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一)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2154695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一)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一)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一)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一)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一)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一)(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七章 力与运动知识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 同一直线二力合成: (1)方向与两力相同。 (2)方向与大力F1相同 4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注意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物体不受力

2、牛顿第一定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 5二力平衡的条件(从力的三要素分析):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作用点),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6 力和运动保持运动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受平衡力二力平衡条件:_F合_N受非平衡力:速度大小改变 或方向改变第八章 压强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不同于重力,仅在水平面上坚直方向上无外力时,FGmg。 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公式:,式中p的单位是:

3、帕斯卡,简称:帕,1Pa=1N/m2,压力F单位是:N;受力面积S单位是:m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 (3) 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液体压强计算公式:,其中是液体密度,单位是kg/m3;g=10N/kg;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m。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

4、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在水平面上的柱状固体,对水面的压强也可用P=gh计算,是固体密度,h是固体高度。 9连通器: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连通器如果只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这就是连通器的原理。船闸、锅炉水位计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制成。 10、帕期卡原理:密闭液体能大小不变的向名个方向传递压强;即P1=P2 11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1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3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

5、.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 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第九章 浮力知识归纳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F浮 ? G物沉浮状态液 ?物F浮 G物漂浮液物F浮 G物悬浮液物F浮 G物上浮液物F浮 G物下沉液物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

6、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 G排=液gV排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 ,(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gV (4)平衡法:F浮=G物 (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密度计:在多种液体中密度计所受的浮力大小不变,液体密度越大,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越。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第十章 机械与人知识归纳

7、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支点(o)、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阻力臂。其中力臂:从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 或写成 。 4三种杠杆: (1)省力 (F1F2) 杠杆:平衡时, L1L2。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如剪铁剪刀,铡刀,起子) (2)费力 (F1F2) 杠杆:平衡时, L1L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L1=L2)杠杆:平衡时, 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8、(实 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8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 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注意:当力的方向与移动距离垂直时,不做功,如提着东西在水平面上行走时向上的提力不做功。 9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10. 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11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

9、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12斜面:FL=Gh 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13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1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有/W总 W总Fs , W有Gh ,做额外功的对像:动滑轮的重力,滑轮转动的摩擦,绳重。必定小于100%。 15一个物体能够对另一个物体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16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17势能分为重力势

10、能和弹性势能。 18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19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20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21.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动能 重力势能;动能 弹性势能。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中,没有摩擦等阻力,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若有摩擦等阻力,机械能会不断减少。 22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第十一章 从粒子到宇宙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

11、无规则运动,如:扩散现象;(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如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2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3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4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力学计算公式力学公式公式名称公式单位速度v=s/tv速度(m/s);s距离(m);t时间(s)密度=m/V密度(kg/m3);m质量;V体积(m3)重力G=

12、mgG重力(N);m质量(kg);g=10N/kg合的合成F合=F1+F2 (同向)F力(N)F合=F大+F小(反向)二力平衡 F1=F2 ; F合=0N压强P=F/S(普通)P压强(Pa);F压力(N);S受力面积(m2)P=液gh(液休)液液体密度(kg/m3);h液体内部深度(m)浮力称量法: F浮= G F拉F浮浮力;G 重力; F拉拉力阿基米德:F浮=液gV排液液体密度(kg/m3);V排排开液体休积(m3)悬漂浮时:F浮= G物F浮浮力(N);G 重力(N)杠杆平衡F1L1=F2L2F1动力(N);L1力臂(m)滑轮组s=nh N绳子股数;h高度;s移动距离;F拉力;G物重;G动动滑轮重力;f摩擦力功W=FsW功(J);F力(N);s距离(m)功率P=W/t;P=FvP功率(W);t时间(s);v速度(m/s)机械效率%W有=Gh W总=Fs s=nhW额=W总-W有在滑轮组中, s=nh常 见 数 据一般中学生的身高约1.70m 学生步距:50cm 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26cm 初中生跑100m约需13s声音的速度:340 m/s 光的速度:3108 m/s步行的速度约1.4m/s(5km/h) 自行车行驶的速度约5m/s(18km/h)运动员百米的速度约10m/s 矿泉水瓶容积500mL一只鸡蛋的质量50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