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的意义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2393346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教育的意义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创新教育的意义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创新教育的意义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创新教育的意义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创新教育的意义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教育的意义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教育的意义资料(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教育的意义,第一章 人类文明源自创新,1.人类文明的形成过程就像这珊瑚礁。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人死去,但他们毕生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却被一点点地积累起来,最终形成了人类文明。,2.没有创新 就没有生命力 早在上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创新“这一概念,当时主要是在经济领域企业家们为了将技术应用于企业发展而提出来的。那时的创新主要是指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技术及新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在经济领域的地位和重要性越趋突出,其一词的含义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它已不仅仅包括事物的发展结果,新的发现发明及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它还包括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起决定因素的人的新的思想和理

2、念。以及新的学说。在这方面国外的企业家们是做得很有成效的。他们把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视作企业的灵魂,不惜功本网络人才。不断创新是众多企业巨子在世界经济领域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秘诀。创新给企业带来活力,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的可持续和稳定的发展;没有创新,企业就不会有生命力。,3.在人类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二十一世纪将面临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它依靠新的发现、发明 研究和创新,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创新这一名词将不再仅适于经济领域,它将成为一个新时代的标志,适用于各个领域。科学、文化、教育、政治、军事等等都将掀起一股创

3、新的大浪潮,不难想象,在二十一世纪人类的文明将会有多么巨大而迅速的进步。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一个国家的强盛,一个民族的振兴,都将离不开创新。创新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没有创新,国家在未来世界中必定会失去生命力。,4.但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全面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就要从创新教育入手。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界工作会议上曾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大力提高知识创新和

4、技术创新的能力。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可见,教育的创新改革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工作的中心。,5.当今世界科学界的最高奖项是诺贝尔奖。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实力和创新实力。从诺贝尔奖的设立至今已有96次评选,然而在这96次1000余人的获奖名单中,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国中国籍公民却没有一人获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得奖者中有6位美籍华人却在别国的土地上获此殊荣。 还有一例,1997年获得美国中学生科技发明西屋奖的学生中,华人子弟占很高比例,其中还有不少来美国不久的大陆学生。华裔占美国人口的1%左右,但得奖人数却约占1

5、0%;还有在美国著名科研机构中,华裔高级科研人员大致也是10%。 至此,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为什么聪明的中国人只有在外国的环境中才显示出他们更高的创新才能?问题出在哪里呢?很简单,我们缺乏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没有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教育。,第二章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教育,1.从当今的国际经济形势看,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二十一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而以知识为基础发展经济,就必须依靠知识创新,因此,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核。“创新”将成为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经济竞技场的“人场券”,谁能抢占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主角。对中国来说

6、,“创新”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这种机遇和挑战,江泽民总书记在接见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部分院士与外籍院士时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今天我还要说,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希望两院院士和各条战线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弘扬我们民族的传大创新精神,加快建立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增强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这对于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至关重要的

7、。”,2.科技进步促发“学习的革命”,知识经济催化“教育的改革”。科学家提出的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前后,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和运作机制,基本具备能够支找我国科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能力,使我国国家创新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这个总体目标,现在的中学生,正处在江总书记所说的“思维创造活动的最好年龄”,他们将责无旁贷地成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力军。用兵一时必须养兵千日,因此洞前在基础教育系统中开展“创新教育”已迫在眉睫。“创新教育路使基础教育系统在建立当代中国相创新体系中有所作为,而且是大有作为。,3.目前,我

8、国的基础教育系统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开展创新教育正是实现这种转轨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就是将孩子们与生俱来的个性和创造潜质扼杀殆尽,它使我国的基础教育之路越走越窄。要想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突围出来,就必须寻找其薄弱处下手。而这个薄弱处正是长期被忽略和冷落的创新教育。只有从这里突出重围,才能进入“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教育既是冲出“应试教育”怪圈的突破口,也是转向“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教育本来就是素质教

9、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扬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的“记忆仓库”。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知识只有创造性地运用才是力量,知识只有不断创新才永远是力量。,4.创新教育,重点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养成上,不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方方面面的教育,最终要让学生们明白,人之所以为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最根本的就是因为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喜欢把人与天、地并列号称为“三才”,就是因为人具有改天换地的

10、精神和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发展出现两大趋势,一是突破,二是融合,突破能产生新知识,回合也能产生新知识,而无论是突破还是融合,都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要根据这种发展趋势调整教学内容,在现有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中,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前沿新知;减少记忆性知识的分量,增加有助于提高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的内容;删减一些难度过大的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有条件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发现发明创造的课题,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关心和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增加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合并,加以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

11、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章 创新教育的意义,1.在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即将步入二十一世纪美好未来之时,它又面临着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这种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它强调劳动者创新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认为创新发明、设计以及创造性理念、理论学说等以创造智慧为特征的因素,能够带来经济的可持续和稳定的发展,并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当前,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已日益显露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可以说,没有创新,知识经济主体便失却了竞争力和生命力。,2.从宏

12、观角度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江泽民总书记在六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大力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中华民族曾经在世界历史上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力地显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和卓越的创新才能。但是,到了近现代以后,中国的创新能力却明显地逊色于其它一些国家,以当今世界科学界的最同奖项诺贝尔将为例,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实力和创新实力。从

13、诺贝尔奖的设立到当今已经进行了96次评选,然而在这96次1000余人的获奖名单中,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国?中国籍公民却没有一人获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6位美籍华却在别国的土上获此殊荣。为什么聪明的中国人只有在外国的环境中才显示出他们更高的创新才能?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和深思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国在创新培养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还缺乏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还没有形成系统 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3.创新对一个国家和发展的意义当然不仅仅在于获得诺贝尔奖,其真正意义在于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目前许多国

14、家都把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如一直以“模仿”为主要牲的日本,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已开始大力调整教育和科研政策及体制,决定告别“模仿时代”,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立国”,近几年,日本对科研创新投入的经费呈明显上升趋势。“加拿大的明天”对策研究会也曾提出呼呈,为确保在“新工业革命”中取得主动,必须改变教育制度,去培养“富有创新的一代人”。世界其它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都十分重视创新,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项重 要的人才发展战略目标。 以上这些国家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所作出的提议与举措应对我国有所启迪。我国由于多方面原因,如投入不足以及我国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尽合理等

15、因素,使创新能力与国家需要以及国际先进水平还相差很大。因此,只有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全面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4. 我们知道,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全面提高我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我国顺利过渡到知识

16、经济 时代,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知识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5. 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继承性、维持性的学习,它通过学习获得原来已经确立起来的观念、方法和原则,以应付已知的、重复的情景,这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还可以解决问题。然而,在即将到业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知识、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瞬息万变,竞争激烈,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以往社会大有不同。人们也只有接受创新的教育,进行创新的学习,才能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敏捷地接受新知识,创造世界,创新生活。可以说,创新性才能是一个人最具有价值的一种能力,通过创新才会使人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使人更快地作出与众不同的成绩,并能在原有基础上,突破自我,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可以说,卓越的创新能力充分地体现了一个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第四章 创新教育的内容,1.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创新”这一概念,当时主要是经济学家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提出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这一司的意义也在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