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环渤海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基金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541393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度环渤海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基金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6年度环渤海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基金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6年度环渤海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基金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16年度环渤海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基金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16年度环渤海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基金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度环渤海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基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度环渤海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基金(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度环渤海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基金项目申报指南公告2016年度环渤海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区域基金项目)申报指南经环渤海区域海洋气象科技咨询专家委员会审议通过,即日公开发布。现将区域基金项目申报的有关事宜公告如下:一、申报对象1.本区域基金项目面向全国气象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放,优先支持环渤海区域各省市海洋气象领域科研团队申报。申报人应具有海洋气象、大气科学及相关专业高级职称(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或副教授以上)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工作3年以上。2.区域基金项目至少由2个或2个以上单位共同承担,其中一个单位必须为环渤海区域气象局所属业务单位。环渤海区域气象局包括辽宁省气象局

2、、河北省气象局、山东省气象局、北京市气象局、大连市气象局、青岛市气象局、天津市气象局。二、资助经费与研究年限区域基金项目资助经费一般不高于10万元。对于重点项目,可不受额度限制,根据实际研究需要,采取一年立项分年度支持方式,以集中区域科技资源解决重大技术问题。项目研究周期为12年。三、资助方向根据区域海洋气象业务服务科技需求和发展目标,2016年区域基金项目指南以环渤海区域海洋气象科技协同创新重点任务(2016-2020年)(附件1)为基本指南,并优先支持以下12个研究方向:1、海雾预报预警技术2、环渤海区域强对流天气短临精细化预报预警技术3、北上台风致灾机理及风险预估关键技术4、环渤海海上阵

3、风预报技术5、数值天气预报释用技术、集成应用与检验6、卫星遥感监测资料在海洋气象预报服务的应用技术7、海洋运输、渔业生产、能源开发和海洋旅游专业气象服务技术8、环渤海海洋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规范研究9、海上观测站网布局及适应性观测试验研究10、天地波海洋气象雷达观测技术试验研究11、环渤海区域海洋气象灾害性天气个例库建设12、区域科技信息管理平台研究四、申报程序1.申请人根据区域基金项目指南填写环渤海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基金项目申请书(附件2),经申请单位与合作单位审查,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申报。2. 环渤海区域科技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区域科技办)联合区域内各省市气象局科研管理部门对受理的申请项目进行

4、形式审查后,提交环渤海区域海洋气象科技咨询专家委员会评审,确定资助项目及资助金额。五、注意事项1.本年度申请截止日期为2016年9月15日(书面材料一式五份,以邮戳为准,同时报送与纸质材料一致的电子文档)。信封请注明:“环渤海区域基金项目申报书”,逾期不予受理。2.申请人必须是项目的实际支持人,且每人每年最多申请和主持区域基金项目1项,参加项目不作限制。申请人曾经获得区域基金项目资助且尚未结题验收的,须通过结题验收后方可再申请。3.项目申请应做到研究目标明确、内容具体,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科学可行,申请人与项目组成员具备实施该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经费预算合理。同时,在填写申请书的相关内容前

5、,请申请人确认申请项目的研究内容未曾获得过其他项目资助,并认真阅读申请书第十一项“项目申请人及承担单位的承诺”的具体内容,郑重做出承诺。5.项目研究成果对环渤海区域海洋气象业务和服务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由环渤海区域内各省市气象部门共享并优先应用。以科学论文形式发表的成果必须注明环渤海区域气象科技协同创新基金项目支持,否则不计入结题指标。6.区域基金项目经费为区域各省市气象局共同出资。按照国家和部门预算相关规定,区域基金项目经费不向区域外划拨(项目合作单位间经费使用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区域外单位或部门承担项目的,经费原则上在本区域执行。六、联系方式联系人:刘艳电话:022- 手机:

6、E-mail: 邮寄地址:天津市河西区气象台路100号天津市气象局科技处,邮编:附件:1.环渤海区域海洋气象科技协同创新重点任务(2016-2020年)2.环渤海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基金项目申请书环渤海区域海洋气象科技协同创新管理办公室 2016年7月30日附件1环渤海区域海洋气象科技协同创新重点任务(2016-2020年)环渤海区域海洋气象科技协同创新主要包括7个重点领域24项主要研发任务:领域一 高影响天气及衍生灾害机理及预报技术主要任务1:高影响天气及衍生灾害生消机理。黄渤海大风、海雾、风暴潮、大浪、海冰等高影响天气及衍生灾害的生消机理及预报预警技术;港口大风、大雾、风暴潮预报关键技术研发。

7、主要任务2:海气相互作用。环渤海海洋及海岸带大气边界层结构,海陆温、湿差异对海岸带天气的影响;海气交换特征、海气浪相互作用及参数化研发。主要任务3:模式诊断释用技术。黄渤海大风、海雾、风暴潮、大浪、海冰等高影响天气及衍生灾害的诊断分析、数值释用技术;模式预报偏差客观订正技术;中尺度集合预报产品释用技术;海洋多种观测资料的融合分析技术研究。领域二 北上台风预报技术主要任务4:北上台风路径及强度预报技术。北上台风路径及强度特征分析,北上台风影响机理分析,北上台风数值预报关键技术研究,北上台风路径及强度数值释用技术研究。主要任务5:北上台风极端风雨及影响预报技术。北上台风风雨非对称结构特征分析;台风

8、条件下黄渤海地区极端风雨特征和高分辨率台风数值预报模式关键技术研发;北上台风致灾机理及风险预估关键技术研发。主要任务6:北上台风风暴潮预报技术。北上台风背景下黄渤海区域沿岸风暴潮的影响机理研究,北上台风风暴潮的致灾机理及风险预估关键技术研发。主要任务7:区域台风联防体系建设关键技术。基于北上台风业务预报的区域台风联合观测方案研究;黄渤海区域台风监测预报和联防机制研究。领域三 海洋及海岸带中小尺度天气分析研究技术主要任务8:强对流天气观测试验与多种资料融合分析技术。重点针对环渤海及海岸带短历时强降水、飑线等中小尺度天气联合开展区域强对流天气的野外观测试验,进行多源资料融合 (自动站网、多普勒天气

9、雷达、卫星、闪电定位系统、GPS/Pwv观测等资料)监测强对流天气;针对强对流天气的特征和演变,开展观测资料融合、雷达风场反演等技术研究,建立各类强对流天气的中小尺度概念模型。主要任务9:环渤海及海岸带强对流系统及其对灾害性天气的影响研究。在不同天气背景下对流风暴发生、发展、演变规律的研究,针对不同类型风暴的结构及其生命演变规律,挖掘具有短期预报和临近预报指导意义的天气背景要素和对流风暴要素。统计分析不同背景下对流云单体合并、分裂现象,研究其形成机制及其对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从对流云合并、分裂的相关信息中提取出灾害性天气形成的关键性预报因子。主要任务10:环渤海及海岸带强对流天气短临

10、预报技术及对流天气精细化预报技术。联合开展环渤海及海岸带强对流天气特别是短历时强降水的短期潜势预报、12小时短时预报和2小时临近预报技术的研究及相关业务产品研发、业务流程的建立和预警联防体系的建设,提升预警信号发布的准确性和精细化水平;基于高分辨数值模式和集合预报技术,开展对流天气的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领域四 海洋气象灾害监测分析、预警技术及服务技术 主要任务11:海洋气象灾害监测分析应用技术。基于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GNSS/MET、云雷达、地波雷达等地基探测技术对海洋表面流场、风场、浪场多种海洋动力学参数的实时监测和应用研究;基于海岛和平台自动气象站、海洋气象浮标站、船载自动气象站、海

11、上GNSS/MET站等观测数据的大风、寒潮和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主要任务12:海洋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技术。基于气象、海洋、减灾、高分辨率卫星资料的海洋气象监测定量产品反演优化算法及相关技术研发;基于MICAPS业务平台的区域海洋灾害性天气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相关技术研发;区域海洋气象多源观测资料同化技术及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格点监测产品业务系统技术研发。主要任务13:海洋气象灾害服务技术。海上污染物扩散及突发事件应对关键技术研发;海洋运输、渔业生产、能源开发和海洋旅游专业气象服务技术研发;针对航行船舶、锚泊船、渔船、海上工程、采油平台等多种不同承灾体的海洋气象风险调研、预警指标,风险评估及预

12、报、服务产品研发。主要任务14:海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及气候背景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渤海大风、海雾、风暴潮、大浪、海冰等变化规律研究;海洋气象灾害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研究;海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及服务技术;海洋气象灾害的风险普查和区划、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关键技术研究;环渤海海洋气候背景的研究及北方海域国家海洋气候预测产品本地化应用核心技术研究。领域五 黄渤海区域数值模式开发与应用主要任务15:海洋区域数值模式。北方海洋气象高分辨率区域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关键技术和海上大风、海雾等专业数值预报模式技术研发;气象、海洋数值试验及模式改进;中尺度集合预报技术,近海区域高分辨率海气耦合数值预报及其集合预报系统

13、关键技术研发。 主要任务16:数值预报产品检验。高分辨模式与中尺度集合预报的检验技术,影响黄渤海地区高影响天气系统检验及要素检验。主要任务17:多源观测资料分析及同化技术。风廓线、雷达、卫星、GPS、微波辐射计、船舶、航空、浮标等资料的质量控制、特征分析及多种观测资料的融合分析技术,建立海洋气象数据共享系统;云分析技术;四维变分同化技术,EnKF同化技术,混合同化技术、OSSE/FSO研究。领域六 海洋气象新型探测设备与观测技术及通讯网络技术主要任务18:观测站布网的科学规划设计。观测站网布局及适应性观测试验。通过数值模式敏感性试验,找出影响环渤海气象/水文的关键区域和影响要素,在现有的气象观

14、测网基础上,有目标的开展观测试验。主要任务19:新资料观测与应用技术研发。针对区域海洋观测资料匮乏的现状,开展卫星资料、GPS反演等新型遥感探测数据反演技术研究以及新型观测资料应用技术研发。主要任务20:新型探测设备观测技术。针对区域海洋观测耗资巨大,维护困难的现状开展基于人工影响天气飞机或高性能无人飞机的海上探空、遥测关键技术研究。主要任务21数据挖掘和通讯技术。海量数据多功能存储技术;数据服务数据库技术;海洋气象预警服务产品通讯技术;护航安全保障通讯技术;基于北斗卫星通信系统等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的集数据管理、通信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海洋气象信息发布系统技术研发。领域七 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及科技

15、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主要任务22:区域科研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建设。围绕区域科技协同创新需求,建立区域内一体化海洋气象灾害性天气个例库,实现区域内海洋气象观测资料、预报预警及决策服务信息、灾害信息共享,为区域协同提供基础条件。主要任务23:区域科技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区域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区域科研项目申报、项目管理、项目查重、科技成果登记和发布、成果转化应用、科研成果共享等功能,为区域协同创新提供科技信息化平台。主要任务24:区域重大装备共享使用体系建设。加强区域重大装备及科研业务基础条件的协同建设;建立区域内重大装备的动态元数据集,制定科学仪器设备、观测场所、实验室等共建共享使用规则,完善区域灾害联防工作机制。附件2项目编号:环渤海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基金项目(2016年度)申 请 书项目名称: 项目申请人: 申请人所在单位: (加盖公章)项目第一合作单位: (加盖公章) 申请人联系电话(固话): 手机: 申请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