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通论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01782831 上传时间:2019-09-29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史哲通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文史哲通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文史哲通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文史哲通论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文史哲通论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史哲通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史哲通论(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史哲通论,一、秦代的政治和思想文化,(1)秦的兴起 在秦国灭六国之前,秦都是作为一个小的诸侯国存在的。作为一个国家,秦国的起源在传统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97年。 有人认为,秦国人的祖先是一个牧马人,在公元前897年,他得到周王赐给的一小块封底,这样就可以为周王室牧养马匹。此后不久,他的后裔得到了公的封号。这个称为秦的附庸国在今天的甘肃天水一代,后来,几次迁都都使得秦越来越东移。公元前677年,在雍(陕西凤翔)建都。到了公元前350年,又牵往了咸阳。,秦初的统治者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与北方叫“戎”的野蛮人的军事斗争上。也正是秦国与北方这些野蛮的少数民族的关系,所以秦过的统治者和人民都受其邻近部

2、落的影响。所以秦也变得非常野蛮,“非诸夏”。公元前266年,比邻秦国的魏国的贵族信陵君向魏国的国君说: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不识礼义德行。” 秦国未来的丞相李斯在公元前237年向未来的秦始皇上疏: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非秦之声也。”,后来,秦国才逐渐采用了其他国家的制度和礼仪。 公元前753年,秦政府可是专设史官纪事。 公元前676年,秦采用了称为“伏”的夏祭和节日,前326年,它又采用了称为“腊”的更为重要的冬祭。 还有,秦建立之初也沿用了自商代以来的殉葬制度。公元前678年秦武公死时,殉葬者有66人。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时,殉葬者有177人。但在公元前384年,

3、这种做法在秦被正式禁止。然而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的时候,他的许多妃子连同营造陵墓的工匠都殉葬了,以防止陵墓的秘密被泄露出去。 秦国也从其东部的邻国借鉴举行了人祭。公元前417年,秦公主首次嫁河为妻。,在政治方面,公元前770年,北方少数民族戎杀死了周幽王,周平王将国都牵往洛阳,在这一过程中秦襄公提供了保护,作为报答,周平王将秦的领地从附庸提高到了正是的诸侯国的地位,从此秦的统治者就能以平等的地位与其他诸侯国国君平等的打交道了。,商鞅变法 (约前395年前338年) 从公元前359年起的20年中,商鞅不顾某些人的激烈反对,进行了激进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就在这个时候,前350年,秦迁都咸阳。,从

4、商鞅时代起,秦国的势力不断壮大。公元前325年,当时的秦公自称王。在此前后,一切大国的统治者也相继称王。这标志着当时的周王室已经衰落到很低的地位了。公元前309年,秦政府设丞相的新职位,丞相又分为左丞相和右丞相。,(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丞相。编有吕氏春秋。,李斯(约前284年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了六国。 秦王嬴政要其大臣想出一个有别于别的王的称号,以便与更好的表示他作为唯一的君主的地位,所以,他兼取三皇五帝的称号,称为

5、皇帝。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没有实行周朝时候的分封制,而是实行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个郡,郡下面设县。每个郡的行政由守、尉和监御史三人共同负责。县由地方官员负责治理,大县成为令,小县称为长。,统一文化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之后,就雷厉风行的消除这种不同,建立统一的文化。其重要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统一文字。周代初期使用的文字是大篆。后来随着年代的发展,同一个字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域产生了不同的写法。所以,李斯将大篆简化成了小篆。把各地的异体字统一为以秦通行的

6、字形为基础的单一体系,并在全国推广。文字的一致性对于政治的统一和文化的统一都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这就是“书同文”。,第二,定车宽为六尺为制。统一车辆形制,一车可通行全国,这就是“车同轨”。 第三,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结束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度量衡标准,这就是“度同制” 刀币 蚁鼻钱,第四,在各地设置专管教化的乡官,名为“三老”,统一人们的文化心理。是谓“行同伦”。 第五,“法同律”。在秦国原有的刑法的基础上,吸收六国有关的法律条文,重新制定法律。 第六废除周代以来的分封制,粉碎地区壁垒,将冬至大海,西达陇右,北抵阴山,南越五岭的辽阔版图统一于中央朝政的政令、军令之下。又通过大规模的移民,开发

7、边境地区,传播中原文化,是为“地同域”。,秦国对文化的统一还包括思想学术的统一。秦始皇三十四年,李斯上奏,建议采取强硬的措施,: “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 从而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思想的专制必然引起思想的反抗,就连为秦始皇求仙药的方士都不满其为人刚戾自用,逃亡而去。秦始皇闻讯大怒,严令追缉,

8、将“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史记秦始皇本纪)。 焚书坑儒,开历史上君主思想专制的恶例。大量古代文献被毁,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二、汉代的思想文化,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以其酷烈性而激起后世儒生士大夫的反复抨击,然而,实行思想一统乃是君主专制政治下无可回避的历史任务,正因为如此,当西汉王朝取得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上的繁盛,统一思想的课题便再次被提出,其倡导者就是有“汉代孔子”之称的董仲舒。,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汉族,汉广川郡(今河北省枣强县)人。,一、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汉朝建立不久之后,公元前134年,

9、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 “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 董氏向汉武帝建议说: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推行,使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原来并不专属儒家的“古之道术”渊薮诗、书、礼、易、春秋,亦一变而为儒家独奉的经典并被正式尊为“五经”。到了东汉,又增加孝经、论语,合称“七经”。,西汉统治者既尊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复“立五经博士”,并废弃了过去以贵族门第出身或家族富有作为

10、选拔官员的标准,改由政府主持,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在全国同时举行考试。天下学士多靡然风从,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这就是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经学”。,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汉武帝以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成为儒家经典的一统天下,但是,经学内部却因学术派别不一,爆发出今古文之争。 所谓“今文经”即朝廷为了便于经学流播,下令搜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写为定本,作为传述的依据。西汉自惠帝起,派人四处访求老儒,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将老儒背诵的经典本文和解释记录下来,一一写成书,如“书”出自于伏生,“礼”出自于高堂生,“春秋公羊传”出于公羊氏和胡毋生。因为这些经典都是用当时流行的

11、文字隶书写下来的,故称为今文经,传授今文经的学说也就叫“今文经学”。,所谓“古文经”,即鲁恭王刘余(死于前128年)、北平侯张苍、河间献王刘德等人通过种种途径所发现的儒家经书,这些经书系用古籀文写成,故称“古文经”。 注:古籀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叫籀书,又称“大篆”。起于西周晚年,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自西汉末古文经出现,学者内部就分为“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两大派,他们不仅围绕“今文经”与“古文经”的版本、文字以及真伪展开激烈争论,而且在学术观点以及学术研究的原则、方法上也有重大分歧。,二、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从武帝时代直到西汉末,今文经学居“官学”正统地位。在今文

12、诸经中,春秋公羊传尤为重要。春秋公羊传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本解释春秋的书。书中所记述的年代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年前481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春秋本是鲁国的一部史书,按照董仲舒的看法,春秋乃是孔子的一部著作。春秋公羊传则是对春秋进行解释和评注的一本书,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他的玄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毋生一起将春秋公羊传刻于竹帛。以治春秋公羊传起家的董仲舒,在著名的今文经学著作春秋繁露中,淋漓尽致地阐述了“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三统”(黑统、白统、赤统)循环等学说,从而建构起天人一统图式,对中国传统思想

13、文化产生了至为重要的影响。,(1)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天是最高的一个概念。在他看来,天不仅有意志而且有目的。天是创造万物的最高主宰。 他说: “天者,万物之租,万物非天不生。” “天者,百神之君。”,董仲舒认为,宇宙万事万物的变化生成,都是天的意志和德性的体现。在天人的关系上,天创造人就是为了贯彻和体现自己的意志和目的,所以天和人的关系是相互感应的。人如果违反了天的意志,天就会震怒,制造各种灾异,以示警告和惩罚。他说: “国家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自省,又出怪灾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董仲舒把天人格化,并将它作为人间等级伦理的依据。他说: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

14、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2)在政治上,董仲舒由天“任德不任刑”,引出了他的“德教”思想。他认为,人性中虽有善的天性,但这种天性必须经过教化才能表现出来。所以,他认为只有严格按照三纲五常的标准来立身行事,才能达于至善的境界。 注: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3)按照董仲舒在春秋繁露 天地阴阳中的看法,宇宙是由十种成分组成的,这十种成分是: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和人。按此,董仲舒所提出了他的阴阳五行学说。 董仲舒认为,木为第一,火为第二,土为第三,金为第四,水为第五。这五行是“比相生而间相

15、胜”,这就是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比相生”。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这是“间相胜”。,三、道教的兴起 学界一般认为汉末自治于蜀中的五斗米道和黄巾起义的太平道是道教诞生的开始。 五斗米道是东汉张陵(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的,入道者必须交纳五斗米,所以称五斗米道。 汉顺帝的时期,有个叫宫崇的人在洛阳向顺帝敬献了其老师的于吉的神仙书太平清领书,后称太平经,成为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该书最初在民间流行,张角对它进行了梳理压缩,开展宣传,创立太平道,很快吸引教徒十万人,后来就酿成了黄巾起义。此后道教的影响继续发展,至南北朝时期,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刘宋庐山道士陆修静藉政权之力清整民间道派,并首次使用“道教”一词统一各道派。与此同时,道教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宗教仪式道德戒律。,道教思想的来源非常驳杂。一是古代的多神崇拜;二是原来流传的民间巫术,吸取了巫医的健身术、炼丹术,也用巫术为人驱魔治病,还吸收神仙传说和成仙之术,演化为道教的修炼方法;三是阴阳五行观念和汉代的谶纬学说;四是先秦的道家学说和汉初的黄老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