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420547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31分)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注释慭慭:yn yn,谨慎小心的样子。阚:hn,虎叫声。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4分)船载以入() 驴不胜怒( ) 技止此耳( ) 乃去( )2、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10分)然:庞然大物( )然往来视之( )因:因跳踉大

2、阚( ) 罔不因势象形( )耳:技止此耳( )无丝竹之乱耳(耳朵 )且:以为且噬已也( ) 且焉置土石( )益:益习其声( ) 有所广益( )3、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孔子云:“何陋之有”?C、虎因喜,计之曰 D、稍出近之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2分)、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技止此耳。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

3、然后才离开。6、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A、“跳踉大阚”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7、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说说它们对刻画考虎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心理活动:动作:作用:8、指出出自这段文字的成语(至少2个)。(2分)9、本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你是如何评价虎与驴的?(3分)二、郑人逃暑(11分)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

4、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注释逃暑:避暑,乘凉。孤林:独立的一棵树。衽(rn):卧席。濡(r):沾湿。逾:同“愈”,更加。1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2分)(1)徙衽以从阴( ) (2)其阴逾去( )1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12、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3分)1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3分)三、辨盗钟(12分)陈述古密直,尝知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盗者。述古绐曰:“某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述古自率

5、同职祷钟甚肃,祭施以帷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讯之即服。【注释】选自梦溪笔谈。莫知的为:不知道哪个是真的。绐(di):哄骗。后阁:我国古代一组建筑中位于最后的楼房,常作游息、远眺、供神佛或藏书藏物等用。同职:同事。旧社会指同在一部门作官的人。帷(wi):围幕。14、解释加粗词的含义(3分)尝知建州浦县( ) 惟有一囚无墨( )乃阴使人以墨涂钟( )15、辨别“之”的不同意义(2分)讯之,遂承为盗( ) 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 )16、陈述古采用攻心战术,准确地把握了犯罪者的心理进行查证审讯。陈述古抓犯罪者怎

6、样的心理特征?用四个字回答。你从原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找出来并翻译。(7分)、心理特征_、原句_翻译:_四、被裘公(19分) 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 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庄,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注释】薪:砍柴。裘:羊皮袄。瞋目:眯着眼。视:眼光。仪貌之庄:外貌高雅。皮相之士:中看重外表的人。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3分)当夏五月( ) 遂去不顾( ) 季子谢之( )18、用“/”划出下句的朗读节奏

7、。(4分)、延 陵 季 子 出 游 、子 皮 相 之 士 也,何 足 语 姓 字19、季子对薪者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3分)20、能表现季子对薪者敬重的句子是 。(3分)21、薪者不捡“遗金”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3分)22、像季子这样“以貌取人”的人,社会上还大有人在,请你说几句话来劝劝他们?(3分)五、王安石待客(13分)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

8、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注释】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京师:京城。果蔬:泛指菜肴。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脔:切成块的肉。箸:筷子。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3分)因谒公( ) 果蔬皆不具( ) 方命坐( )24、说说文段中的画线句“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的意思(3分)25、萧氏子为何认为“公必盛馔”?王安石又是如何招待萧氏子的?(4分)26、学了本文,你从王安石身上学到了什么?(3分)六、蹇叔哭师(14分)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

9、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注释】管:钥匙。无乃:恐怕,大概,表示委婉语气的副词。公辞焉:秦穆公拒不接受蹇叔的劝告。孟子:对孟明的敬称。你懂什么!如果中寿死掉,你那坟头上的树早就长得两手合抱了!这是骂蹇叔早就该死了。中寿,约指活到六七十岁。蹇叔大约已七八十岁,过了中寿的年龄。与(y):参加。27、解释文中加粗字

10、的意思。(4分)诸: 劳: 谓: 辟:28、就出师奔袭郑国一事,秦穆公向蹇叔咨询,蹇叔的意见是怎样的?理由有哪些?(4分)29、蹇叔是如何预见秦师和他儿子命运的?请参照蹇叔的预见用一句话点明事件的结局。(3分)30、学了这篇文章后,请谈谈你的感想。(3分)答案:一、黔之驴1、用船运 禁不住 通“只”,仅仅 于是 2、然:的样子然而因:于是依照耳:罢了耳朵 且:将要况且益:渐渐 好处 3、B 5、B 6、D7、心理活动:以为神;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终不敢搏;技止此耳。动作:蔽、窥、遁、视、近出、荡倚冲冒、跳、阚、断、尽。作用:细腻、逼真、传神地刻画了老虎的形象。8、黔驴技穷 黔驴之技 庞然大

11、物9、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庞大的东西吓倒,要仔细观察研究,找到它的弱点,从而战胜它。也告诫我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虎无疑是聪明、勇敢的。驴很笨,它对身边的危险毫无觉察,麻木迟钝,不考虑对付老虎的办法,结果被吃。二、郑人逃暑10、:移动离开11、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12、“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13、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三、辨盗钟14、曾经;只;暗暗地;15、代词,指盗贼;代词,指钟。16、做贼心虚;恐钟有声,不敢摸者;因为他怕钟发出声音,所以不敢去摸四、被裘公17、正值,正当;回头看 道歉18、延陵季子/出游 子

12、/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19、季子开头看见薪者貌不出众,用轻蔑的口气要他捡地上的金子,当听到薪者一番铿锵话语之后,对他十分敬重,并道谢。20、季子谢之,请问姓字 21、人穷志不穷。(有骨气,有尊严) 22、略。五、王安石待客23、拜见 准备 才24、王安石抓取胡饼的四边并把它吃了,萧氏子非常羞愧地告辞而去。25、因为王安石身为宰相,又亲自邀请他吃饭。没有准备丰盛的菜肴,只是喝了几杯酒后,上了两枚胡饼和几块肉,吃饭时也只有一些菜羹下饭26、如:勤俭节约的精神,艰苦朴素的作风等。六、蹇叔哭师27、诸:相当与“之于”。劳:使劳累。谓:对说。辟:通“避”,躲避。28、蹇叔认为不可,理由是“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29、扣“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两句回答。至肴,遭晋师伏击,全军覆没。30、言之有理即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逐步确立了“以病人为中心”整体护理的理想观念,强调了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性,注重患者适应环境的能力,应用心理学知识与患者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