗的效果。,上一页,下一

3、页,返回,第一节 概述,一旦来访者与治疗者建立起真实的人与人的关系,来访者内在的成长力量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格式塔疗法则采用了一整套技术来帮助来访者注意其目前正在经历着的事物,通过咨访双方此时此刻的互动和当下体验,协助来访者学会在任何时候都能觉察到自己内心的各种感觉和感受。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之后的第三大势力。主要代表人物是亚伯拉罕马斯洛和卡尔罗杰斯。 4. 认知取向的治疗 其代表技术有阿龙贝克的认知疗法、阿尔波特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概述,各种认知疗法均认为导致人出现情绪困

4、扰或心理障碍的原因是不合理的信念和非理性的思维方式。这些治疗重在改变非理性的认知,建立理性的人生观。该理论与行为主义治疗相辅相成,在治疗中具有结构清晰、简明、用时较短的特点。 5. 系统观的家庭治疗 该取向包括了各类家庭治疗,如结构式家庭治疗、系统式家庭治疗、心理分析家庭治疗、行为家庭治疗等。各种家庭治疗虽各有自己的理论观点与技术方法,但均强调个体问题是系统问题的反映。,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概述,治疗注重了解个体在成长环境中受到不同背景因素影响的重要性,认为调整个体的家庭或其他使之受到影响的系统,才有助于个体改变的产生。因此,这类治疗与上述治疗不同的地方是治疗并非是个体性的,而是涉及

5、整个家庭的。本取向正日益发展为极具影响的第五大取向。,上一页,返回,第二节 精神分析疗法,一、精神分析理论及基本概念 20世纪初,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开创了人类自我认识的崭新领域。他首创性地在将精神分析学从一种精神病学方法发展为普通心理学的过程中,从观察人的生物本能的角度,对人的心理结构、人格结构、心理动力、心理发展、焦虑理论、心理防御这六个主要方面做出了富于洞察力的探索和阐述。 (一)人性观 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基本上是决定论的论调。他认为,人类行为受控于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与生物本能驱力,以及六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精神分析论认为,人的行为的复杂性远超出我们能意识到的。,下一页,返回,第

6、二节 精神分析疗法,一个人可以透过洞察,把自己从受到过去经验的局限中解救出来。当潜意识里的东西浮上意识层面而被察觉,过去盲目的习惯就可以由自己的选择来取代。 (二)心理结构 弗洛伊德学说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潜意识层次的概念,把人的意识范畴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部分。 1. 意识 意识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不完整的、模糊的概念,一般认为是人对环境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精神分析疗法,研究者们还不能给予它一个确切的定义,我们可以暂且认为意识是人类生活的状态中,能够意识到的自己及现实在大脑中的内容反映。 2. 前意识 前意识部分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

7、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潜意识很难或根本不能进入意识,前意识则可能进入意识;前意识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担负着“检察官”的任务,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前意识丧失警惕时,有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变形渗入意识。前意识属于潜意识的表层,在通常情况下,不会被个体自己所意识到,但它是了解行为与了解人格问题的关键。,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精神分析疗法,3. 潜意识 潜意识也称无意识,是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变为意识的东西,具有能动作用,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和影响,潜意识无法直接研究,只能从行为来推论。推论潜意识存在的临

8、床证据包括: (1)做梦:这是潜意识里存在着需求、欲望,以及冲突的象征代表。 (2)说错或遗忘:例如,说错或遗忘原先十分熟悉的名字。 (3)催眠后说出的话语。 (4)在自由联想技术下所推演而得的素材。,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精神分析疗法,(5)在投射技术下推演而得的素材。 (6)精神病症状的象征含义。 (三)人格结构 弗氏认为人格由三个系统组成:本我、自我与超我。这些名词是用来指心理过程,而不是人格运作的解剖部位。人格的运作是整体的,而非三者分别开来。本我是生物要素,自我是心理要素,而超我则是社会要素。人可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而人格的动力则包括将精神能量分配到本我、自我与超我的方式。由于

9、精神能量的总量是固定的,因此若一方分配得多,另外两方就会少。人们的行为取决于此精神能量。,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精神分析疗法,1. 本我 本我是人格初始的系统,刚出生的婴儿完全处于本我的状态。本我是精神能量的主要来源及本能的栖息之地,本身缺乏组织,是盲目的,本我无法容忍紧张,一有压力会立即予以消除而恢复至平衡状态。本我遵循享乐原则,即致力于减低压力、避免痛苦及获取欢乐,本身没有逻辑概念,完全依享乐原则去满足本能的需求。本我永远不会成熟,它不会思考,只会希望或行动。本我大部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我们无法察觉到。 2. 自我,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精神分析疗法,自我与外在的现实世界是

10、有接触的,它负责本我、超我与外在世界之间的沟通,自我的任务是调节本能、超我、外在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控制着意识及感官知觉的运作。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自我能检查与控制本我盲目的冲动,进行实际而又合乎逻辑的思考,并拟定计划以满足本能需求。本我所知道的是主观的现实,而自我则能分辨内心想象与外界真实的事物。 3. 超我 超我是人格的审判单位,掌管着道德规范,关心的是行为的好坏与善恶。超我代表理想,而非现实,它追求的不是享乐,而是完美。,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精神分析疗法,超我代表代代相传的传统价值观与社会的理想,其功能在于抑制本我的冲动,说服自我以合乎道德的目标来取代实际的目标,以及致力于追求

11、完美。因此,超我是客体与社会等标准的内化,跟心理上的奖赏或惩罚有关,奖赏是自傲与爱自己的感觉,而惩罚则是罪恶与卑劣的感觉。 4. 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关系 弗氏认为本我满足需要的活动方式之一,是冲动性行为,即要求即刻满足,如饥饿了要立即得到食物,愤怒了就要立即发泄,不计后果。而自我满足需要的活动方式之一,是推迟行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精神分析疗法,推迟行动是为现实原则服务的,推迟行动就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即根据需要制订行动计划,去发现和制造现实的能满足需要的对象。推迟行动能够完成即刻满足所办不到的事,能够把主观的心理世界与客观的现实世界区分开来。弗氏把自我和本我的关系比作骑马的人

12、和他的马之间的关系,认为马提供了运动的力量,而骑马人则具有决定方向和指导他那有力的坐骑的大权;但也有时会出现不合理的情形,即骑马人必须得按马自己所要去的方向来指导他的马。弗氏还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所占据的意识水平是不同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人的复杂的人格动力结构。超我一部分在意识之中,一部分在潜意识之中。自我也是同样。本我则完全处于潜意识领域。,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精神分析疗法,前意识是既可以变为意识又可以成为无意识的边缘部分,就像水中的冰块,随冰块的起伏而变化。意识是露在水面上的部分,而无意识是深藏于水下的那一部分。随冰块的起伏,三部分人格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如果把本我看作

13、是生物进化的产物,是生理遗传的心理表现,而把自我看作是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较高级的精神活动过程的领域,那么超我就可以说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统的运载工具。本我中产生自我,自我中又产生超我,它们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的状态。,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精神分析疗法,本我是求生存的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个体按社会道德标准行事;而自我对上按超我的要求去做,对下则吸取本我的动力,调整其冲动欲望,对外适应现实环境,对内调节心理的平衡。一旦超我形成以后,自我就要同时协调本我、超我和现实三方面的要求。这样,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

14、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只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限地表现。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三部分人格的作用必然是均衡、协调的。一个人要保持心理正常,要生活得平稳、顺利和有效,就必须依赖这三种力量维持平衡,否则就会导致心理失常的产生。,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精神分析疗法,人格的重大变化均发生在人生的最初20年左右。在这一时期,他要学会如何克服或顺应内部和外部的挫折以及不适,如何获得必要的习惯、技能和知识,如何避免痛苦,防止焦虑,如何补偿损失、匮乏和剥夺,如何消除冲突。到这一时期结束的时候,人格通常能达到某种程度的恒定性和均衡性,对个体而言,外在重大生活事件、

15、内在的“了悟”发生,对自己产生颠覆式心理影响,这一过程一直保持到老年为止。 从弗氏的人格结构理论看,一个身心健康的个体,自我要具有健全的调节功能,首先在满足方向上,它必须执行本我的意图,其次与超我达成妥协,第三与现实规则相适应。 (四)心理动力,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精神分析疗法,心理动力学说是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本能的概念是弗洛伊德理论的重心。弗洛伊德一开始使用“原欲”来解释与性有关的能量,后来又加以扩充至包含所有生命本能的能量。正由于有这些本能,使个体与种族得以繁衍,并得以成长和创造。所以,原欲虽含有性爱的能量,但其意义不仅止于此,应解释成一切动机的根源。 弗氏把所有寻乐的

16、行为均归为生命本能,并指出多数人的生命目的在于追求欢乐与回避痛苦。 弗氏也提出“死亡本能”的概念,视之为“攻击驱动力”的根源,并指出,人们有时候在潜意识里会有想死或伤害自己或别人的欲望,并经由行为表现出来。,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精神分析疗法,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性与攻击的驱动力是解释人类行为的两大线索。 虽然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之间也许会有冲突,但人类并非注定要成为攻击与自我毁灭下的牺牲品。弗洛伊德指出,人类主要的挑战是如何去驾驭攻击驱动力,而人们的不安与焦虑跟他们知道人类可能会被灭种有关。 (五)心理发展 精神分析的一项重大贡献是,描述了人从出生至成人各个阶段的社会心理与性心理的发展,使人们借其概念性的工具,了解自己身心发展的趋势、各生理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社会功能状况、重要需求的满足或挫折、人格形成的根源,以及自我防卫机制的成因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精神分析疗法,在人格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弗氏特别强调个人早期生活经验。他认为每个个体都要经历某些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1)口欲期:从出生到一岁,主要从口腔部位的刺激中得到快感。 (2)肛欲期:一岁至三岁,主要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