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学案及答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183196 上传时间:2017-10-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学案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学案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学案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学案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学案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学案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学案及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学案制作:徐玉利 审核:张宝玉(一)文言文基础知识一、文本知识梳理(一)找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释义1长乐王回深父 ( 通 ,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通 , )3山川相缪 ( 通 , )(二)指 出 下 列 句 中 的 古 今 异 义 词 并 释 义1白露横江 古义: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 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4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今义:数词,指数字(三)一 词 多 义实词1危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楼高百尺 危言危行兵凶器, 战危事也2能危山东者,强秦也2

2、道 有碑仆道 所以传道授 业解惑也 于是废先王之道何可胜道也哉策之不以其道3盖日初出大如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盖将自其变 者而观之虚词1乃以其乃华山之阳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为长安君 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家祭无忘告乃翁蒙冲斗舰乃以千数32其秦王恐其破壁。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及其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于乱石间择 其一二扣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3、乎?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 讥之乎?(11)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1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3)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 专耳。3、而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以 以故其后名之曰 “褒禅 ” 无物以相之 4险以远 由山以上(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并解释1舞幽壑之潜蛟 2泣孤舟之嫠妇3正襟危坐 4乌雀南飞西望夏口 5下江陵 6不知 东方之既白 7顺流而东也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名的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 作 10扣弦而歌之 11慧褒始舍于其址 12以故其后名之

4、曰“褒禅”13有泉侧出 14入之甚寒, 问其深1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6而其 见愈奇17则其至又加少矣 18火尚足以明也1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0常在于险远 21至于幽暗昏惑 2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五)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况吾与子渔 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六)名句默写(1)清风徐来, 。(2) ,水光接天。(3)少焉, , 。(4)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5)其声呜呜然, , , , 。(6)寄蜉蝣于天地, 。 , 。(二)现代文基础知识

5、一、近义词辨析 1、流传 留传两词的共同点是“传”,但有三点不同:6一是传的范围,“流传”既是纵向的,指 时间上由前而后;又是横向的,指空 间上由此及彼。“留传”只能是纵向的。“英雄的事迹到处流传”, 这是空间的扩散,只能有“流传”而不能用“留传”。二是传的态度,“流传”往往是自然传播, “留传”则有主观刻意的色彩。 “这套书是祖上留传下来的”,这里指的是前人把财产传给后人,只能用“留传”而不能用“流传”。三是传的对象,“流传”较为宽泛,偏于精神 层面;“留传”多指具体事物。2、肤浅 浮浅“肤浅”与“浮浅”意义侧重点不一样, “肤浅”强调不深入、不深刻,止于表面,多与表示人的认识活动的词语搭配

6、,比“浮浅”常用。“浮浅”则强调浅薄、轻浮,重在表示缺乏某种知识、修养。“肤浅”的“肤”是皮肤、表皮的意思,“肤浅”指事物浅而薄,侧重指表面的、不深刻的、低而浅的,多用于人的思想、认识、理论、体会和学识等,可以用于评论自己或他人。“浮浅”的“浮”指停留在液体表面,侧重指轻浅。因此, “浮浅”侧重指空虚不实或不大正派的,常用于指人的作风、品位方面,一般用于他人,含有明显的贬义。3、聚集 云集“聚集”和“云集”,都有一个共同的语素“集”,所以它们都有“集合”的意思;但由于另一个语素不一个语素不同也就决定了它们的不同:“聚”与“集”,构成并列式,是“集合、凑在一起”的意思;而的意思,但 “云 ”与“

7、集”构成偏正式,7是“比喻许多人从各处来,聚集在一起”。4、搜集 收集“收”是东西放在眼前,人不需要费多大力气就能得到;而“搜”中包含了一个比较辛苦的搜索过程。“收集”的“收”,是把外面的事物拿到手里;把摊开的或分散的事物聚拢”的意思。也就是说,需要“收集”的事物是不用费多大功夫的。或许这东西原本就在这儿,只不过乱了、散了;或许这东西是别人送来的,你只需要接纳整理。 “搜集”的“搜”则不然,它的准确意思应为“寻找”。 “搜集”就是到处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我们就知道了,这就不是简单的集中了,而是要花力气和功夫的!二、字音虾篓( ) 吮( )吸 打点( ) 泅( )水 横( )祸 横( )行

8、霸道 凫( )水 屏( )障 包扎( ) 挣扎( )玉蜀( )黍( ) 隧( )道 遂( )心如意 山脊( ) 上翘( ) 勋( )章 踅( )回 引擎( ) 狙( )击 沮( )丧 投掷( ) 唾( )沫 轻蔑( ) 惩( )罚 绞( )死 坍( )落 干酪( ) 厮( )打 揩( )拭 漱( )口 迫( )击炮 咀( )嚼( ) 木椽( ) 震撼 振聋发聩 窒( )息 别墅( ) 嫡( )亲 大亨( ) 潺潺( ) 疫( )苗 峰巅( ) 及笄( ) 璎( )8珞( ) 白皙( ) 遐( )想 忐( )忑( ) 潺潺( ) 黔( )首 仓颉( )譬如( )滂( )沱( )薄( )荷皑皑(

9、)青霭( )氤( )氲( )岑( )寂 沁( )人心脾吟( )哦( )苔藓( )羯( )鼓 寒濑( )水獭( )舐( )擎( )天 啾啾( )兴( )奋 青荇( )长篙( )艾蒿( )漫溯( )满载( )庐冢( )悄( )然 舳( )舻( )麋( )鹿三、字形惊 zh( ) 海 zh( )zh( )人 r( )幕 r( )动 r( )家r( )染 皇天 ho( )土 流 xi( ) 捉 m( )藏 云 lio( )烟绕眼花 lio( )乱 lio( )原 lio ( )草 lio( )亮 按 m( )m( )擦 m( )肩接 zhng( ) 描 m( )cng( )茫 cng( )桑榆 yn(

10、 ) 绿 yn( )场 五彩 bn( )ln( ) 力挽狂 ln( )意兴 ln( )珊 无耻 ln( )言 衣衫 ln( )l( )四、成语藕断丝连 浩如烟海 昙花一现 得意忘言 一文不值 一钱不值不名一文 过河拆桥 料料峭峭 想入非非 石破天惊耳濡目染 耳熟能详赤壁赋素材挖掘与运用素材一:苏轼不同意“客”的“人生短促无常”的的悲观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得喜悦。他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9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挂平静超然的心 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写作应用话题】1、胸怀2、态度决定成败3、珍惜拥有4、人要坦荡、达观

11、5、变与不变6、乐与悲素材二:凡夫俗子对待得失,无一时不患,无一地不患,而苏轼 却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无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也不遗憾,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就是大自然赐给我的无穷 宝藏, 这就是对生命真谛的诠释。【写作应用话题】1、生命的真谛2、得与失3、人生的取向4、守住心灵的那一轮月亮5、过诗意的人生素材三:10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 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苦 闷孤独。但生性旷达的他改变 了人生的方向,开始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

12、从文学上完成人生的追求。【写作应用话题】1、挫折,改变人生2、转向3、面对逆境4、穷则独善其身5、永不言败6、人要适应现实写作应用示例:缩小痛苦,战胜挫折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 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 ,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 见风在山 顶呼啸, 盘旋,然后带着撕心裂肺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 结 的块垒、 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顿悟。于是他逍遥红尘 ,寄情山水,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11月,无人见得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任平生”的大境界。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心灵的胜利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从容应对惊涛骇浪;在白露横江、清 风徐来之际,他以 旷达、疏狂的性情和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 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