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各区县2012年中考一模试卷分类汇编:小说散文(精).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899657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各区县2012年中考一模试卷分类汇编:小说散文(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南京各区县2012年中考一模试卷分类汇编:小说散文(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南京各区县2012年中考一模试卷分类汇编:小说散文(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南京各区县2012年中考一模试卷分类汇编:小说散文(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南京各区县2012年中考一模试卷分类汇编:小说散文(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各区县2012年中考一模试卷分类汇编:小说散文(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各区县2012年中考一模试卷分类汇编:小说散文(精).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南京市各区县2012年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小说散文【白下】(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9题。(15分)李教授 马卫那时候,教授极少,不像现在,教授似乎可以“批发”的。准确地说,李教授是副教授,五十多岁,偏瘦,不苟言笑,同学们并不喜欢他。加上他方言极重,因此他的课大家不是打瞌睡,就是在下面看小说,中文系的嘛,对李教授主讲的政治经济学并不感冒。不过,你可以不感冒,但你不能不考试。这一学期是考查,李教授刚在讲台上宣布,大家就三呼万岁。特别是那些女生,有的连笔记也不记,这时恨不能上去吻两下李教授。可李教授接着说,考查么,得出项目。大家就鼓

2、起眼睛,看他出什么项目。李教授把全班五十一个学生分为三组,每组十七人。第一组,去调查补鞋。那时的皮鞋是高档商品,用破了要补,哪像现在,从不补鞋,破了就扔。第二组,去菜市场调查小菜价格。第三组,去商场调查处理品。这下,大家都有点怵。不过,既然是考查课,只要认真去做了,老师一定会打个及格的。我被分在调查补鞋组,刚好皮鞋有个小洞,正需要补呢。那时补鞋一般是一两角钱的生意,我们一个月生活费不过十七块五角,两角钱也能起大作用的,一碗面条才一角二分呢。下一次上课,李教授要我们一个个地汇报,并现场给打考查等级。这有什么好汇报的?不过,我们还是一是一、二是二地向李教授汇报。比如我说,我皮鞋那个洞,皮匠是按补的

3、面积收费的,一两公分以内,一角,三四公分以内,两角,五公分及其以上,五角。李教授说,对,这是时下的标准。你和皮匠讲过价没有?我心里嘀咕,这事儿如何讲价啊,都是明码实价的,但不敢说出口。李教授讲其实,这种事还是可以讲价的,不是把价讲下来,而是让皮匠付出更多的劳动和成本。既然是按面积收费,那补的圈子内,你可以叫他多扎几道线啊。我恍然大悟,确实,那样补出的皮鞋扎实多了,又没有违背皮匠的收费标准。真正是教授,只有他才想得到,绝了。更绝的还在后头。调查小菜的这组汇报完了,李教授统计,有葱,有白菜,有莴笋,有生菜,有洋芋,有紫菜等十几个品种呢。最后他说,你们全都上当了。同学们吃惊。李教授说,你们去市场的那

4、天,他也去买菜的,但是价格比我们调查的便宜一半。原因极简单我们调查的时机不对。当时大家想,就是做个作业,所以早早地上了菜市场,随便问,算是完成任务。这时菜农或贩子才挑着菜来,所以贵,因为这时菜看着水灵鲜嫩。到了十一点以后,菜叶子开始萎缩了,菜也就便宜下来了。面对李教授,你不服不行。到商场调查商品打折那个组更是简单,只要记下原价、打折价是多少就行了。比如一件衬衣,原价五十,那时五十是大数目,打折价十五。李教授问我们,你们哪个发现了商机?我们是学生,不是商人,当然发现不了商机。李教授说,如果你以十五元一件买下来,重新洗、熨,然后运到商场,以二十元一件批发,一定有人抢购。因为打折品并不是质量问题,可

5、能是样式过时,或运输途中脏了等等。我们想,这李教授,真是“人精”啊,要是他做生意一定大发。可李教授不做生意。李教授抠门儿,在学校是有名的。他真的连一把小菜也要讲半天价,仿佛不讲价他就不是经济学教授似的。李教授在我们毕业的前两个月死了,肝癌。他的遗嘱上写道,将存款一万四千元捐给学校,其利息资助贫困学生。那是年啊,李教授的工资才八十多元一个月。送别李教授那天,全校同学们自动停课,一程又一程,把他送到山上下葬。天降大雨。我们大哭。(选自2011中国年度小小说)15文章叙述了李教授布置的调查作业,根据相关信息,填写下表。(3分)调查项目李教授的分析学生的反应补鞋补的圈子内,多扎几道线(1) 小菜价格(

6、2) 不服不行(3) 打折价买回,提价批发卖出赞叹不已16概括回答李教授有怎样的美好品质,并举一例说明。(3分) 17说说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要描写李教授的“不苟言笑”且“方言极重”?(2分) 18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语句。(4分)天降大雨。我们大哭。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头写“那时候”与“现在”的教授的寡多,既交待了时代背景,也反映了当下的社会现实。B对李教授的考查项目“大家都有点怵”,这反映了他的考查项目不同寻常,让人有点害怕。C“李教授的工资才八十多元一个月”中的“才”字写出了李教授抠门的根本原因。D文章对李教授的死亡及捐资的叙述,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极

7、具震撼人心的力量。【答案】(二)(15分)15(3分)(1)恍然大悟(称赞绝了);(2)十一点以后,菜就便宜下来了(意近即可);(3)处理品(每点1分)16(3分)生活节俭(精打细算、精明);爱校爱生(捐资助学、师德高尚)。例子略(每点1分,举例1分)17(2分)与后文李教授的让人“三呼万岁”的考查方式(令人叫绝的市场调查分析、让人赞叹的捐资助学行为)(1分)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有先抑后扬之效果。18(4分)“天降大雨”是环境描写,渲染了李教授去世的悲凉气氛(烘托我们悲伤的心情)(1分);“我们大哭”是动作描写,表达了对李教授英年早逝的痛心(1分),更有对李教授捐款助学的感动(1分)。两个

8、简短的句子独立成段,有强调意味,令人难忘(1分)。19(3分)C(“才”字表现了李教授当时收入微薄,居然节约出一万四千元的捐款,很不容易,尤其令人感动)【高淳】(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一18题。(14分)蓝瓦松 鲁枢元我们现在的孩子,会确切地知道太平洋彼岸有一个美国人叫“奥巴马”,却不会知道自己祖父住过的老家的屋顶上,曾经生长着一种植物,叫“瓦松”。瓦松,在我的少年记忆中,曾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每当我听到这个字眼时,我的心、我的身体都会引发微微的悸颤,脑海里便会浮现出那古旧的老屋,黧黑的屋瓦,瓦垄间密密生长着的瓦松的丛林。那瓦松,在湛蓝的天空下晕染着一层蓝幽幽的光。那一年,我恍惚觉得是

9、13岁。以前我从没有见过那么蓝的天,以后也再没有见过那么那么蓝的天。天被嵌在四合院灰褐色的屋瓦之中,像一泓落在荒漠砾石间的清潭,蓝得那么幽深、悠远。那是一个盛夏的中午,院子里静如冬季的子夜。只有我一个人没有睡午觉,痴痴地凝望着蓝天。天气炎热,有些困乏,没有着意去想什么,思绪反倒在虚空中弥漫。天空为什么如此蓝?蓝得不可捉摸,最终又蓝到哪里去?蓝天的外边又是什么天?被四合院的屋顶框起来的这块蓝天,似乎成了一个通向无限的洞穴,我只能坐在洞底仰望着蓝天,而无法向它迈出一步。我有生来第一次觉察到自己的渺小,渺小得可怜而且无奈。我在自己的无奈中发现,我又是那么强烈地向往着蓝天。这让我感到一丝悲哀。聪明的人

10、们习惯于嘲笑“坐井观天”的蛤蟆。他们却体会不到,一只蛤蟆一旦醒悟了“井外有天”、天外还有天,自己却又不得不继续呆在井底的苦闷。此时,我的“井底”就是我们家的这个“杂物间”。那其实是小厨房旁边一个用树枝、席子搭成的棚子,里边堆满了已经没有用处,却又舍不得扔掉的破烂儿:漏底的脸盆、缺口的瓦罐、瘸腿的长凳、卷刃的铁锨、装枕头剩下的荞麦皮、过冬后撤下的旧棉絮。据说,当年王老五家开磨房时,那块地方原是他们家的茅厕。我把杂物堆进一个角落,拂去墙上的蛛网,扫净地面的灰尘,地面上还洒了些清水,杂物间变得清爽起来。“书案”是用一只锯掉了靠背的破椅子改造的,“书架”是由两个旧抽屉拼凑的,“书架”上已经搜罗了近二十

11、本书,包括用过的语文课本。我总算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那一天,我就是坐在这个棚子下面,观望着蓝天、向往着蓝天的。蓝天离我太遥远。这时,我看到了房顶瓦垄间茁壮生长着的瓦松,茂密的针叶,坚挺地指向蓝天。贫瘠的瓦垄上没有人浇水,没有人施肥,甚至连起码的土壤都极为稀缺,有的只是烈日与暴雨、寒风与酷霜。然而,这些小生灵却不知在什么时候、由于什么原因飞到了房子上,它们比我更亲近蓝天。那饱含生命汁液的瓦松辉映着蓝天,通体闪烁着蓝光,荧荧惑惑的,像上苍的一种昭示。就从那一刻,我记住了这些天光下、屋顶上的生灵。(11)长大以后,读书多了,才知道这“瓦松”原来也是在册在典的,新修神农本草经中说它属“景天科植

12、物”,是“清热解毒”的良药。瓦松的药性为“酸、苦、寒”,这倒是十分贴近我童年岁月的贫寒、清苦、酸辛。富商巨贾、官宦权贵们的公馆、别墅上是不长瓦松的,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上也是不长瓦松的。瓦松,是属于那个过去时代古老城郭中那些下层贫民的。(12)我记忆中的瓦松,总是蓝颜色的,在电火中闪现着荧荧蓝光。我的那些蓝瓦松,高高地蹲踞在蓝天下的瓦垄上,默默地俯视着我的那个小院、那条小街、那座古城,仿若上苍对于尘世的某种见证。(13)随着时光的变迁,瓦松已在人们的视野中渐渐消失。1985年父亲得了肺癌,中医先生开出的处方中就有一味“瓦松”,药铺里买不到,而偌大一个省城几乎再也寻觅不到它的踪影。 (14)岁月无

13、情人有情。我始终眷恋着故乡的蓝瓦松,那渐行渐远的蓝瓦松,梦中的蓝瓦松。(15)从十二祖庙街的那个由早先厕所改造的杂屋间,到大学校园里的文学教授书房,也许已经有了天壤之别,但距离蓝天恐怕依然很远。蓝天,只是一个虚悬着的无限。聊以自慰的是,我毕竟向往着蓝天,毕竟向着通往蓝天的道路跋涉过。(16)我不敢说我已经走出了“井底”,我只期望着,如果能像瓦松那样,走上屋顶,映一身蓝色的天光,也就无悔无怨了。 摘自2012年第4期青年文摘15完成下列表格,梳理作者将自己和瓦松所作的比较。(3分)瓦松我少年生活、学习环境的极端简陋药性为“酸、苦、寒”向往蓝天 向着通往蓝天的道路跋涉16结合语境,欣赏下列语句的精彩之处。(4分)(1)天被嵌在四合院灰褐色的屋瓦之中,像一泓落在荒漠砾石间的清潭,蓝得那么幽深、悠远。 (2)我看到了房顶瓦垄间茁壮生长着的瓦松,茂密的针叶,坚挺地指向蓝天。 17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4分)含义: (2分)作用: (2分)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开篇,作者用现在孩子对“奥巴马”和“瓦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