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仿真模拟语文试题 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02354980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仿真模拟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仿真模拟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仿真模拟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仿真模拟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仿真模拟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仿真模拟语文试题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仿真模拟语文试题 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大附中2019届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一些人虽然每天花费不菲(fi)的时间阅读报刊,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各种奇闻逸事、庸俗的雷人八卦(gu),这种阅读行为,可一言以敝之为“浅阅读”。B. 对官僚作风,相关部门就该曝光问责,形成有力的震慑(sh)。特别要发挥好领导干部的 “头雁效应”, 从源头上杜绝官僚主义的滋 (z)生蔓延。C. 晕(yn)车与内耳中的前庭系统有很大关系,当前庭器官受到长时间过强的刺激,抑或刺激虽未过强但前庭过于敏感时,就会出现眩(xun)晕等症状。D. 磨砺三十年的书法融真、草、篆、隶于一炉,走出窠

2、(k)臼,自成遒劲风骨,其作品观云“提顿藏露,张弛有度”,已初臻(zhn)“拙、重”的真妙。【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做题时注意结合具体语境辨析错字。本题A“敝”改为“蔽”;C“晕”读yn;D将“融”改为“熔”。故选B。【点睛】积累记忆是解决字音字形题的根本办法。字音高考常考多音字、音近字、形近字形声字、习惯性误读。字形记忆一定要结合字义记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端午节有各种小名。甲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它还能叫“重五”“重午”,“端”原本就有开头、初始的意思,所以“端午”就是“初五”。据统计,端午节叫法更是多达二十几个, 甚至包括“地蜡节”“五蛋节”这么生涩

3、的名字。乙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文献,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但那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他辞世后 400 多年的事。其实,关于端午节,不只有一个“纪念屈原”说,在不同地域,还有人认为是源于纪念伍子胥、介子推只是,学术界大都认为那是牵强附会之词,理由大致与上述原因类似。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流传,因而“端午纪念屈原”的说法地久天长。总的说,丙端午龙舟竞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以纪念屈原跳江自尽,最后形成后来的端午节传统习俗。

4、所以说,端午节民俗大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时间不断向前发展,也还在不断注入新内容。2. 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生涩B. 也许C. 牵强附会D. 地久天长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甲B. 乙C. 丙【答案】2. D 3. C【解析】【2题详解】此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结合语境辨析,弄清相关句子的逻辑关系。本题中A项,生涩:1.不流利,不纯熟。 2.不光滑。指麻木干燥的感觉。语境是说节日名称不熟悉,使用正确。B项,也许,意思近似于可能、或者、或许、兴许等,语境是猜测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使用正确。C项,牵强附会,意思是把没有某种意义的

5、事物硬说成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混为一谈,语境是说有人认为端午节与伍子胥、介子推有关是强拉硬拽,使用正确。D项,地久天长,意为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一样长,形容永久不变,多指爱情。而语境是说“端午纪念屈原”的说法,可以改用“源远流长”。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做题时要结合句意分析。本题1、2两句构成单重复句,1、2句和第3句间是顺承关系,两个分号均改用逗号。故选C。【点睛】分号用在复句内并列的分句之间,这是使用分号的基本原则。复句有简单复句和多重复句。在简单复句中,分句间必须是并列关系,才可以用分号;不是并列关系就不能用分号。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6、.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再次提醒公众人物:有名有钱别太任性!从艺当知感恩,做人当知敬畏,名气伴随担当,别因自我放纵,一朝失足,终生余恨!B. 随着对网民需求的进一步挖掘,也随着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深入,生活中出现越来越多具有“互联网特色”的网购家电产品的定制化势不可当。C.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在土地管理模式方面曾做过许多探索、改革,不可避免也留下大量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目前不少土地权属关系混乱、复杂。D. 如果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就需要改革者从决定迈出改革第一步起,胸腔就跳动着一颗为衣食父母奉献的良心,否则一切只能止步于假设中。【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

7、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B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生活中将出现越来越多具有互联网特色的网购家电产品的定制化势不可当”应改为“生活中将出现越来越多具有互联网特色的网购家电产品,产品的定制化势不可当”。C项,宾语残缺,应为“造成的局面”; D项,缺少主语,“就需要改革者”改为“改革者就需要”。故选A 。【点睛】病句题掌握以下规律可事半功倍: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

8、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重定语和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3、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4、出现了介词,可能是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主客体颠倒、主语残缺。5、出现了关联词(连词),可能是搭配不当、残缺、语序不当。6、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5.下面是对三个阶段出生的中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研数据,根据要求答题。类别身高(平均)体重(平均)身体机能综合素质(基数为100)80后158.5厘米41.3公斤99.0490后160.6厘米43.1公斤96.3700后162.8厘米46.5公斤93.86(1)根据上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2)

9、根据你对生活的认识,简要说说出现表中现象的原因(不超过20字)。【答案】(1)90后、00后中学生,平均身高、体重都较80后增加了,但身体机能综合素质却下降了。(2)生活条件好了(营养好了),但身体锻炼少了。【解析】【详解】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本题为图表题,做题时审清题干,比较各项数据,得出答案。比较的对象是不同时段的中学生的身高、体重、综合素质,由图可看出80到00后前两者递增,而后一项递减。表述出来即可。之后分析原因,结合现实,身高体重都没问题,身体机能综合素质却下降,很明显是缺乏锻炼所致。【点睛】此类题精准读懂图表是关键。在语言文字运用上注意语意明确完整、句子简明连贯、表达得体并且按字数

10、限制表达即可。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高考前,一位同学到一家门口挂有工商局授予的“信得过商店”牌匾的文具店买2B 铅笔。下边是他与售货员的对话:学生:请问有没有 2B 铅笔卖?售货员:都在那边摆着呢,你自己看吧。学生:(拿着铅笔)新闻里说,市场上有不少伪劣2B 铅笔,这笔(顾虑重重,犹疑不决)(这时商店经理过来了,拿出两支削好的 2B 铅笔) 经理:(最后学生买了铅笔满意地走了。)第处售货员的回答使学生心中不是滋味,试为售货员的回答换一种说法,但不能改变原意。换为:_第处商店经理的话,请根据情境补上:_【答案】 (1). 有的。请跟我来,不止一个品牌呢,请慢慢挑选吧。 (2).

11、请让我来告诉你伪劣2B铅笔与正品2B铅笔的辨别方法吧。【解析】【详解】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如下问题:对话的双方以及其地位身份的差距、说话的场合情境等。语言要符合表达者的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要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原话表达生硬而冷淡,且一点不涉及物品内容。改成引领介绍的为好;的语境为学生犹豫不决,说明不会挑选,不辨真伪,回答内容和此相对应即可。【点睛】语言得体,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

12、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是运用语言的一项重要要求。语言的运用受“语境”的制约。“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汉代艺术的美学风貌人对世界的征服和琳琅满目的对象,表现在具体形象、图景和意境上,则是力量、运动和速度,它们构成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

13、美学风貌。这种“气势”甚至经常表现为速度感。而所谓速度感,不正是以动荡而流逝的瞬间 状态集中表现着运动加力量吗?你看那著名的“马踏飞燕”,不就是速度吗?你看那“荆轲 刺秦王”,匕首插入柱中的一瞬间,那不也是速度吗?激烈紧张的各种战斗,戏剧性的场面、故事,都是在一种快速运动和力量中来展现其磅礴的“气势”。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它与六朝以后的安详凝练的静态姿式和内在精神是何等鲜明的对照。也正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汉代艺术形象看

14、来是那样笨拙古老,姿态不符常情,长短不合比例,直线、棱角、方形又是那样突出、缺乏柔和但这一切都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上述运动、力量、气势的美,“古拙”反而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如果没有这种种“拙笨”,也就很难展示出那种种外在动作姿态的运动、力量、气势感了。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出运动、力量的夸张需要。“气势”与“古拙”在这里是浑然一体的。如果拿汉代画像石与唐宋画像石相比较,如果拿汉俑与唐俑相比较,如果拿汉代雕刻与唐代雕刻相比较,汉代艺术尽管由于处在草创阶段,显得幼稚、粗糙、简单和拙笨,但是上述那种运动、速度的韵律感,那种生

15、动活跃的气势力量,就反而由之而愈显其优越和高明。尽管唐俑也有动作姿态,却总缺少那种狂放的运动、速度和气势;尽管汉俑也有静立静坐形象,却仍然充满了雄浑厚重的运动力量。汉代艺术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的。形象如此,构图亦然。汉代艺术还不懂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黑之类的规律, 它铺天盖地,满幅而来,画面塞得满满的,几乎不留空白。这也似乎“笨拙”。然而,它却给予人们以后代空灵精致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它比后代空灵的美更使人感到饱满和实在。与后代的巧、细、轻相比,它确乎显得分外的拙、粗、重。然而,它不华丽却单纯,它无细部而洗练。它由于不以自身形象为自足目的,就反而显得开放而不封闭。它由于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就使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带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当时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尚未分化,从画像石到汉乐府,从壁画到工艺,从陶俑到隶书,汉代艺术呈现出来的毋宁更多是整体性的民族精神。如果说,唐代艺术更多表现了中外艺术的交融,从而颇有“胡气”的话;那么,汉代艺术却更突出地呈现着中华本土的音调传统: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在满目琳琅的人对世界的行动征服之中的古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