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简答-表格版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2386142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9.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经简答-表格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内经简答-表格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内经简答-表格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内经简答-表格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内经简答-表格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经简答-表格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经简答-表格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古天真论第一“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1.肾精与五脏六腑之精有先后天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2.肾主藏的先天之精是人体生殖功能及形体盛衰变化的根本因素,是五脏六腑功能活动之本。3.肾之先天之精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五脏六腑后天功能活动生化之精予以培育,方能源泉不竭。4.肾精与五脏六腑之精相互依赖,相互为用。5.临床上补后天以实先天,补先天以养后天的治疗原则就是该理论的应用。生气通天论第三生气通天论第三如何理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阳气“失其所则折寿”的机理?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折寿而不彰”意为阳气对于1.人体就像是天空中的太阳一样,起着强大的卫外作用和

2、温煦功能,若阳气运行失常,就会损伤人体而缩短寿命。2.其机理只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机体中的营养物质皆在阳气的作用下化生,如果阳气不足,生化无力,则脏腑失养,甚至枯竭,从而损伤寿命。阳气的卫外作用是指其抵御外邪,保护机体的卫外能力,如果阳气不足,卫外不密,邪气就会乘虚而入,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而损及寿命。阳气为人体生理之火,既能温养诸脏,又能布精。如果阳气不足,诸脏失去温煦而功能低下,则人体虚弱易致病,从而损伤寿命论述了煎厥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1.阳亢阴竭原文“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2.此段原文论述了煎厥的病因病机及症状

3、恃点。3.病因病机:过劳而阳气鸱张,煎熬阴精,阴虚阳亢,又逢盛夏之阳热,则两热相合,以致阴气竭绝、亢阳无制而昏厥的病证。4.症状特点: 除昏厥外,伴有耳聋、目盲等,类似于暑厥。病情来势凶猛,发展迅速。论述了薄厥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一阳气上逆1.原文:“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2.此段原文论述了薄厥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3.病因病机:大怒则阳气上逆,血随气逆于上,气血上郁,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血随气涌,突然昏厥。4.症状特点:除昏厥外,可见筋脉弛缓不收,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等表现。煎厥与薄厥的区别1.阳亢阴竭致煎厥。平素过度烦劳,阳气亢盛,虚火上炎,煎

4、熬阴精,复加夏季暑热,两热相合,则阴愈亏而阳愈亢,阳亢无制,气逆突发昏厥,内经称之为“煎厥”,发病迅速,来势凶猛,临床表现除了昏厥外,伴有耳闭,目盲等。2.阳气上逆致薄厥。大怒则阳气上逆,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血随气涌,突然昏厥,内经称之为“薄厥”。其临床表现除了昏厥外,可见筋脉弛纵,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等。论述了汗出偏沮致偏枯的机理1,原文:“汗出偏沮,使人偏枯。”2,意为应汗而半身无汗之人,日久可导致半身不遂的病证。3,其机理是:阳气运行不畅,不能温养全身,偏阻一侧,见半身有汗、半身无汗者,阳气不能周行于全身,日久患侧肢体筋脉失养,可导致偏枯,即半身不遂。“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句的含义1.高,

5、通膏,即脂肪类食物;梁,通粱,即精细的食物。膏粱,泛指肥甘厚味之品。变,灾变,害处;足,能够;丁,通 疔,大疔,严重的疔疮。2.全句意为过食肥甘厚味之品,会使人发生严重的疔疮病证。3.因膏梁厚味之品易助湿生痰生热,生热则阳热蓄积;痰湿则阻遏阳气正常运行而郁结化热,热毒逆于肉里,导致血败肉腐为脓,而发为疔疮。“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的含义1、精,清也,清静之意。“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为互文,即阳气清柔则养神养筋。2、本句意为阳气在清静柔和的生理状态下,发挥着内则养神、外则养筋的生理作用。3、引申可解释为阳气在生理状态下,内可温煦五脏六腑,外可温养肢体筋脉。4.说明人体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阳气

6、的气化温养功能。“故风者,百病之始也”的含义1、意为风是百病的开端,能引起多种疾病。2、因为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寒暑湿等外邪侵犯人体常随风邪而入,故风邪往往是六淫的先导。3、外邪侵犯人体常随风邪而入,从而引起各种病证。4、在此基础上,后世医家提出”风为百病之首”的说法。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1.亟,频数之意;固,固密。全句意为阴精不断地起而与阳气相应; 阳气为阴精而固密于外。2说明人体阴阳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3阴藏精于内,不断地给予阳气的化生提供物质基础; 阳主卫外,固护并推动阴精的气化,阳气的功能状况反映着阴精的盛衰。二者互根互用,才能保持阴阳的平和协调,维

7、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1.在阴阳的协调平衡关系中,阳气发挥着主导作用。2.只有阳气致密于外,阴精才能固守于内,从而保持阴阳的平衡协调。(生理)3.若“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气不能致密于外,阴精将会耗竭于内,阴阳协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病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1.保证健康的关键在于阴阳平秘。2.阴血宁静不耗,阳气固密不散,阴阳双方保持平衡状态,才能使人体精足神全,维持正常活动。3.阴阳失调,出现阳胜或阴胜的病理变化,即阴阳偏胜偏衰,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4.如果阴阳双方依存关系破坏,偏胜偏衰严重以致发生偏废(亡阴、亡阳、寒热真假证等

8、),就会使体内的精气(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生命活动所需的一切物质)随之而竭绝,生命活动也将终结。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如何理解“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伤于寒,若当时发病;则表现为寒邪侵袭的伤寒病; 若当时邪不即发:邪气内伏,郁而化热,至春阳气生发之时,又感春令风 邪,风为阳邪,新感引动伏邪,两阳相合,发为温病“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的含义1.阴,阴精;五味,酸苦甘辛咸,此处泛指各种饮食物;五宫,指五脏,因五脏贮藏阴精,故称为阴之五宫。2.本句意为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贮藏阴精的五脏,又会因过食五味而受伤害。3.说明饮食五味对人体具有“养”和“伤”两重作用。 一方面

9、饮食五味化生精微,以滋养五脏,为五脏精气之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饮食五味调和,则五脏精气充盛,脏腑阴阳协调。 若饮食失调,五味偏嗜,则会导致脏气偏盛,阴阳失衡,从而伤害人体。故调和五味,是保持人体阴阳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阴阳应象大论第五结合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原文论述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和作用?原文:“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为后世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厚-阴中之阴纯阴-泄-大黄,芒硝味阴薄-阴中之阳-通-泽泻 出下窍气阳厚-阳中之阳纯阳

10、-发热-附子,干姜 薄-阳中之阴-发泄-麻黄,桂枝 出上窍“治病必求于本”。本,指阴阳。”治病必求于本”意为诊治疾病必须要推求阴阳的盛衰。其道理是:从生理上看,人体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上下表里内外,皆有阴阳之分。从病因上看,有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也有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不同,也有阴阳之异。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治疗上,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由此可见,阴阳二性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并且疾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的结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盛衰的不同而进行调治。“

11、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描述“三清阳”“三清阴”的含义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 浊阴:二便污秽之物 上窍,指耳、目、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指前后二阴。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指卫气 浊阴:指精血津液。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清阳: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 浊阴:饮食物化生的糟粕“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的病机分析。1.飧泄,指完谷不化的泄泻。真胀指胸膈胀满。2.清气,指清阳之气,属阳当升。 若清阳之

12、气不能上升则衰于下,水谷失于温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则成完 谷不化的飧泄证。3.浊气,指浊阴之气,属阴当降。 若浊阴之气滞于上而不能降,阻滞气机,壅塞胸膈,而表现为胸膈胀满的月真胀证。4.因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故后世医家常用此句来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5.脾气虚运化失常,清阳之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胃气不降而反上升, 浊阴之气积于胃脘部,而使胃脘胀满。结合阴阳应象大论第五试描述壮火,少火对人体的影响?阴阳应象大论第五中指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其中“壮火”“少火”本指药食气味的阴阳性能而言,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药食气味温和者为少火。意为:药

13、食气味纯厚而作用纯阳,服之则耗散人体的正气,药食饮食气味温和作用平和,食之则使人体正气壮盛。“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其本义不仅阐述药物的气味的峻烈和温和对人体正气的不同作用,而且表明了“火”与“气”之间的关系,亢盛的阳气消耗人体的正气,而温和的阳气有益于人体的正气。这一观点对后世医家认识火热证的病机以及治疗有很大影响。 张仲景在治疗发热证的方药中加入补气药,如白虎加入人参汤,竹叶石膏汤,小柴胡汤中用人参,皆是补热邪耗伤之气“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1.守,镇守。使,役使。阴气居于内为阳气之守,阳气居于外为阴气之使。2.阐明了阴阳双方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关系。3.人体阴精是阳气的

14、物质基础,阳气是阴精的功能表现。4阴精不断的化气以充斥体表的阳气,成为阳气在体内的物质基础; 而体表的阳气,有固密阴精的作用,使阴精内守而不妄泄。此观点是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高度概括,对分析病机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21“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1.引,引经络之气,调节虚实。 阴,指内脏、五脏、阴经、胸腹部、下部等; 阳,指体表、六腑、阳经、背部、上部等。2.应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原则,是因为人身的阴阳气血是内外上下交相贯通的,人体的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3.这一针刺原则,在临床上可应用于多种情况。比如,从阳引阴,可取背部的背俞穴,治疗五脏的病变; 也可取阳经的穴位,治疗阴经的病变;也可取上部的穴位,治疗下部的疾病。22“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1.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在诊治疾病时,一定要四诊合参,先辨疾病的阴阳属性。2.因为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是相对平衡的;疾病的发生,就是人体阴阳失去了平衡,即阴阳偏胜或偏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