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1.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394277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1.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红色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等传统文化的新平台、新课堂。教

2、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教学难点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知识链接一、背景:韶山在湖南省湘潭,是作者的故乡。1927年1月,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曾回到韶山。三个月以后,蒋介石等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革命群众,当时韶山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拿着枪和梭镖,准备配合其他农民武装力量进攻长沙。后来反动军队大举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在英勇抵抗后失败。作者在1959年6月25日至27日重返韶山,离1927年已经32年多。久别回乡,且又是老大还家,

3、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而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着亿万中国人民,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这首七律诗就鲜明地体现着他那高远的思想境界。二、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

4、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边出示图片,边谈话:有这样一个人,他17岁离开家乡,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诗句表达自己雄心壮志。他脚步匆匆,四处寻觅,肩负使命的人,总不免五味遍尝,一路艰辛的他,终于走出一个别样的人生风色,走出了辽阔的一片天地。引导学生融入情境,说说他是谁,导入新课。2、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毛泽东,学习新课,投影出示标题。二、知人论事:了解作者,考察背景1、介绍作者:一位诗人的诗风与他的人生道路是息息相关的,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毛泽东。2、引入写作背景,配音乐,出示1927年人

5、们贫苦的生活状况以及大革命造成的血腥历史情景的图片,感受三十二年前的韶山,给本堂课营造一个悲壮的氛围。三、朗读课文,初步感受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学生自由指出有疑问的字词,合作交流。2、听朗诵,感知诗句内容,指导朗读:听读之时,思考:诗人营造出来的意境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可以这样说:我从_中感受到了_(意境情感),所以我觉得朗读时要注意_(节奏语调轻重音等)。3、同学间读诗心得,交流感受。4、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家乡之时的豪迈情怀,读诗。四、深入意境,体会情感1、全诗虽然仅有四联八句,却向我们展示作者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

6、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一说诗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句?(再读诗歌,之后交流)首联:是对32年前往事的回忆和作者对故乡怀有一片深情。师: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字眼是哪个?(咒)这表现出来诗人怎样的情思?边讲边板书:咒:哀叹。(在这里用来表示对岁月如流的怅恨。“咒”字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感叹,这个动词炼得极好,十分新颖)在朗读过程中,这份近似痛叹、哀伤的情感来源于什么?(离别的时间长,时光已不在以及对家乡人民的思念。)师:在阔别家乡的这段光阴中或许发生了一些什么

7、事情,让诗人发出了无限感叹呢?如:(亲人逝去、时间一去不复返、哀伤32年前牺牲的那些人们)师:仅一个“咒”字噙满了多少热爱,多少思念,多少沉痛的感慨。诗人为此(为流逝的漫长光阴)而诅咒岁月的流逝,他在痛叹光阴不在,痛叹整整32年见不到故乡的面容,他要强调他对故乡的强烈情感。(学生齐读、指名读“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颔联:紧接上联,不但诗化、形象地概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武装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也象征全国军民与蒋介石的斗争。师:此联给你展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毛主席带领成千上万的农民兄弟奋起造反,造国民党反动派这些罪恶黑手之反)场面如何?(斗争激烈)你又是从那些字

8、词里品味出来的呢?(一个“卷”字状写了农民运动波澜壮阔、迅猛发展的声势。“红旗”和“黑手”,在视觉色彩和感情色彩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尖锐激烈。)师:这短短的几个字,概括了前32年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数字搏斗的历史,这怎能不让人不振奋人心。(小组读、学生齐读“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颈联:首先,它概括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精神。此外,这两句诗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教育和启迪着当代人:新中国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师:此联中,因为有了什么渲染诗人描绘出来的的场面更增添了革命者们的豪情壮志?(无数人们的牺牲)是否所有死去的人的都

9、称之为牺牲?(二者虽结局是一样,但牺牲是为革命事业、为正义战争还战,是为了韶山、乃至中国革命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毛泽东曾说:“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无数的革命者们面对血染成的红河,他们没有被吓倒。由此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出怎么样的革命精神?(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师:无数的牺牲,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换新天,人们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当家做主人。)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你有何感触呢?(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指名读、男生读、学生齐读“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向换新天。”)尾联:故乡旧貌换新颜的景象,生动感人。作者从历史的万千

10、追忆中转回到现实。师:此联中,表现诗人情感的字眼是哪个?(喜:欢喜)他喜从何来?(作者具体描绘了以稻菽(为代表的农业生产的丰收景象,傍晚收工时,他们迎着黄昏缭绕的烟雾,高高兴兴地从田野上归来了!)真是诗中有画。这是一幅当代农村新生活的风俗画。这“千重浪”的“稻菽”;这“下夕烟”的“英雄”,是眼前景,不出一望之遥;但它仅仅是属于韶山一地所有吗?(它不仅是韶山,也是全国广大农村的普遍风光。正是这对故乡的歌颂,同时也歌颂了祖国,并以这歌颂祖国的巨大热情更加深了对故乡的歌颂。)师:全诗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尾联既写景,又写人,同时融入诗人热爱社会主义新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齐读、指名读“喜看

11、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2、悟情:诗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两句诗饱含着作者对烈士们的深切怀念,充分肯定了先烈们献身精神的伟大意义。此外,这两句诗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教育和启迪着当代人:新中国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当诗人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之时,已经是一个国家的主席,诗人把自己对家乡的情感不再回忆家乡亲人的逝去,不再回首已经逝去的岁月,而把它寄托于家乡人民的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之上。更让大家看到一个别样的毛泽东,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领袖。五、拓展延伸,传承传统文化:1、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呢?2、如今的幸福生活不是一代人的英勇拼搏,而是中华儿女代代传承的结果。作为革命的后继者,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历史的红色之旅结束了,但未来的红色之旅却才刚刚开始,我们要把红色的革命传统带回来,代代相传,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永久动力。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逐步确立了“以病人为中心”整体护理的理想观念,强调了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性,注重患者适应环境的能力,应用心理学知识与患者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