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02585322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3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推进人事制度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推进人事制度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推进人事制度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推进人事制度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推进人事制度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推进人事制度改革(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施岗位设置管理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武汉大学 黄泰岩,2008年7月 湖南 长沙,汇 报 内 容,岗位设置管理的背景和意义 岗位设置管理的主要内容 专业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职员) 工勤人员 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矛盾和主要问题 应考虑的几个方面,一、岗位设置管理的背景和意义,(一)背景 1、从人才强国战略定位,深刻认识人才队伍的极端重要性。 人才工作会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人才竞争:从单位内、行业内、地区内向全国性、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人才作用:是学校发展和一切事情的基础、前提、关键和保证。,一、岗位设置管理的背景和意义,(一)背景 2、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

2、越式发展看待高校人才建设的紧迫性。 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层次的多样化,一、岗位设置管理的背景和意义,(一)背景 3、从国家改革大局认识和把握事业单位聘任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02 35号)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 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759号)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暂行办法(教人20074号),一、岗位设置管理的背景和意义,(二)意义 1、岗位设置管理是深

3、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第一次从国家层面规范了高等学校的岗位设置管理,提出了岗位设置的政策规定; 第一次提出了通用的岗位等级,为千差万别的岗位设计了通用的等级标准,为人才成长搭建了通道; 第一次阐明了岗位设置与岗位聘用的关系,为实现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创造了条件; 第一次明确了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为“岗变薪变”提供了政策依据。,一、岗位设置管理的背景和意义,(二)意义 2、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必须体现自身特点。 改革的核心在于突出岗位绩效的激励功能。 新工资制度与岗位结合在一起,是体现高校特点的制度设计。,一、岗位设置管理

4、的背景和意义,(二)意义 3、岗位设置管理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实践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聘用制的推进取得了积极进展。岗位是聘用的基础,岗位设置直接关系到聘用制度的实现,有利于高校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有利于人才队伍建设。 作为基本管理制度,岗位管理要体现在人事管理的各个基本环节,成为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岗位考核、岗位培训、收入分配的基础和依据。 推行聘用改革,加强岗位管理必须从规范岗位设置入手。,二、岗位设置管理的主要内容,(一)实施范围 国家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建制成人高等学校的管理、专技、工勤岗位以及在岗人员都属于实施范围。 高校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企业举

5、办的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不列入此范围。,二、岗位设置管理的主要内容,(二)结构比例 1、各类岗位比例要求: 专业技术岗位一般不低于学校岗位总量的70%,其中教师岗位一般不低于学校岗位总量的55%。 管理岗位一般不超过学校岗位总量的20%。 对工勤技能岗位比例只做出原则性规定,要“按照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逐步减少工勤技能岗位的比例。”,2、专业技术岗位:,二、岗位设置管理的主要内容,2、管理岗位(职员):,3、工勤岗位:,二、岗位设置管理的主要内容,二、岗位设置管理的主要内容,(二)基本条件 1、通用条件:采用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的提法。 2、管理岗位:参照党章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

6、定 。 3、专业技术岗位: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 4、工勤技能岗位:参考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暂行办法制定。,三、专业技术人员,(一)以聘任制为中心的设岗原则 1、按需设岗与优化高效。 2、保证发展重点,兼顾一般教学科研。 3、稳定控制高级职务,适当偏重发展重点。 4、根据学科的发展和学校目标规划进行动态调整,稳妥过渡,逐步到位。同时留有余地,保证学科发展和优秀人才引进的需要。,三、专业技术人员,(二)武汉大学设岗原则和主要内容 1、设岗原则 (1)岗位设置与创建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相适应 (2)岗位设置与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相衔接 (3)岗位设置向重点学科、传

7、统优势学科以及前沿交叉学科倾斜 (4)学校实行总量及结构比例控制,学院实行固定与流动岗位相结合 (5)岗位设置将立足于各类人员现状,同时着眼于人才队伍的长远发展,三、专业技术人员,2、三类人员结构比例: 专技人员岗位70,其中,教师岗位50,其它专技岗位20 管理人员岗位18 工勤人员岗位10 机动岗位2,三、专业技术人员,3、岗位调节 (1)学历调节 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大于30%的,高级职务岗位可增加5% 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大于50%的,高级职务岗位可增加10% (2)学科调节 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文科科研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等,根据学科队伍情况增加高级职务岗位1-

8、2个 (3)项目调节 设立少量研究项目浮动岗位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理工医科纵向500万元或横向1000万元以上、人文社会学科纵向50万元或横向100万元以上的课题组可申请设立自筹经费浮动岗位,可聘任项目教授(研究员)1-2个,副教授(副研究员)1-3个,项目启动后,上岗人员工资待遇在项目经费中兑现,项目结题后,聘任自动终止,相应待遇自动取消,三、专业技术人员,4、首次岗位聘任条件举例:任职年限学术业绩,首次专业技术职务二级岗位申报条件之一,首次专业技术职务二级岗位申报选项条件之二/三级岗位申报条件之一,首次专业技术职务三级教授岗位申报选项条件之二,三、专业技术人员,5、聘任权限与操作程序 1、学

9、校设立总岗位数,并将指标分解到二级单位 2、聘任条件由学校制定,学院可以制定细则(不得低于学校条件) 3、正高岗位经学院组织学术评审后由学校行政聘任,副高及以下由各二级单位聘任 6、聘任组织 学校和学院分别成立岗位设置聘任委员会,具体组织形式按照学校相关文件执行,四、管理人员(职员),(一)基本定位 1、核心精神:职员职务与职员职级相结合,职员职务体现岗位,职员职级体现年资业绩。 2、目标:建设一支符合高校管理特点的优化、精干、高效的职业化管理队伍。 3、岗位控制:高校职员职数一般控制在学校基本编制总数的15-20%。,四、管理人员(职员),(二)基本条件 1、管理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

10、度,其中六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四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2、三级、五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四级、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四级、六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3、一级、二级职员岗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四、管理人员(职员),(三)教育职员制试点情况 1、基本情况 教育职员职级分为三个职等和十个职级,其中一、二、三、四、五、六级为高级职员,七、八级为中级职员,九、十级为初级职员。 职员岗位总数控制在学校基本事业编制数的15,高级职员岗位不超过职员岗位总数的

11、35,五级及以上职员岗位不超过高级职员总数的35,七级职员岗位数控制在职员总数的45左右。,四、管理人员(职员),2、几个主要环节 (1)设岗 在核定的岗位数之下,设计管理岗位,实行按岗聘任。 (2)聘任条件 管理岗位应由业务管理部门按照组织制度、任务目标、工作流程、技术要求等为每个岗位建立客观的岗位说明书,并按照要求和条件聘任,做到“人岗”相符。,四、管理人员(职员),(3)聘任组织 成立职员聘任委员会,由校长担任主任。职员的聘任和合同管理的日常工作由人事部门负责。 (4)聘任程序 岗位设置制定条件 公布岗位 个人申请分类聘任网上公示发文聘用,四、管理人员(职员),(5)考核和培训 职员考核

12、分为年度考核和聘任期满考核。职员培训分为新聘职员的岗前培训、工作需要的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6)待遇 试点过程中,五、六级职员的工资水平基本与教授、副教授持平,七级职员略高于讲师水平,总的来说,实行职员制后,职员工资水平比原来的六级职员工资高一些。,四、管理人员(职员),(7)晋升 中初级职员任下一级职员满三年可聘任高一级职员职级,任六级职员四年以上可聘任五级职员,任五级职员五年以上可聘任四级职员,任四级职员六年以上可聘任三级职员,任三级职员八年以上可聘任二级职员。 (8)实施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过渡岗问题;双肩挑问题;原行政级别、技术职务问题;学生专职干部问题;附属单位的比照

13、问题;首次聘任的条件问题。,四、管理人员(职员),(四)职员制的评价 1、职员制是一种制度创新。从体制上解决了管理队伍身份复杂问题;从机制上使管理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建立了管理队伍自身的职级制度,不再与专业技术人员争抢专技岗位,有了自身的晋级渠道,得到各方面的赞成。 2、理顺了人员关系,优化了队伍结构。高校真正建立起三支队伍的管理模式。 3、增强了岗位意识,提高了整体素质。管理队伍的学历结构、岗位意识、服务意识、研究能力、管理水平都得到很大改善。 4、完善了薪酬制度,激发了工作积极性。建立了与专业技术岗位类似的工资水平与工资制度,体现了高等学校管理人员的特点与规律,得到了管理人员的拥护与支

14、持,稳定了管理队伍。,五、工勤人员,(一)设岗 (二)聘任条件 1、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 2、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等级考评。 3、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工人见习、试用期满,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后,可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三)聘用管理,六、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一)结构 教职工工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 (二)岗位工资 专技一至十三级,管理一至十级,工勤六级 (三)薪级工资 专技65个薪级,管理65个薪级,工勤40个薪级。,六、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15、六、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四)绩效工资 绩效工资的设想 绩效工资总量地区附加津贴校内岗位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 绩效工资构成基础性绩效工资奖励性绩效工资(奖励性绩效工资I/奖励性绩效工资II) 基础性绩效工资:以所聘岗位为依据,主要是地区附加津贴等,可计入退休工资 奖励性绩效工资:以工作业绩为依据,分为两部分 奖励性绩效工资I:综合考虑所聘岗位,属定性部分 奖励性绩效工资II: 综合考虑 业绩贡献,属定量部分,七、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矛盾和主要问题,(一)国家有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法制、法规滞后,制约和影响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事业单位聘用条例事业单位职员条例等法规没有出台;

16、 事业单位人员是否适用劳动合同法; 教师职务条例尚未出台; 缺乏新的高校编制标准,七、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矛盾和主要问题,(二)符合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人才评价制度尚未真正建立。,.人员岗位职责很难落实,导致岗位责任制的实施受到制约和影响; 有的岗位工作难以量化,考核指标难以做到科学和易于操作; 各类人员考核要求不统一,考核结论使用上缺乏可比性和科学性, 以业绩点为中心的考核激励机制的一些弊端:方法上过于简单化,指标上过于量化,程序上流于形式,目标上急功近利。最后导致科学研究的短期行为,不利于深层次创新,不利于团队和交叉,不利于产出高水平成果。,七、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矛盾和主要问题,(三)相关配套改革滞后,进一步深化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展迟缓 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 高校用人自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