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复习资料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351943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复习资料(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现代中国文学绪 论(1)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2、什么是现代文学?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

2、一种形态的文学;“现代”作为性质的标志,则表明了中国现代 文学是与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 新型的文学。 绪 论(2)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段从1917年开始,到1949年为止,大体上每十年为一个发展阶段1、1917-1927年期间的文学,叫五四文学,也叫20年代文学。其主要特点是文学革命和文化启蒙。从整体上看,五四文学具有一种活跃、开放的青春气息(第一编)。 2、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具体标志有两点:第一点,文学多元化。第二点,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第二编)。 3、19371949

3、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以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第三编)。三个十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背景 第一个十年 191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二者者互为因果),1919年的五四运动(爱国的政治运动)。由于前两项而形成了文化统一战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封建文化。后来随着五四文化运动的深入,这个统一战线逐渐分化。出现了新文学的代表作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出现了许多文学社团,主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作社。在1926年北伐大革命前后出现了革命文学。第二个十年 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

4、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团体,有茅盾、田汉、蒋光慈、柔石、丁玲、殷夫等作家。(茅盾的子夜则标志着革命文学的实绩);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老舍、巴金、曹禺、洪深、沈从文、萧乾、张爱玲、钱钟书,以及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如刘纳欧、施蛰存,穆时英等。鲁迅杂文丰收。1936年鲁迅逝世。 第三个十年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文学界形成三个不同的文学区域: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很大。三个区出现的优秀作品 绪论(3)三、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1、 白话代替文言。古典文学中占主流的文学是诗歌、散文,是用文言进行写作,小说、

5、戏剧不被视为正宗文学;而现代文学则提倡白话,提倡小说、戏剧的创作。 2、人性意识的觉醒。古典文学是非人的文学,现代文学是人的文学。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 3、世界性。指现代文学由于时代的原因而纳入世界文学的范畴中。它不是孤立的,是在吸收其他国家文学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五四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文学革命爆发的思想背景1、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处于内焦外困之中,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当时的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眼光探首域外,向西方寻找救国的方略,主张开放国门向西方学习,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是先驱。2、到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和梁启超

6、将这一思想腿向高潮。他们直接提倡西学,办新式学堂、学会,办报纸。所谓“家家谈时务,人人谈西学”。 梁启超的“三界革命” 。3、译介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思想是晚清维新 运动在文化上的一个贡献。 梁启超 中国现代文学观念变革,首功应归诸梁启超。他首先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享年五十六岁。二、文学革命爆发的文化背景1、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廷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中国国力的严重不足,他们最先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和追赶世界潮流、拯救中华的紧迫感 。2、在中国文学现代化

7、观念的变革中,应首功应归诸梁启超。他以文学评论家的身份首先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3、白话文运动4、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的翻译和输入 三、新文化运动的客观条件1、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年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国社会转型成为可能。 2、清朝末年(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同时新式学堂、新式文化教育得以发展,一大批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者群体(他们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自主开放意识),成为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生力军。 3、现代印刷和出版业的发展,晚清报业与专门文学杂志的出现,加之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证。 4、科举制度废止后,终止了知

8、识分子的仕进之途,一大批读书人被抛进了自由知识分子的境地。此时出现了以“思想”和“写作”作为的谋生手段、体现其自身独立价值的新的途径,他们有了新的活动空间。5、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契机。4、 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五、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特别是1917年新青年迁到北京后,更是结集了一大批推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新青年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民主Democ

9、racy )和赛先生(科学Science),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学术、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2、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幻灯片16六、五四文学革命的历程及发展 1、19151918年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首倡期”。发端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7年1月在新青年二卷五号上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其主要内容是“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这篇文章为文学革命发难之作,奠定了胡适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发轫人的地位

10、。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随后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也相继响应,文学革命形成了一定的声势。2、1918五四运动爆发,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期”。在1917年,文学革命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声势,但反响并不强烈。1918年3月,为了增强其反响,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发表了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信”。3、五四运动1927年,是文学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时期,其重要标志是,新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大量涌

11、现,纯粹的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发展的转折时期。 胡适 1891-1962,原名胡洪騂(xing),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七、文学革命与旧文学势力的斗争 1、林、蔡之争林琴南写了致蔡鹤卿书,指责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覆孔孟、铲常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鹤卿)在答林琴南书中,义正词严地予以驳斥,并宣称:“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林纾在上海新申报上抛出了两篇含沙射影诅咒文学革命领袖的文言小说荆生妖梦。新文化阵营进行了反击,李大钊、鲁迅等人都发表文章谴责所谓“国粹家”的历史倒退行为。 2、与“学衡派”和“甲寅派

12、”的斗争。分别发生在1922年和1925年。学衡派以融贯中西古今的文化思想,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进行为出批评。他们对中外文化进行比较后提出一个宗旨,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鲁迅写了估学衡一文进行反击。章士钊在甲寅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提倡“废弃白话”、“读经救国”等。新文化阵营全力反击,写了许多批判“甲寅派”的文章。 八、文学革命的实绩1、白话文全面推广。五四后各地所办报刊都采用白话文。1920年1月当时教育部颁布命令,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课教育统一用白话文。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以胡适和周作人为代表)4、引人注目的文学作品:小说鲁迅为代

13、表。诗歌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等。九、文学革命的意义1、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传统文学思想加以否定,代之以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2、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3、在语言形式上,屏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和手法,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相联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幻灯片21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一、文学革命的思想根源来源于外国文学的影响 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者就直接从外国文学中得到过启示。如胡适和陈独秀。二、借鉴外国文学建设新文学1、周作人

14、人的文学大力介绍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发现了人”,提倡“灵肉一致”的人道主义文学主张。规定了新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影响了整个“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的走向。2、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一文中所做的历史唯物论的初步解释,则是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点的影响。三、外国文学作品的引入。几乎所有文学革命的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译介外国文学的工作,如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沈雁冰等人都是极为活跃的译介者。 四、西方各种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的涌入和被接受。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一)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

15、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周作人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把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2、创造社 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他们先后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洪流等十余种刊物。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后期创造社转向革命文学。 3、新月社 是稍后出现的一个影响颇大的文学社团。1923年由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