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知识教学课件作者李存义第一章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2583820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PPTX 页数:18 大小:137.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品知识教学课件作者李存义第一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商品知识教学课件作者李存义第一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商品知识教学课件作者李存义第一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商品知识教学课件作者李存义第一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商品知识教学课件作者李存义第一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品知识教学课件作者李存义第一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品知识教学课件作者李存义第一章(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商品知识概述,2,第一节 商品和商品知识,第二节 商品知识体系的发展,第一节 商品和商品知识,一、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通过市场实现交换,进而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因此,价值是商品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不同的商品因为具有不同的自然属性,所以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指商品物理、化学、生物等商品本身具有的特性,它是构成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基础。而商品使用价值

2、的多少,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被认识和更新的。,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商品和商品知识,综上所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性从两个角度去看:一方面,从生产者角度来讲,商品生产者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因为他们必须通过交换将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才能获取价值;另一方面,从购买者角度来讲,商品的购买者也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因为他们必须通过交换付出价值才能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当然,如果使用价值不符合购买者的需要,交换受阻,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对生产者和购买者而言都不会实现。它们的统一性表现在二者是互为条件、缺一不可的。一方面,使用价值是价值存在的条件,没有使用

3、价值的物,尽管人们为它付出很多劳动,这种劳动也不会形成价值。这种既没有使用价值又没有价值的物品,当然也就不会通过交换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而成为商品。另一方面,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一个因素,如果物品只有使用价值,但是它并不含有一般人类劳动的结晶而没有价值,这些物品也就不能成为商品。,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商品和商品知识,二、商品的属性 1商品是通过交换实现的劳动产品 2商品不是供生产者消费,而是通过交换供购买者消费的劳动产品 3商品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商品和商品知识,三、商品知识的研究对象 商品知识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科学。由此可见,商品知识的研究

4、对象则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主要围绕商品质量这个中心内容来研究商品的自然属性,研究对商品质量的科学评价,研究商品质量在运输、保管、使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等问题。 四、商品知识的研究内容 我们常用商品质量来表示商品的有用程度,反映商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程度。商品知识的研究对象是商品使用价值,它不但研究商品是否具有使用价值,更将商品使用价值的高低作为研究的重点。由此可见,商品质量是商品使用价值的集中反映,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用商品质量来衡量的。因此,商品质量是商品知识研究的中心内容。,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商品和商品知识,商品知识研究的具体内容,是与决定和影响商品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包括商品成分

5、、结构、性质、生产工艺、功能用途、工作原理、品种分类、质量要求、检验评价、使用维护等。整体来说,商品知识研究内容还包括商品与人、商品与时代、商品与环境等诸方面的问题。在环境保护日益被关注的今天,商品知识研究已从着重研究环境对商品的污染发展到同时研究商品对环境的污染。 在研究商品对环境污染方面,既研究商品对社会环境的污染,防止商品对人们身心的损害,也研究商品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既研究清洁的商品生产技术,也研究商品流通和消费时的环保问题。商品知识在研究和评价商品时,已把商品的环境效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如现代的无氟冰箱、低噪声家用电器、无磷洗衣粉和绿色食品等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

6、原因就在于人们对商品质量的要求已不限于商品本身,商品生产、消费与生态环境保护及人类健康的关系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商品和商品知识,五、商品知识的研究任务 商品知识是阐明商品质量形成、评价、维护、实现和再生的内外因素及规律,解决与商品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使商品使用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体系。是为政府和企业对商品从规划开发、生产、流通、消费到废弃全过程实行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的综合性、应用性知识。商品知识的研究任务有如下几方面: 通过对商品自然属性的研究、阐明商品的有用性和科学使用方法,探求商品的发展趋势。 研究科学的商品分类方法,标准化问题,为制定商品目录、实行商品编码、

7、实行自动化管理商品等工作提供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商品经营管理工作的效率。 为制定商品标准和科学鉴定商品质量提供依据,有助于在生产中提高商品质量,为评价商品质量奠定基础。 分析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规律,确定适宜于商品的包装、保管、运输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商品质量的保护,降低商品损耗。,上一页,返回,第二节 商品知识体系的发展,一、商品知识体系的发展阶段 商品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兴起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紧密联系的。它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在国内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总体而言,商品知识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主要包括商品知识的形成阶段、商品知识体系的形成阶段、商品知识体系的发

8、展阶段。 1商品知识的形成阶段 在早期的营销学书籍中包括大量的商品知识内容,以便商人们在经商过程中认识商品的品种、产地,鉴别商品的优劣和真伪。商品知识体系诞生之前,商品的研究是营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考证,世界上第一本包括商品知识和内容的营销学书籍是阿拉伯人阿里阿德迪米斯基编著的商业之美。此后,欧洲的商业中心意大利也出版了许多包括商品知识的营销学书籍。医药商品和药材是自然科学家和医学家最早系统研究的贸易商品。,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商品知识体系的发展,1553年,意大利的F波那费德教授首次在帕多瓦大学开设了“生药学”课程,讲授的内容主要包括药材的名称、产地、性质、成分、分类、鉴别、用途和保

9、管等知识。为便于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他还于1594年创建了药材商品教研室。17世纪,J萨瓦里在法国百科全书学者的影响下,编著了商业大全,书中详细论述了纤维制品、染料等商品的产地、性能、包装、储存保管、销路方面的知识。当时这部专著在欧洲先后译成德文、英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大量出版发行。这些商品知识为商品知识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商品知识体系的发展,2商品知识体系的形成阶段 商品知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于18世纪中叶诞生于德国。在当时德国出版的许多商学书籍和专著中,都包括有系统的商品学知识,例如,路德维希教授的全面商人概论和面商人大全、PJ马佩格编著的博学商人等。

10、18世纪初,德国手工业迅速发展,把进口的原材料加工成工业品,又把工业品出口,从而扩展了工业原材料和商品的贸易,这就要求商人必须具有系统的、专业化的商品知识,才能胜任贸易工作。因此,当时对商业教育,特别是商人的培养提出了系统讲授商品知识的要求,以提高青年商人的业务素质,在贸易工作中保证商品和原材料质量,杜绝伪劣商品。德国于18世纪中叶在大学和商业院校中开始讲授商品知识课程,并开展商品知识及其体系的研究。1772年和1774年,德国自然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约翰贝克JP2曼教授先后在哥廷根大学首次开设了“商品学”课程。,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商品知识体系的发展,在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他于17

11、93JP1800年编著出版了商品学导论,创立了商品知识的科学体系,使商品知识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因此,约翰贝克曼教授被誉为商品知识体系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商品知识体系被称为“叙述论的商品学”或“贝克曼商品学”。 自19世纪以来,这种德国古典商品知识相继传入东西欧各国、日本等国家,使商品知识得到迅速发展,商品知识教育和研究也不断广泛开展。据文献报道,1810年,俄国的莫斯科商学院开始讲授商品知识;1824年,波兰华沙综合技术大学开设商品学课;1866年,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讲授商品学课;1884年,日本东京商业学校正式设有商品学课;1887年,匈牙利布达佩斯商学院开设商品学课;1902年,我国商业

12、教育中把商品知识作为一门必修课。,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商品知识体系的发展,3商品知识体系的发展阶段 商品知识体系诞生后,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两个研究方向,一个是从自然科学和技术学的观点研究商品使用价值,中心内容是商品质量,称之为自然科学的商品知识体系或技术商品知识体系;另一个是从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的观点,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特别是从市场营销和消费需求的观点研究与商品质量和品种相关的问题,称之为社会科学的商品知识体系或经济商品知识体系。目前,各国商品知识学者对商品学科有了共识,普遍认为现代商品知识是自然科学和技术学与社会科学和经济学复杂融合起来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即是一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又是

13、介于理论和应用之间的交叉学科,必须从技术、经济、社会、市场和消费需求等多方面系统地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全面评价商 品质量的高低。,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商品知识体系的发展,二、我国商品知识体系的发展阶段 我国商品知识体系的发展,可以分为从唐代到清末,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以后这三个漫长的发展阶段。 1唐代到清末 公元760年,湖北复州的安检茶叶专家陆羽总结茶叶的相关知识,著书茶经,该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共十节,其内容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商品知识体系的发展,从种茶、采茶

14、、制茶、饮茶到茶叶功能,几乎都有论及,茶经对“茶文化”的发展及商品经济的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还有宋代吴淑的茶赋和黄儒的茶录、元末明初顾元庆的茶谱和闻龙的茶笺。1596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出版,共五册五十二卷。这是一部最早、最完备的医药类商品学专著。1796年,江西商人吴中孚著有商贾便览,共九篇,其中“江湖必读”、“工商切要”两篇是商人必读之书,里面都有大量的商品知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商品知识体系的发展,2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02年废除科举制度之后,学校式的商业教育开始出现。当时颁发的商业学堂中规定公本科以及中等或初等商业学堂课程中,“商品知识”均列为必修课程之一

15、。商品知识体系随之诞生。1922年,当时的中国大学第一次开设了商品知识课程。从1936年起,先后在天津的津沽大学、上海的沪江大学、广州的暨南大学相继开设商品知识课程,重点是培养商品检验技术人员。 1908年,李漱将日本商品学译成商品知识教材新译商品学出版;1914年,曾慵编著商品学教本;1928年,潘吟阁著分业商品学;1934年,刘冠英著现代商品学,其内容比原有书籍更为丰富,并对商品知识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了解释,为我国现有商品知识打下基础;1937年,万嘉禾著商品研究通论。这些商品知识教材与著作反映了我国商品知识研究的发展历史。,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商品知识体系的发展,3中华人民共

16、和国成立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发展有了大的飞跃。1954年,商业部所属中等商业专科学校,在会计、统计等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商品学基础”课程。1956年,商业部培养商业人员,创建商品学系和商品知识专业;1953196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商品学总论5个分册;1959年,黑龙江商学院出版社出版了日工、食商、纺织品;商业部还组织院校共同编写了纺织、棉花、针棉织品、五金、麻类、茶叶等书。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我国商品知识学科创建发展的兴盛时期,商品知识学术研究空气比较活跃。1961年7月开始,大公报开辟专栏进行商品知识学术讨论,并刊载许多商品知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商品知识体系的发展,1963年9月,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在我国商品知识体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