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概论(修订版)教学课件作者李建刚第二章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2584000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PPTX 页数:101 大小:33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防教育概论(修订版)教学课件作者李建刚第二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国防教育概论(修订版)教学课件作者李建刚第二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国防教育概论(修订版)教学课件作者李建刚第二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国防教育概论(修订版)教学课件作者李建刚第二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国防教育概论(修订版)教学课件作者李建刚第二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防教育概论(修订版)教学课件作者李建刚第二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防教育概论(修订版)教学课件作者李建刚第二章(1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军队建设思想,第一节 军事思想概述 第二节 古近代军事思想 第三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 第四节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第五节 江泽民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 第六节 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 第七节 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第一节 军事思想概述,一、军事思想的内涵、地位及规律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军事思想可按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阶级、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主导性兵器的特征等分类。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也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下一页,返回,第一

2、节 军事思想概述,军事思想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军事哲学层次上的问题,主要包括战争观、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另一个是军事实践基本指导原则层次上的问题,主要包括战争指导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军事思想概述,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为了各阶级的利益,军事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反映各阶级对战争和军队建设的不同看法和认识,奉行和推崇的军事思想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军事思想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战争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战略战术。此外,军事思想同时还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军事思

3、想概述,二、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一)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 (二)为进行军事预测提供思想方法 (三)为从事各项军事实践活动提供全局性指导,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军事思想概述,三、军事思想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军事思想的发展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关系为前提 (二)军事思想的发展依赖于军事实践特别是战争实践 (三)军事思想在激烈尖锐的相互对抗竞争中发展 (四)军事思想在继承和借鉴优秀成果中发展 (五)军事思想在与哲学思想的相互促进中发展,上一页,返回,第二节 古近代军事思想,一、古代军事思想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分期 (1)产生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左右,奴

4、隶制的夏王朝建立,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仍处于低级阶段,但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古近代军事思想,(2)迅速发展时期 约从公元前8世纪初至公元前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这个时期,社会剧烈变革,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激烈,加之军事技术的进步和学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军事思想的发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兴盛时期。,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古近代军事思想,(3)丰富和提高时期 从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13世纪,中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宋、元等几个大的王

5、朝的统治和更迭。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先秦的军事思想对军事斗争仍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战争的发展,军事思想也进一步得到丰富和提高。,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古近代军事思想,(4)在革新与守旧的矛盾中继续前进的时期 从14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境地,不但有连绵不断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民族起义战争和统治者的平叛战争等,而且外国也开始入侵中国。这一时期,由于火器的改进和从外国引进部分先进武器,出现了独立的水师、炮兵、工兵及其他技术兵种,加以作战对象发生了变化,因而在建军和作战指挥等方面都发生相应的变化。明代杰出抗倭将领戚继光的纪效新

6、书和练兵实纪就是这种革新思想的代表作。,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古近代军事思想,他根据沿海负责的地形条件和倭寇火器装备的特点,对阵法作了重大改革。孙承宗主编的车营扣答合编,反映了在大量火器装备部队后,编制和战法的改革。茅元仪编纂的武备志,则试图从军事理论、建军作战、兵器制造使用、天象地理、江河海防诸方面,提出实行军事改革的依据,以求振兴明王朝的武备。乾隆以后,统治者局限于骑射为满洲之根本的思想,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在军事上逐渐趋于保守落后。但是,也有不少人针对这种状态,提出了某些革新思想。,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古近代军事思想,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1)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7、 (2)“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 (3)“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4)“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 (5)因情用兵的作战思想 (6)孙子在用兵上强调奇正 (7)选贤任能的用将之道,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古近代军事思想,(二)外国古代军事思想 在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古代希腊军事思想和古代罗马军事思想也获得显著发展。主要体现在古希腊底比斯军事统帅埃妊米农达、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迦太基军事统帅汉尼拔、古罗马军事改革家G马略、奴隶起义军领袖斯巴达克等人的军事实践活动,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的远征记、GJ恺撒的高卢战记和内战记等书中反映出

8、的军事思想。,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古近代军事思想,穆罕默德创建的阿拉伯帝国,奉行宗教与军事一体化的治军方针;奥斯曼帝国皇帝穆罕默德二世实行庞大的兵员数量与先进的军事技术并重、贵族骑兵与平民步兵并重的建军原则;日本颁布的第一部较完备的国家军事法典大宝军防令,就兵役、边防和军队的组织、训练、管理及作战,提出若干指导原则。,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古近代军事思想,二、近代军事思想 (一)中国近代军事思想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是在内忧外患的现实处境中孕育的,是在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中产生的,其围绕的主题是如何驱逐列强出中国、争取国家独立统一和民族尊严,如何建设强大国防和

9、现代化军队,呈现出明显的被动变革的时代特征。因此,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兼有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印记、兼有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印记、兼有冷兵器战争和热兵器战争甚至机械化战争的印记,反映了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特色和西方现代军事思想特点。,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古近代军事思想,(二)外国近代军事思想 世界近代是资本主义形成与上升、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近代军事思想发展的总体特征,一是欧洲一些国家在文艺复兴运动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率先实行军事思想的变革,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体系得到确立;二是人类军事思想发生革命性变化,以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宣告诞生。,上

10、一页,返回,第三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概念的提出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伴随着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发展而出现的,它经历了一个从提法不统一再到进一步完善的发展过程。 1941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心如在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提法。1943年7月,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中,则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1945年6月党的“七大”在延安胜利召开,正式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随着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军队系统在总结中国革命战争和军事问题经验教训

11、的基础上,开始在一些文件和讲话中出现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毛泽东的军事学说”等概念。直到1946年,中央军委在关于练兵和训练干部的指示中第一次提出了作为科学用语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在创建军事院校的过程中,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学习与研究受到了高度重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 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将之定义为:“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

12、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方面吸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一概念具有四个方面的含义: 1.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 从1921年中

13、国共产党诞生到“遵义会议”的召开,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时期。 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毛泽东提出并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在“反围剿”的斗争中提出并实践了“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和武装群众”的人民战争思想;总结出了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和“诱敌深入、集中兵力、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红军的作战原则。,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 遵义会议至抗日战争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时期。遵义会议是肯定毛泽东军事思想产生时期的成果并推向全面形成体系化的起点,通过抗日战争时期的丰富和发展,

14、达到体系化的形成。从此,毛泽东军事思想所阐明的内容,包括了无产阶级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等,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全面发展。毛泽东提出了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发展尖端国防科技和全民皆兵的思想,指出要在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发展现代高技术装备,独立自主地建设强大的国防,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等,从而形成了毛泽东国防建设思想,构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新

15、的组成部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1.战争观 毛泽东的无产阶级战争观包含着战争的起源和根源、战争的本质、战争的性质、对战争的态度、战争的最终目的和消灭战争的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1)战争的起源和根源 毛泽东对战争的起源和根源作了精辟的概括,他说:“战争是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2)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毛泽东同志发展了列宁的观点,进一

16、步论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内在联系。他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466页)毛泽东关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的论点,阐明了两层意思:一是战争从属于政治,服务于政治。政治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战争居于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战争是达到政治目的一种特殊手段,政治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二是战争不仅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而且反作用于政治,推动政治。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指出:“政治越改进,抗战越能坚持,抗战越坚持,政治就越能改进。”,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3)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毛泽东认为革命战争的出发点和目的,最终原因都是经济原因,都是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改变生产关系的。就革命战争自身而言,经济是革命战争的物质基础。1933年8月,毛泽东在苏区的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指出:“现在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首先是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战争的彻底胜利;为着争取物质上的条件去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