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观念的转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0230743 上传时间:2017-10-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教学观念的转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关于教学观念的转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关于教学观念的转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教学观念的转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教学观念的转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教学观念的转变韩旭摘要:教学观念体现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本文认为,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与深化,高等学校的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关系,丰富与扩展教师职能,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关系教师职能 为适应知识创新、素质教育的教育新时代要求,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关系,转变教师职能,以新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与深化。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具有统领性和指导性的理念和基于理念的实践。具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理性、教学模

2、式以及课堂上的教学行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教学观念正在逐步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具体演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激活学习者的思维图式(activation of schima)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发生直接的联系。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盖茨曾对教师提出这样的建议:“如果有人询及类似你是教数学的老师吗?的问题时,最恰当的回答应该是:我不是教数学的老师,我是教学生学习的数学老师。”教会学生学习,应当是所有的专业教师共同的也是首要的任务。 2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融合并发展了“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m)(“刺激反应强化只能在学习主体身上发生”)和“认知心理学理论”(cognitive ps

3、ychology)(“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获得主要靠学习主体的内化来完成”)的交互式教学论 (interactive teaching),始终把学生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3强调学生的参与(involvement of students)。交际语言观主张精减教师课堂讲解,扩展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并将学生人均课内活动时间量作为衡量外语课教学效果的一个标尺。有研究显示:外语口语课教师的讲授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应达到 4 6 至 2 8,只有保证学生人均课内的“对活动”(pairwork)与“组活动”(groupwork),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4强调对个体的注意(indidual atte

4、ntion)。由于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教师应该尽量保持对个体的关注,鼓励他们树立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5强调现代课程观。教育者往往习惯于将课程与教科书或要学习的题材、内容划等号,把自己仅看作是一门具体学科的教师,认为吃透并阐述清楚教材内容便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一种狭隘的课程观。而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即“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中获得的全部经验”1,“这里的全部经验包括受教育者在学校指导下所经历的自发文明行为的形成,思想品德提高,人生观的确立,知识技能的增长,身体素质的改善以及美感的获得等过程。”2以现代课程观为前提,教师围绕学校课程的整体目标确立学科的基准,把课程知识的

5、传授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把隐藏在课程内容背后的,诸如发展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最高目标。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一的,它把传授知识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全部内容,并以此来要求、规定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中国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是,并已经习惯于“仓储式”“填鸭式”教学活动。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计划,把知识作为预先设定的东西教给学生,也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作为让学生接受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的“教”为教学过程的中心,教师对教学“全程控制”。由此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多,领悟理解少;被动应付学习多,自主创新学习少;学习科学知识多,学习做人真谛少,教育等于读书,读书就

6、是为了考试。现代教学模式则是互动式、联动式的。以克拉夫基教学理论为代表的批判教学论,即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现代教学模式的特点。批判教学论以“解放”为教学目标,即将受教育者从限制他们的各种条件下解脱出来,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围绕“解放”的目标,克拉夫基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参与能力”和“团结能力”,提倡教学过程“开放”,鼓励学生“发生地”学习,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掌握知识。“发生地”学习具有能动作用,学生藉此可以把课堂所学知识举一反三,逐步减少对教师的依赖3。这种互动式、联动式的教学模式作用于教学实践环节,其主要作用一是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倡师生平等交往,还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吸

7、收学生参与教学决策,让学生对“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发表个人见解,培养“自觉能力”。三是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主张学生在没有压制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学习。将教学过程深入到思想、情感、生活的交互式教学论在外语教学中尤其受到重视。在大学外语教学课堂上,教师经常捕捉学生突发奇想的回答加以发挥,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训练学生的言语交互能力,因为“当语言形式或结构方面的知识和所表达的意义结合在一起时,在永久记忆中将停留较长的时间”4。四是鼓励学生群体活动意识,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对话活动的机会,形成教师学生(其它)学生的多向交流。五是注意学生不同的起点、层次,不歧视后进学生。通过这样

8、一系列合理的互动行为,使学生在与教师、与同学的交往中,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学会随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学会在自我的不断“开放”和更新中勇于进取,不断创新。 三、教学关系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与学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育过程的设计、组织都是围绕教师进行的。教师代表权威、知识和真理,是教育过程的主宰,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和灌输的知识不会受到怀疑。而学生在这一教学关系中处于被“雕饰”、被改造的地位。人们对“教学”一词定义在“教”上,而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教学成了一种被动的、强制的单向灌输式活动。而现代教育理念质疑和挑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构建这一培养模式的教与学的关

9、系,要求教育者在从事“教”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遵循“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的原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重新调整教学关系。在新型的教学关系中,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导与主体是矛盾的统一: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而教师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自主的基础之上。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忽略了“教”,学生就会走弯路;忽略了“学”,教则面对学习主体的缺席。在教与学中,学生是有意识、有个性、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是被动、消极的接受者。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会反作用于教师,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赖、合作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获得创造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体验创新的价值与魅力,发展

10、独立自主的意识。 四、教师职能的转变 现代教育理念在构建新型的教学关系的同时,也在丰富和扩展教师的职能。首先是在教学中,教师着力于“引导”与“激发”。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不无偏激地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们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们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们建筑”5。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的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引导”。引导包括以下内容:1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寻找一条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径;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良好的学习方法;3引导学生进入一

11、种丰富生动的教学环境,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提出的“一种境界”“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就是不需要教了么?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现代教学理念提倡终身学习,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教”不可能陪伴学生终身,而“学”却是终身的。只有教育学生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以学习为乐的信念,才能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其次是在整个教学活动,给与学生“关爱”“帮助”与“支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论及教师的职能“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

12、员,而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道德的引路人。”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扮演多种社会角色。除了作为主要角色信息的负载者、传递者以外,还应充当其他系列角色,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育者;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引导者;智力资源的挖潜者;学生与社会的沟通者等等。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情感世界和人格的发展,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有研究成果证明:“具有高水准情感人际关系技能的教师更能有效地为学生教授大量认知技能,包括传统成绩测量中的技能。”“教师的人际关系水平与学生的成绩、出勤率、自我认识、对学校的态度、在校行为有直接关系。”6 可见,教师的职能范围是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延

13、伸的。在教育实践中,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或教学艺术,从根本上说都是教育者教育理念的体现。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者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怎样从事培养人的工作,也体现出其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水准。能否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是一个教师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按照时代的要求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对教师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胡学增等现代教学论基础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3黄和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4Brown,H.D.Teaching by Principles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94; 5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6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