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①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23037 上传时间:2017-05-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①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①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①(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作者:胡宏祥 徐启荣 何芳 马友华【摘要】文章解析了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分析了农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建议和策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挥学生自主性; 根据农科实际,形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农科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 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创新能力,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农科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 农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应是,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农业技术服务与推广、农业企业、行政管理、市场营销并具备进一步发

2、展潜力的“理论上基础扎实、专业上多学科交叉、能力上懂经营管理会贸易”的复合型大农业应用型人才1。显然,传统单一的种植、养殖、加工或管理、商贸专业教育已无法适应上述农业各类岗位的综合要求。传统方式培养出的农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能力水平与农业产业的要求不相适应,毕业生也较难直接从事农业产业的实际工作。因此,全面实施农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整个高等教育改革中十分关键的问题。在此,就农科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做一定的研究和讨论。 21 相关概念解析 1.1 农科的概念 农科是对农业、林业、养殖、园艺等统称。主要包括植物栽培学、植物育种学、耕

3、作学、土壤学、肥料学、林学、园艺、植物保护学、畜牧、兽医、农田水利学和农业机械学等。随着农业的发展, 现代农业已经从狭义的种植业、养殖业的习惯理解上扩展到大农业的概念。农业系统由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农业生物、农业环境、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与社会。农业最终产生三大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 1.2 应用型人才的涵义 应用型人才是指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社会效益)的人才。它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是指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而言的。对于应用型人才有不少分类标准和分类层次,但最常用的是将其分为创造应用型人才、知识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3。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改革,各

4、层次学历教育的功能应逐渐加以区分。研究生学历教育的主要功能应着力于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本科学历教育的主要功能为培养知识应用型人才,而高职高专和中专院校的主要功能应定位于培养生产一线所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1.3 培养模式的涵义 3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造就人才的组织结构样式和特殊的运行方式。具体来说,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社会与学生的需要及学校与学生的条件基础上,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一定培养目标而构建起来的人才培养的结构、策略体系及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作规范,是对人才培养过程的一种总体表述,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计划性、系统性

5、和典型性4,5。 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制度、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校园文化诸要素。人才培养没有统一的模式。就大学组织来说,不同的大学,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运行方式。 2 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培养目标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教育结构必然多样化、多层次化和多规格化,这对农业高校的教育模式和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高校培养一批知识面宽、技术基础厚实、能掌握现代试验手段、具有一定研发能力,较丰富的文化素养、超前的思维视野,较强的应用、协作能力的人才。而长期以来,多数农业高校考虑到自身的资源优势及所属部

6、门的人才需求来设置专业,不能根据农科院校特点和社会需求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大量农业人才,不4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求。 2.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首先, 重课时安排轻课程内容。过去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门数过多,总学时过多 ,使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根据自己的志趣发挥自己的特长,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也不能满足当代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 其次, 必修课程与先修课程安排不合理。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 有些专业会出现必修课课程形式上不多,实际上很多的现象。原因是, 某些形式上是选修课程的先修课程, 但学生为了完成某些必修课程, 不得不选修它的先修课程, 实际上将选修课也变成了必修

7、课。 2.3 培养模式未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我国高校很长一段时间实行较为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学生在专业上、学习上,甚至就业上都要服从学校或教育的统一安排,学生不能根据自己个性特点,自主学习和感受特殊教育,甚至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自主选择自己的主修专业和自己适合的职业。从而导致人才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学生的个性培养被忽视,学不明确。 2.4 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实践是农科学生增长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外部条件。通过生产劳动、实验课教学、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熟练的专业技能、

8、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培养面向“三农”人才极重要的一环。但目前多数农科院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6,7,5主要表现有: 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到位,教育观念落后。一些教师对实践教学在农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到底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实践能力,认识不清; 一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 ,重课内 ,轻课外”的倾向,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处于从属地位。在这些思想认识的影响下,缺乏高水平教师的参与, 缺乏对实践教学内容的总体设计, 实践教学的安排未摆在应有位置上。 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形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当前我校的实践教学内容大多依附于理论教学,教学形式

9、普遍比较简单,实践项目的选择不够科学合理,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实验课教学中,仍旧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为主的教学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没能发挥学习主动性,导致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被日渐消蚀。特别是对实践教学过程及内容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否相适应等问题的研究还相当不够。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薄弱,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现阶段的实习基地普遍存在着浮于形式的现象,一方面归因于当前我国企业改制后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另一方面也可归因于在该领域经费的投入、人力的投入以致感情的投入所限。许多校外实习活动(临

10、时 )常常依赖老师们个人在社会建立起来具有较紧密关系的亲朋好友关系,勉强维持、勉强接受, 通常也被限定在一定的区域、6层面、或时间,校企间的合作相对缺乏。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有待提高。教师中能够适应满足实践活动需要的总体上比重不高,大量年轻教师毕业后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 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 自身尚不能成为行家里手,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 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当前我校有些实验设备不完善,专业实验室不健全、不规范,基础课实验室也需要进一步改善。而另一方面, 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落后又造成了某些实验设备利用率不高甚至有些实验设备长时间闲置。实验场地紧、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毕业论文(设计

11、 )的经费不足等原因 ,使得实践性、研究性论文( 设计)比例不高, 这都使得实践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目前,在我校的实践教学管理较为松散,没有建立一整套关于农科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没有构建起有实践教学特殊性的、完善而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实践教学的管理往往靠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来实现。从毕业实习来看,有的院校采取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做法,但学校若没有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必然会影响到毕业实习的质量。 3 建议和策略 3.1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发挥学生自主性 通过培养, 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学农、爱农、为7农服务的意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和

12、志向; 拥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对学生具备献身农业的创业、敬业精神,发挥学生自主性,体现“以生为本”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通过改革,将学习的自主权全面交给学生。这是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步骤。首先,让学生拥有自主的专业选择权。农业院校应将现有的专业进行整合,分招生大类发布招生信息。学生入校学习一段时间对各个具体专业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专业。其次,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修本专业以外的课程,并可自由选择修课的时间,还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授课老师。第三,让学

13、生还拥有毕业出口方向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方向作为自己的主修专业方向。 3.2 根据农科实际 ,形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农科的培养目标在现阶段具有较强的特殊性, 农科的培养条件在现阶段也存在着某些特殊性, 农科培养模式必须考虑社会、市场需求,符合农科实际并具备农科特点, 设法改善文理基础学科课程资源与师资资源的瓶颈。为此,培养途径必须更加开放。 3.3 改革农科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 ,改进教学方法 农科本科人才的培养能否适应市场需要,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落脚点。高校的教学工作面临着教学总学时减少,课程门类逐渐增多,新的学科内容不断增加等矛盾。这就需要对

14、教育内容和8课程体系做工作:首先, 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类课程几大模块。其次,做好系列课改革。在系列课的改革中既要形成较系统的知识, 优选精典内容和最新成果,又要摒弃那些过于理论化和不适用的内容,力戒多课程间的内容重复。课堂教学要围绕素质教育精选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与层次,使课堂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同时促进相关课程的“综合化”,甚至可出现一批富有新意、结构合理、内容新颖的系列化课程体系。第三,选用优秀教材, 积极组织编写反映本学科发展、适应培养合格人才的高质量教材。 改革教学

15、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重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减少讲课时间,增加学生自学时间,教师授课时不要面面俱到, 可自学的内容不讲或少讲 , 重点放在组织讨论, 让学生互相学习, 解释难点、疑点, 体现少而精、启发式的原则。 3.4 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创新能力, 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实践是农科学生增长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外部条件。通过生产劳动、实验课教学、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16、,是培养面向“三农”9人才极重要的一环8。为加强实践教学, 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在教学计划中,提高实践教学课时,在时间上对实践教学予以保证。不仅设置实验、实习、专业劳动、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实践内容涉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方面。 实践教学要落实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上。一是要根据服务“三农”人才目标的需要,制定出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技能规范,使其成为教师教、学生学和考核学生的依据,以减少“自由化”,确保实践教学不走过场。二是实验课教学要开设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科研密切相关,具综合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实验项目, 以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且毕业后能更好的服务“三农” 。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确保实践课程的正常开展。实践基地建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硬件保证。加强实验室和校外多个实习基地群建设,加大投资倾斜力度, 改善实践教学基地配置,是培养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基地建设应以培养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