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思想的完美运用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2550516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事求是思想的完美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实事求是思想的完美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实事求是思想的完美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事求是思想的完美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事求是思想的完美运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实事求是”的解读和运用“实事求是”是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班固赞誉汉景帝的儿子刘德严谨治学态度的话。后来,唐代颜师古对其中的“实事求是”作了这样的解释:“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意思是:做学问务必详尽地掌握事实材料,以求得真实的知识和符合实际的结论。从此,这句富有哲理的古语成为许多有志之士的座右铭,尤其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对“实事求是”有了更深的阐释发展及运用。一、 毛泽东、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解读1929年12月,毛泽东在起草古田会议决议中,首次提出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提出了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是解决政治路线问题的思想基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毛泽东针对党内主观主义的错误,很明白地

2、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共产党人才能在斗争中创造出新局面。在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进一步推进了古田会议决议的思想,全面论述了调查研究的理论,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基础,毛泽东强调,调查工作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他着重强调把调查研究同深入群众联系起来,形成了群众路线思想,强调做领导工作的同志应当“迈开你的两脚”,到社会、群众中去调查;“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强调“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策略,绝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中才能产生的”。这些观点表明毛泽东已经把“从群众中来”看作

3、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渠道,开始孕育了群众路线的认识论思想。在以后的革命进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克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前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强调要反对本本主义,要注重掌握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毛泽东本人而言,这个思想贯穿在他的著作、工作和革命斗争的一切活动中。他的许多科学著作不仅是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典范,而且还从理论上提出了要善于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思想。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该文深入地对实事求是做了这样的说明: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

4、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这一精辟论述,深刻揭示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实质,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这一年的12月,毛泽东亲手为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的校训。邓小平在很多场合都强调,“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结底,就是靠这个。“事实证明:实事求是是我们党不断探索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科学创新的时代主题,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

5、反复证明了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就是坚持实事求是。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深刻理解和传承,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我们立党立国之根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典范。没有实事求是,党就不能发展壮大、理论就不能创新。实践证明,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开拓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没有1935年遵义会议上的实事求是,就没有后来的毛泽东思想;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实事求是,就没有对毛泽东思想继承与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更不会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二、毛泽东、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实事求是的运用(一)“以苏联为鉴戒”,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

6、导集体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进入到了社会主义阶段。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如何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如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找到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那样,走什么样的道路来建设社会主义呢?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人们不断地发现,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同时,前苏联在经济、政治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日益暴露,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种种争论表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并非完美无缺。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以苏联为鉴戒”,从而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就走上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

7、主义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并取得初步成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从来就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教条式的照搬,应该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毛泽东后来在总结历史时曾经说过:“建国后,前8年照抄外国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初步总结,对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重新加以审视,毛泽东提出的“以苏联为鉴戒”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思想的初步形成。毛泽东在当时对苏联和斯大林很有见地的评价,在党的领导层中起到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作用。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

8、关于党的执政地位面临的新的考验,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等论断。这些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上突破前苏联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尝试。1957年2月,毛泽东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突出地提了出来。这一新学说,从理论上提出和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两篇著作与其它著作中,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

9、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这些重大的理论成果对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深远的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党在这个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合乎逻辑的继承和发展。(二)“走自己的路”,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道路问题,实质上是各国党和人民如何找到马克思主义在本国的实现形式问题。在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和建设,是前所未有的创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前人没有做过。因此,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没有现成模式可搬,没有成熟经验可学。中国

10、的发展,要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个划时代的“基本结论”。这个“基本结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已经进入到一个自觉的成熟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领导人继承了毛泽东第一代领导集体未尽的事业。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这样一个政治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找到了社会主义新的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方面,突破了单一的公有制,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公

11、有制为主体,以其它经济成分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突破了高度集中统的计划经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方面,突破了单一的按劳分配和平均主义的传统观念,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在经济格局方面,突破了单一内向型经济的传统,确立了对外开放,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按照国际惯例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的新格局。很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突破,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发展。开创这条道路,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坚持和发展找到了一条切合实际的“自己的道路”,科学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未能预见,毛泽东未能解决的在中国这样一个政治经济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新的历史性飞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水源头。从“以苏联为鉴戒”到“走自己的道路”,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认识上的历史性飞跃,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必然结果。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共产党经历了两代人的共同努力,终于成功地找到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