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一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历史必修Ⅲ)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205227 上传时间:2017-10-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4.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惠安一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历史必修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惠安一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历史必修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惠安一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历史必修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惠安一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历史必修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惠安一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历史必修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惠安一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历史必修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惠安一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历史必修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惠安一中 2010 年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历史必修)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p 课本 2-10 页考纲要求: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 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 贡献。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儒家:孔子政治思想: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中庸之道(适度、恰到好处):是实现仁和礼的途径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教育思想: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

2、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伦理观:“性善说”,这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荀子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道家:老子 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对社会发展持消极悲观态度)庄子 思想内容: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3、。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法家:韩非:思想主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墨家:墨子: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构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愚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构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

4、巨大的推动作用。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考纲要求: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p 课本 12-13 页1、背景: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儒家学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来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为适应加强和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1)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 ; (3)主要主张: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思想核心:“大一统” (儒学独尊-“新”之所在)3、评价(历

5、史意义):有利于巩固一大统的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4.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打击割据势力,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学确定为教科书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三、宋明理学考纲要求:知道朱熹的理学及地位。p 课本 15-17 页1、主要内容: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 (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3、地位:元朝: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

6、内容;明朝:确定为思想界的统治思想。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考纲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p 课本 19-21 页1、代表人物及主张:“异端”李贽,著作有焚书 、 藏书 共 7 页 历史必修三 共 7 页 历史必修三2进步主张:否定孔孟学说的绝对权威;批判程朱理学;认为追求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倡导个性自由发展,主张男女平等。哲学思想:指出万物皆源于矛盾的阴阳二气,并非生于“天理”,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建立较为完善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强调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

7、之中;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政治,宣称君主是“天下之大害者” ;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呼唤;提倡学以致用。2、影响(评价):对传统儒学体系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及其主要学说)发展: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及其学说)独尊:西汉确立独尊地位(董仲舒及其大一统思想)危机:南北朝时期遭到传统佛

8、教、道教的冲击创新:宋明儒学的创新(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批判:明清时期遭到批判(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及主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p 课本 22-23 页考纲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 发展的贡献。1、四大发明及其传播和影响:(1)造纸术:西汉时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被称为“蔡侯纸” 。后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结束了羊皮纸和小牛皮纸的时代,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2)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北宋时发明了指南针,并运用于航海。影响:13 世初纪传人西欧,为西欧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3)印刷术:雕版印刷术

9、: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 868 年(唐咸通九年)印制的金刚经 。北宋时,毕畀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13 世纪出现金属活字。13 世纪中期活字印刷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4)火药:唐初,人们在炼丹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已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时,火药广泛应用于多领域。14 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火药经欧洲人改进,成了西欧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和开拓殖民地的有力武器。2、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p 课本 31-33 页考纲要求:概述汉字和绘画的起源,知道 东晋、唐、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1、

10、汉字的起源和演变(1)历程: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是商朝的甲骨文。商周时期,文字铸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 。秦统一后,统一全国文字为小篆。后来进一步简化和规范,秦出现隶书、东汉末年出现楷书。2、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东晋:王羲之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3、绘画的起源和特征新石器时代先民将图案描绘在地面上、岩壁上、陶器上。战国时期,已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汉代出现帛画。特征:宫庭画民间画注重写实,文人画注重写意;注重线条,讲究神韵和气韵,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三、中国古代的文学 p 课本 37-40 页考

11、纲要求:知道诗经、楚辞和 汉赋的文学成就,概述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文学 艺术成就,知道明清四大长篇小 说;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1、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 500 年间的 305 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反映贵族平民的生活。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特点为句式自由灵活;风格抒情浪漫。代表作:屈原离骚3、汉赋:特点是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是一种带韵散文。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 上林赋 ;东汉张衡的二京赋4、唐诗:代表人物 时代特点 作品风格 代表作 流派李白 (诗仙

12、) 盛唐时期 狂放炽热;激情浪漫 将进酒蜀道难浪漫主义杜甫(诗圣) 由盛转衰 凝重与沉郁 “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5、宋词:婉约派:委婉含蓄、细腻动人柳永 雨霖霖;李清照 声声慢豪放派:豪放激愤、气势雄伟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6、明清小说: 共 7 页 历史必修三 共 7 页 历史必修三3四大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西学东渐 p 课本 83-86 页考纲要求:概述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的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理解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1、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13、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设立译馆编译西文的报刊的书籍,如:各国律例、四洲志。四洲志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五大洲 30 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的概况,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2)魏源:依据四洲志的编译稿,编写成海国图志一书,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3)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重要著作,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4)梁启超: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2、维新思想的影响:(1)维新思想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

14、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产生发展的。它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题和政治要求.对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2)是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入的表现,突破了“开眼看世界” “中体西用”的物质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3)维新思想极大的冲击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二、新文化运动 p 课本 88-91 页考纲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 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1、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a.胡适提倡白话文;b.陈独秀主张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c.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是新文学的典范。2、历史意义: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中国民众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是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运动和文化革新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纲要求:知道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贡献。 p 课本 96-97 页李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