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培训讲稿.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331237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思维培训讲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创新思维培训讲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创新思维培训讲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创新思维培训讲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创新思维培训讲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思维培训讲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思维培训讲稿.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各位学员晚上好,很高兴能在培训中心与大家一起交流。参加培训,大家的身份就转换了,从忙忙碌碌的企业员工、各级管理者,转换为课堂上的莘(Shen)莘学子。大家的集中培训工作到目前已经要接近尾声了,听说下一步就是岗位实践锻炼,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与原先工作不同的岗位,就不会像现在集中培训这么枯燥难耐了。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就看你能不能换一种心态来感受。如果你觉得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就会去珍惜;如果你有收获和进步,就能感受到愉悦和欣慰;如果你能把它看做是一种难得的体验,你就能用心去感受,去享受生活的情趣!【PPT-标题封面】希望通过今天的课程,达到以下四个目的:1.理解创新思维的含义、内容和确立过程。2

2、.了解阻碍创新思维方法的因素及其突破方法。3.通过开展创新思维训练,开拓思路,熟悉或掌握一到两种创新思维的方法。4.通过创新思维的课后行动学习,做到学以致用,培养班组长在本岗位应用创新思维开展工作的意识。【PPT-1】课程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创新思维内涵;第二部分:创新意识确立;第三部分:创新思维训练;第四部分:构建特色创新班组体系。先看第一部分-创新思维内涵。【PPT-2】创新与创新思维。什么叫创新呢?创新是当今世界,在我们国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自从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就成为了一个热词,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以及国网公司,包括咱们博州公司,几乎都念念有词地讲创

3、新,那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它的形成是在上个世纪,20世纪的事情。由一个学经济学、学管理学的一个人,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熊彼特,他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他在1912年,第一次把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PPT内容)【PPT-3】美国另外还有个管理大师,学经济,学管理的,留意管理学的人可能非常熟悉,这个人叫彼得.德鲁克。他第一次在20世纪50年代,上一个世纪的50年代,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有了管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现在“创新”两个字扩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讲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分配创新。那么对创新我们有多方面的理解,说别人没说过的

4、话叫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叫创新,想别人没想的东西叫创新。我们有的东西之所以叫它创新,就是因为它改善了我们的工作质量,改善了我们生活质量,有的是因为它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有的是因为它巩固了我们的竞争地位,有的是对我们经济,对社会、对技术产生了根本影响。所以我们叫它创新,但是创新不一定非得是全新的东西,我旧的东西以新的形式包装一下,包装旧的东西叫创新。我旧的东西以新的切入点叫创新,我总量不变改变结构叫创新,结构不变改变总量也叫创新。【PPT-4】那么创新思维是什么?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

5、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重在思维的过程,行为方式只是思维过程的体现。【PPT-5】创新思维有这么几个特征:它具有独特性、新颖性、流畅性和变通性、跳跃性的特点。独特性-与众不同,独一无二;新颖性-以前不曾有过;变通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多变的;跳跃性-不断地从一个思维跳跃到另一个思维,此路不通马上另辟蹊径,不在一棵树上吊死,条条道路通罗马,不挤一个独木桥。【PPT-6】创新思维的形成不是自然而然的,有它自身的规律,一般来讲要经过四个阶段:准备沉思启迪求证。一、准备阶段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关键,提出问题

6、后必须着手解决问题做充分的准备。这种准备包括必要的事实和资料的收集,必须的知识和经验的储备,技术和设备的筹集以及其他条件的提供等。同时,必须对前人在同一问题上所积累的经验有所了解、对前人在该问题尚未解决的方面作深入的分析。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前人的劳动,又可以是自己站在新的起点从事创造工作,还可以帮助自己从旧问题中发现新问题,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准备阶段常常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二、沉思阶段沉思阶段要对前一阶段所获得的各种资料和事实进行消化吸收,从而明确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和方案。此时,有些问题虽然经过反复思考、沉思,仍未获得完美的解决,思维常常出现“中断”、想不下去

7、的现象。这些问题仍会不时地出现在人们的头脑中,甚至转化为潜意识,这样就为第三阶段(启迪阶段)打下了基础。许多人在这一阶段常常表现为狂热和如痴如醉,令常人难以理解。如我们非常熟悉的牛顿把手表当鸡蛋煮、陈景润在马路上与电线杆相撞,还道歉,赔不是。这个阶段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漫长的,有时甚至延续好多年。创新者的观念仿佛是在“冬眠”等待着“复苏”、“醒悟”。三、启迪阶段启迪阶段也叫做豁朗阶段,经过沉思阶段对问题的长期思考,创新观念可能突然出现,思考者大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心理现象就是灵感或灵感思维。灵感的来临,往往是突然的、不期而至的。如德国数学家高斯,为证

8、明某个定理,被折磨了两年仍一无所得,可是有一天,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说:“像闪电一样,谜一下解开了。”这就是灵光一闪。四、求证阶段思路豁然贯通以后,所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构想和方案还必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反复论证和试验,求证其可行性。经求证后,有时方案得到确认,有时方案得到改进,有时方案甚至完全被否定,再回到沉思期。总之,灵感所获得的构想必须经过检验。这四个阶段就是创新思维形成的过程。【PPT-7】第二部分 创新意识确立【PPT-8】要建立创新思维,就要摆脱禁锢思维,哪些思维属于禁锢思维呢?所谓禁锢思维就是指阻碍创新思维的心理模式,有四种:从众心理、权威效应、保守偏见、思维定势。【PPT-9】那么,

9、与禁锢思维相对应的就是创新思维,也有四种:独立思维、怀疑思维、开放思维和突破思维。【PPT-10】我们先来看确立创新意识,要克服的第一种心理模式-从众心理。确立创新意识,首先要摆脱盲目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PPT-11】以下三方面的因素会导致从众心理的产生 一是群体因素:个人很容易屈从于群体。群体规模大、凝聚力强、群体意见

10、的一致性等,都易于使个人产生从众行为。这一点在咱们国网公司表现很明显。 情境因素:信息的模糊性与权威人士的影响力两个方面。即一个人处在这两种情况下,易于产生从众心理。由于信息的模糊性,人在不能把握信息的情况下,更易于产生从众心理。电视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测试节目。饭馆里事先有几个知情人,这时一个外来者进来吃饭,开吃的时候,几个知情人都拿起桌子上的披风、斗篷戴上,并且站起来做了一个拉弓的动作,然后坐下开始吃饭,外来者虽然很惊奇,但稍加犹豫,即跟着照做,虽然他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但照做不误。这就是情境因素里面的由于信息的模糊性,人在不能把握更多信息的情况下,更易于产生从众心理。 权威人士的影响力就更

11、好理解了,做广告请的都是名人。因为他们是权威人士,有影响力,很少有普通人。 个人因素:人格特征(比如有害羞的、顺从的、畏缩的人格特征的人,很容易产生从众行为,有的人容易受暗示,有的人容易被催眠)、性别差异(与男性比起来,女性一般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还有文化差异,东方文化更多强调集体、强调组织,个人要服从组织。而西方文化崇尚个人自由,崇尚民主平等,注重个人隐私,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权力距离比较小,比如美国,他们没有管理特权的观念,下级通常认为上级是“和我一样的人”。所以在美国,员工和管理者之间更平等,关系也更融洽。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权力距离较大,地位象征非常重要,不管是开会还是吃饭,你把位

12、子搞错了,顺序搞错了,那是很严重的事情。上级所拥有的特权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包括日本、韩国等等,都是等级、地位比较森严的。这就是文化差异。历史上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特别鼓励创新的民族,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自我满足(中央之国,唯我为大,天朝上国,其他都是蛮夷之地)。东方文化更容易导致个人从众心理的产生。 休息15分钟 【PPT-12】从众心理的弊端 (1)从众带来的个性消失 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式教育。现在的家长都开始重视特长了,因为大家都在学,而且大有不学就落伍的感觉,于是乎也不管孩子是否适合或者有天赋,什么钢琴、舞蹈、英语、足球、

13、跆拳道、书法、围棋.,什么都学,有的孩子甚至在一年内学了5、6种特长,业余时间被剥夺不说,连正规的文化课都没学好,本来想弄些个性,结果却什么也不精。这就是这种从众的心理,造成的个性消失,不仅过去发挥作用,现在也在发生作用,估计以后也逃脱不了。大多数家长都知道这样不好,对孩子成长不利,但最后都妥协了,随大流了,这就是从众带来的个性消失。 (2)从众的心理使个人获得了匿名感 从众的心理在群体高度一致性的基础上使个人获得了匿名感,因此个人做事会无所顾忌。这种情况通常会发生在做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时出现。过马路红灯亮时,本来还打算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时走呢,但是发现闯红灯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便有了大家都闯

14、,自己一个人也没什么大事的想法,也就无所顾忌了,法不责众嘛;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一拨人就可以过马路了,与红灯无关。目前社会上很多像随地吐痰、贪小便宜、不遵守公共规则等很多现象,都是这种从众的行为,导致很多不文明成为了一种屡禁不止和社会现象。但有的人一出国就变好了,也不闯红灯了,也不随地吐痰了,上公交也自觉排队了,因为大环境变了,从众心理使得他也跟着变了。 (3)从众的心理给个人带来了淹没感 从众的心理因为群体的共同行为给个人带来了淹没感,扼杀了创新的勇气和锐气。“少数服从多数”,是我们在选举或者决策中经常会遇到的方式,从课堂上的发言到开会时的表决,从思维的定式到惧怕风险的承担,无一例外的都有从众

15、心理在作祟。这种心理有的是因为利益、有的是因为怕出风头、有的是因为要明哲保身,有的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这一切最终的结果就是将本来刚刚萌发的新思路和新观点活活扼杀在萌芽状态。也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影响,减少了社会的创新。【PPT-13】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前面我们讲到了盲目从众的危害,接下来我们需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要辩证的看待从众,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其实它具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 比如,在客观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从众”。如“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下蛋”这个众人承认的常识,谁能不从呢?在日常交往中,点头意味着肯定,摇头意味着否定,而这种肯定与否定的表示法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当你到该地时,若不“入乡随俗”,往往寸步难行。因此,对“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和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认为“从众”就是无主见,“墙上一棵草,风吹一边倒”。 既然“从众”有两重性,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要发扬“从众”的积极面,避免“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