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概论教学课件作者李军第四章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2585731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概论教学课件作者李军第四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国际贸易概论教学课件作者李军第四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国际贸易概论教学课件作者李军第四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国际贸易概论教学课件作者李军第四章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国际贸易概论教学课件作者李军第四章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概论教学课件作者李军第四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概论教学课件作者李军第四章(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国际贸易理论,4.1 自由贸易理论 4.2 保护贸易政策,4.1 自由贸易理论,4.1.1 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 一、绝对成本理论 (Theory of Absolute Cost) 1、代表人物及理论背景 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 18世纪60年代,随着产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经济实力超过了其他西欧国家。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从海外市场获得更多的廉价原料并销售其产品,迫切要求扩大对外贸易,而重商主义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却严重束缚了对外贸易,阻碍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古典学派提出了“自由

2、放任”的口号,在理论上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铺平道路,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服务。,下一页 返回,4.1 自由贸易理论,2、理论内容 斯密在其经典巨著国富论中特别强调指出,由于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差异,各国在生产同种商品时会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因而形成各自绝对生产成本的差异,也就是各自绝对优势的不同。这里所说的优势包括先天的自然优势和后天的获得优势。,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1 自由贸易理论,3、理论评价 亚当斯密提出的以绝对成本论为基础的自由贸易理论,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成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残余,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他指出了分工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各国之间根据

3、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使各国都能得到利益,这也是十分正确的。,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1 自由贸易理论,二、比较成本理论 1、代表人物及理论背景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年),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 比较成本论是英国资产阶级在争取自由贸易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815年英国颁布了谷物法,引起粮价上涨,地租猛增,这对地主贵族有利,却严重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围绕谷物法的存与废,双方展开论争。李嘉图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发表了论谷物低价对资本利润的影响一文,主张实行谷物自由贸易,从而提出了比较成本论。,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

4、.1 自由贸易理论,2、理论内容 李嘉图全面继承了斯密的经济思想,也十分赞同斯密关于国际分工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的观点,并对斯密关于一个国家应以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的论点做了修正和完善,指出一个国家不仅能以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入国际分工体系,而且也能以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参加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来,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 李嘉图认为,一国不仅可以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种商品处于绝对优势时出口该商品,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种商品处于绝对劣势时进口该商品,而且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那么,仍

5、可以通过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出口,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这一学说当时被大部分经济学家所接受,时至今日仍被视作是决定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1 自由贸易理论,3、理论评价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比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更具有普遍意义。斯密理论只论证了一部分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必要性,而李嘉图理论则论证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必要性。然而根据国际价值规律,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国家中一天的劳动产品可以换回别国几天的劳动产品,经济发达国家生产率水平较高,在国际贸易中获利也就较多,而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发展

6、中国家所获利益便相对较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较成本论是发达国家的理论。,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1 自由贸易理论,三、相互需求理论 Reciprocal Demand Theory 1、代表人物及理论背景 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英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 阿弗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1842-1924),英国经济学家。 约翰穆勒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进行了重要的补充,提出了相互需求的理论,用以解释国际间商品交换发比率。他使用了比较利益的概念,解释贸易双方在利益分配中各占多少的问题。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穆勒理论的基

7、础上,提出了供应条件(或提供条件)曲线,用几何方法来证明供给和需求如何决定国际交易比率。穆勒和马歇尔的理论共同构成了相互需求论,论述了贸易条件,即国际贸易中两国产品交换形成的国际交换比率是如何决定和达到均衡的。,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1 自由贸易理论,2、理论内容 1848年,穆勒提出从需求和交换比率方面论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他运用比较优势原理,说明实际贸易条件必定介于两国国内两种商品交换比例所确定的上下限之问,超出上限或下限,国际贸易不会发生。其次他得出结论,实际的贸易条件取决于贸易国各自对对方商品的相对需求强度。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实际贸易条件

8、就接近于外国国内这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这个实际的贸易条件对本国就有利。反之,如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则实际贸易条件就接近于本国国内这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这个实际的贸易条件对外国就有利。,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1 自由贸易理论,3、理论评价 相互需求理论是对比较成本说的补充,阐述了国际贸易中两国产品交换比例的确定过程,对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家进行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该理论不能从根本上说明国际商品交换是否是等价交换,贸易只能适用于经济规模相当、双方的需求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两个国家。,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1 自由贸易理论,4.1.2 现代学

9、派自由贸易理论 一、要素禀赋论 Factor Endowment Theory 1、代表人物及理论背景 伊菲赫克歇尔(Eli F Heckscher,1879-1959),瑞典著名经济学家。 贝蒂俄林(BERTIL OHLIN,1899-1979) ,赫克歇尔的学生,瑞典著名经济学家,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 1919年,赫克歇尔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19291933年,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都力图加强对外倾销商品,同时提高进口关税,限制商品进口。对此,瑞典人民深感不安,因为瑞典国内市场狭小,一向对国外市场依赖很大。在此背景下,俄林继承其师

10、赫克歇尔的论点,于1933年深入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深层原因,创立了要素禀赋论。,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1 自由贸易理论,2、理论内容 要素禀赋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理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被誉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又一大柱石。赫俄理论主要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 (1)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2)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1 自由贸易理论,3、理论评价 要素禀赋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是在比较利益论的基础上的一大进步,有其合理的成份

11、和可借鉴的意义。赫克歇尔、俄林在大卫李嘉图及穆勒和马歇尔的分析基础上,研究更深入全面,认识到了生产要素及其组合在各国进出口贸易中居于重要地位,为以后新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是,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所依据的一系列假设条件都是静态的,忽略了国际国内经济因素的动态变化,使理论难免存在缺陷。,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1 自由贸易理论,二、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Wassily W Leontief),俄裔美国经济学家。 在早期,里昂惕夫对赫俄原理确信不疑,按照这个理论,一国拥有较多的资本,就应生产和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输入较稀缺的劳动力要素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基于以上认识,他利用投入一产出分析

12、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其目的是对赫俄原理进行验证。结果发现,作为世界上资本最充裕的国家,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即要素充裕度差异不能有效地决定贸易方式。,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1 自由贸易理论,4.1.3 二战后西方自由贸易新论 1、规模经济理论Economies of Scale Theory 2、偏好相似论 Preference Similarity Theory 3、产品生命周期论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上一页 返回,4.2 保护贸易政策,4.2.1 重商主义 1、代表人物及理论背景 “重商主义” 产

13、生于 16 世纪中叶,盛行于 17-18 世纪中叶,它是历史上第一种比较有系统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斯塔福;晚期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 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新大陆和新航线的发现,商业活动的范围空前扩大;西欧通过对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掠夺积累了巨额的货币财富,导致了商品货币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社会各阶级的经济生活对商业资本有很大的依赖,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当时充当交易媒介的货币主要是黄金和白银等金属货币,它们成为社会各界追逐的对象和社会财富的象征,拜金主义成为当时

14、社会思潮的主旋律。社会经济的这种剧烈变化,必然反映到上层建筑中来,在经济思想和政策方面,就表现为重商主义的兴起,它是贸易保护的起点。,下一页 返回,4.2 保护贸易政策,2、理论内容 重商主义者认为,一个国家本土或殖民地如果没有金银矿可开采,就得寻找其他途径获取金银,这主要是靠对外贸易,因为国内贸易无法使国外金银流入,只有从事对外贸易,争取贸易的有利差额,国外金银才能源源而来。而要维持贸易盈余,就得奖励输出限制输入,前者采发给出口补助金的办法,后者采提高关税的办法。,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2 保护贸易政策,3、理论评价 重商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在当时曾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

15、产方式的发展。但它只局限于流通领域,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对社会财富的理解是肤浅和片面的,其次,一国不可能永远保持贸易盈余,当一国实现了贸易盈余,那么该国的货币供给就会增加,导致物价上涨,从而削减该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盈余即消失。,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2 保护贸易政策,4.2.2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1、代表人物及理论背景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eidrich Liszt,17891846),古典经济学的怀疑者和批判者,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 1819 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工业处于刚刚起步的幼稚阶段,缺乏竞争力,没有力量与英国的工业品竞争,这

16、些国家的政府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为发展本国工业,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保护的方法主要是建立严格的保护关税制度,通过高关税削弱外国商品的竞争能力;同时也采取一些鼓励出口的措施,提高国内商品的竞争力,以达到保护民族幼稚工业发展的目的,于是形成了与自由贸易理论相对立的保护贸易理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于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提出了保护贸易理论。,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2 保护贸易政策,2、理论内容 幼稚工业保护理论最早是由18世纪美国当时的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提出的,后来由李斯特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汉密尔顿明确提出了征收保护关税的重要性,目的是保护本国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产业。在汉密尔顿看来,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使特定的生产部门发展起来,还会产生连带效应,使相关部门也得到发展,从而给一个国家带来生产力,或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但是,保护不仅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