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融天下——浅探客家文化产业建设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566250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融天下——浅探客家文化产业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客”融天下——浅探客家文化产业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客”融天下——浅探客家文化产业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客”融天下——浅探客家文化产业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客”融天下——浅探客家文化产业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客”融天下——浅探客家文化产业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融天下——浅探客家文化产业建设(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客”融天下浅探客家文化产业建设 周杰客家是中国古代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向长江以南迁徙的汉族分支族群之一。据悉,目前全球大约有7000多万客家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客家人历经华夏文化的陶冶,中原动乱的磨砺,千里跋涉的艰难,开埠创业的奋发,创造了中华文化史乃至人类文明史的奇迹,这就是千百万人历经千年,分散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多国,仍然顽强地保持着独特的文化传统,自成民系。晚晴爱国诗人黄遵宪乙亥杂诗曾对客家民系有过诗意般的描述:“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存五代前”,记述的正是客家先民离开中原故土,历尽艰辛和苦难迁居赣闽粤,进而向南方各省和海外发展的史实。 尽管所处环境大多位

2、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在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客家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原汉族文化与赣闽粤相交地带土著及畲、瑶等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在多元的客家文化资源中,既包含着许多物质文化遗产,如土楼、围龙屋、古村落、古廊桥等等,更有大量的“活态文化”,如客家山歌、采茶戏、传统工艺、民间民俗和庙会节庆活动等等,它们与客家方言共同构成了客家民系的文化载体,是客家人心中最重要的文化符号。近年来,文化产业化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朝阳产业”,得到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对于客家文化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对过去文献、历

3、史的考证,文物的留存和风土文化的记录,开始将目光投向客家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保护上。从各地举办的客家文化研讨会和高峰论坛活动中可以看出,客家文化产业建设问题倍受关注。简而言之,推动客家文化产业化发展,就是要通过产业化手段以及合理的商业运作和包装,使客家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实现客家文化与产业经济的良性互动。当前,如何打好手中的“客家牌”,深入发掘整合特色文化资源,引领客家文化走向世界,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摆在了客家文化产业建设者们的面前。作为客家人的大本营,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涵盖江西省的赣州,福建省的龙岩、三明,广东省的梅州、河源、惠州、韶关等大部地区,集中了46个纯客县,是目

4、前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气质和内涵的体现。在这为数众多的客家属地中,又以赣州、龙岩(汀州)和梅州三地最为突出,它们以“客家文化”为依托,结合各自城市特色及发展趋势,将客家文化元素主动融入到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当中,进而开创出一条切合实际、富有创意的客家文化产业化道路。“客家摇篮”赣州,下辖纯客县有17个之多,是南迁客家人结束颠沛流离开始新生活的首站,被誉为孕育客家民系的第一块热土。赣南地区客家文化资源丰富,积淀深厚。在推进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赣州按照“根植历史,着眼现实,引领未来”的原则,深入发掘和整合客家文化资源,以民俗文化作为卖点,激发文化消

5、费热情,带动客家品牌经济发展,并通过扶持优化重点文化企业、规划兴建重点文化园区,培育壮大客家文化产业。赣州有很多民俗文化,如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定南瑞狮、石城灯彩、上犹九狮拜象、龙南香火龙等,至今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客家民俗风情,具备不错的市场开发价值。赣州将这些民俗文化展示与“五龙客家风情园”等旅游开发项目结合起来,并充分调动当地群众参与开发利用客家文化资源的积极性,激活民间资本,引导和鼓励客商出资金、农民出资源,合作发展“农家乐”,经营销售传统土特产,推广客家特色饮食,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客家文化旅游产业链,让外来游客想来又留得住,充分感受客家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拥有37

6、6座客家围屋的龙南县自2009年首次开展“客家文化年”活动以来,通过客家文化系列活动,积极打造“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客家文化品牌。在“客家文化年”系列活动中,龙南主打客家围屋文化,将不同风格特点的围屋“量身”定位,推出以客家米酒为主题的“客家酒堡”渔仔潭围,以小巧精致著称的“画家驿站”沙坝围等类型各异的围龙屋,为客家代表性建筑围龙屋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此外,龙南还举办采茶剧团送戏下乡、客家美食节、客家围屋形象大使选拔大赛、“关西妹仔”评选和特色民俗民风展示等活动,文化活动浪潮此起彼伏,将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汀州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无奈时过境迁,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原

7、来的汀州府下辖宁化、清流、归化、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八县,现在分属福建三明市和龙岩市管辖。因汀州的历史主要源于“客家首府”长汀,所以本文仅对现龙岩市境内的客家文化产业建设做简单概述。龙岩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圈,在客家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对台的区域优势。现居台湾的客家人超过400万,占岛内人口的近五分之一。客家文化是海峡两岸客家人联系的精神纽带,出于对客家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海峡两岸客家团体交流日趋频繁。为发挥客家文化的独特优势,提升客家文化在海峡两岸的影响力,龙岩提出打造“海峡客家”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开启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尽显两岸同胞深情:大型原生态客家风情歌舞剧土楼神韵在大陆各地及台湾巡演

8、,受到各地群众的关注与好评;海峡客家旅游欢乐节、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和“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等大型活动大放异彩。各客家县也因地制宜,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海峡客家”文化交流平台。永定县抓住客家土楼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难得机遇,做足客家“楼”文化;上杭县突出客家族谱、客家宗祠、入闽始祖等方面的优势,做深客家“根”文化;武平县发挥两岸客家人共同信奉的保护神“定光古佛”发源地的独特优势,做大客家“佛”文化;长汀县作为“客家首府”,重点从其曾为客家区域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历史地位,做强客家“城”文化;连城县把握客家民居保存完好、客家民俗多姿多彩的特点,做好客家“旅”文化。同时,龙岩还把客家文化产业

9、建设与“红色文化”元素巧妙结合起来,充分发掘革命老区“红色资源”,持续打造以古田会议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品牌,并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升文化品牌的重要载体,开工建设古田会议纪念馆、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上杭客家缘文化中心等项目,使“红色客家之旅”成为龙岩旅游乃至福建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地处粤东北山区的梅州,是首个举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大陆城市,率先提出了“世界客都”的城市定位,是客家文化向外传播的核心区。近年来,梅州坚持以弘扬客家文化为重点,致力打造“客都”城市品牌,先后投入资金近15亿元,建成中国客家博物馆、叶剑英纪念园、客家艺术中心、市山歌剧团、广东汉剧院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对客家围龙屋

10、和古村落进行重点保护;连续举办多届中国客家山歌旅游节,展示客家文化艺术;成立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建成广东省客家文化研究基地这些项目都已成为梅州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在梅州着力构建全球客家人的心灵家园和建设客家文化产业城的众多举措中,又以“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和“客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做的最为出色。在客家文化生态保护方面,梅州积极创建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对10大类196个“非遗”项目进行整体性保护,并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2010年,由国家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在梅州挂牌成立,这是广东第一个、全国第五个国家级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不但标志着国家对梅州作为客

11、家文化核心区的肯定,也充分反映了客属地区对梅州客家文化所表达的强烈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认同;在客家文化生态旅游方面,梅州与广东省旅游局共建“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倾力打造“雁南飞”客家茶园文化景区,在短短十几年间,雁南飞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变成了人头攒动的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惊艳一时,被称为“雁南飞现象”。如今,似雁南飞一般“文化+旅游”的模式已经推广开来, 梅州依托古村镇、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开发旅游,建成三河镇、百侯镇、茶山村等乡村旅游新热点,以及黄遵宪纪念馆、丘逢甲故居、张弼士故居等旅游景区。花费30亿巨资打造的“客天下”更是以全国首个旅游产业园的姿态亮相。其中,洋洋万言

12、的客家赋、反映昔日客家墟日民俗风情的客家墟日图从历史层面描绘出客家文化的流变,带领游客感受岭南千年的时光交错和岁月变迁。这些将客家文化元素与旅游结合起来的新景点,在为梅州增添亮丽文化名片的同时,也正在实现梅州从文化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尽管当前各客属地区在推动客家文化产业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综合来看,仍存在“山头众多”难成整体、“同根同源”同质竞争严重、客家人文氛围不够浓郁等系列问题。首先,客家人“山头众多”难成整体,是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的最大障碍。且不论分散在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家人,即便是今天我们俗称的“客家大本营”地区,也因行政区域划分,而分别隶属赣、闽、粤三地,再加上各地市、

13、各县域经济利益不同、发展主张不同,缺乏推广客家文化的整体策略手段,文化产业发展也没有系统性,很难形成一个客家整体,进而发出统一“声音”以此提升民系影响力,引起国内民众和世界华人对客家整体的关注。其次,由于“同根同源”的缘故,各客属地区发展客家文化产业,无不例外的主推“客家山歌”、“客家民俗”、“客家饮食”、“客家博物馆”和“土楼、围龙屋特色建筑”等等,产业发展同质竞争严重,缺乏精品意识,很多地方甚至出现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现象,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品牌。再则,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民风民俗本身就带着汉族文化的烙印,与汉族的其他地区差别不大。在客家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同时受到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冲

14、击,很多传统的精髓如服饰、小吃、礼仪、习俗等方面不断被简化、被淡忘,有朋自远方来已经很难感受到浓郁的客家人文氛围。如何借力富有底蕴的客家文化,助推客属地区文化产业崛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由政府或客家民间团体牵头,加强客属地区区域间的合作,打破当前“山头众多”各自为政的局面,群策群力,实施区域品牌共建,努力形成全球客家“一盘棋”的整体优势。通过各种大众传媒,对客家文化进行有效传播,除了现在已有的客家话新闻、广播外,还可以进一步开发宣传客家文化和特色旅游的网站,创办客家报纸、杂志等;拍摄制作客家形象电视音乐作品,在各大媒体展播,提高公众对客家的熟识度;在旅游产品推介时,突破行政区

15、域的界限,整合各客家属地旅游资源,以客家为整体在中央电视台展播旅游广告,擦亮客家旅游的金字招牌;依托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现有平台,采取新闻发布会、产品展销和文化节活动等形式,推选客家文化品牌“形象大使”,集结民俗工艺、文艺文化精品,在全国各地和全球华人聚集区,巡回演展;推广客家文化统一品牌标识,用标志性事件弘扬客家文化,同时各客家属地政府、机构、企业在对外宣传时,统一配合推广客家品牌形象标识,提升民系自豪感,增强各地客家人的自我认同。二是坚持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战略,在“客家文化”大的主题背景下,借助民间、商界、政府的力量,三者形成合力,加快推进客家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要全面系统得整合客家文化资源

16、,盘点各类资源分布情况,扬长避短,进行合理化布局;另一方面也要借助客家战略发展高峰论坛联办机制,交流建设经验,让各客家属地文化产业发展依托优势项目有所侧重,以此达到分工明确的目的,避免无意义的简单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三是要重视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珍惜客家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不仅要保护好原汁原味、质朴优美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要有意识的“去粗存精”,夯实客家文化底蕴,将客家人坚忍不拔、开拓进取、崇文重教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同时还需要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对现有文化产业注入更为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重点从引导全民参与,加强包装营销提高品位档次和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开发特色文化创意产品等方面下功夫,实现客家传统文化与创意的良性互动,积极营造浓郁的客家人文氛围。客家文化有着千年的历史渊源,客家文化产业发展同样有着广阔的前景。进一步加强客家文化内涵和精髓的挖掘与提炼,推动客家文化发展再上新台阶,是每个客家人应有的责任与义务。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