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756117 上传时间:2019-09-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课题概述1.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 “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苏轼也曾说:“三分诗,七分读”。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如果说学生的语感能力体现为学生突出的语文学习智力特征的话,那么,朗读能力的培养就应该

2、是它极为重要的基石。特别是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为此提出这一研究课题。2.课题的界定与内容“朗读”是指运用普通话,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的读书活动,是阅读、思维、想象、口诵能力的综合体现。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本研究旨在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使学生综合语文素质得到协调发展。1、使学生掌

3、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2、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水到渠成,从而也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得到提高。3、不但让学生能听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听出文章的重点、中心,而且能够按一定顺序说出来,并说得清楚、明白,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能力。4、让学生在无形中积淀思维,丰富自己的想象,积累词汇,进而提高习作能力。5、通过研究,掌握朗读训练的指导方法,形成可形性的研究方案,从而更好的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课题研究实施策略(一)科研方法文献资料法:利用各类教学杂志、网络检索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论文、教学案例与设计等文献资料,认真阅读、学习、研究,去伪存真,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行动研究

4、法:结合市、区、校开展的公开课教研活动,以及自己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的情况,结合课题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研究。经验总结法:上网搜集有关同类课题已经形成的经验以及有关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并根据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中得失,反思、分析,总结出有效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措施1、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做好研究前准备工作从申报了课题,我们两位成员立即制定了研究方案,并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1)加强对素质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以及朗读训练方面的理论的学习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不断改革课堂教学,多读少讲,加强学生朗读训练,

5、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素质。(2)学习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教学设计等(3)加强现代教育手段的学习、运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2、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吸取先进经验,不断提高研究水平这次课题研究工作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一年里教研组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课题培训和研讨活动,对如何做好科研课题做了细致地指导,还有领导对我们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困惑进行耐心的解答,同时也为我们科研教师搭建了交流的平台,使我们互相取长补短,有效防止我们走入误区。每次活动我都积极参加,虚心学习,并做好记录,以便更好的指导下一步的工作。通过培训学习,我们的视野开阔了,经验丰富了,研究水平提高了,更让我们这些整日埋

6、头工作的一线教师感到以前遥不可及的教科研变得如此亲切,使我们逐步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型。3、植根于课堂,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 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主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体裁特征,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可持续提高。如写人的文章,一般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或崇高的思想品德教育,朗读时就要把握住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的人物情感。写景物的文章,如草原,作者描绘了草原的美丽与祥和。我让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把大草原的美展现在眼前。为了帮助学生把握这类文章的朗诵基调,在学生朗读时,我给课文配上乐曲,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调动学生的朗读热

7、情,取得良好的朗读效果。学习古诗,学生难以把握朗读的语气。我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课前把古诗制成投影片,上课时引导学生在诗句的重音、停顿、感情升华处进行勾划,用“/”表示间隔,用“”表示升调,用“”表示重音。边读边标出,师生一道吟诵。这时,学生一个个诗兴大发,摇头晃脑,皆像古人一般。这样抓住难点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而然得到长进。如读游园不值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我问学生:这两句的语调应该怎么处理?学生试读后,都说要读得延长一些,而且还应该读升调。这样,就把那种春天生物旺盛的生命力展露无遗,好似绕梁之音,文虽尽而意不绝。4、发挥竞赛的激励效应在研究阶段,我每个月都安

8、排有关朗读能力的竞赛,如进行诗歌朗诵比赛、“祖国,我心中的太阳”演讲比赛等。每次比赛,动员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先让每人在组内进行“练口”,再开展小组之间竞赛,以此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5、积极参加组织的公开课教研活动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载体,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想读、多读、读好,采取多种形式,在“读”字上下功夫,加强朗读训练,努力提高朗读能力及学生综合素质。因此我校教师多次参加市、区、校的教研活动。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语文朗读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以形成更好的教学策略。5.广泛搜集,扬长避短由于初次个人承担科研课题的工作,为

9、了避免片面性,我通过阅读教学杂志,上网浏览教育网站,搜集了大量的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以及同类课题已经形成的经验,进行细致研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使我在研究中少走了很多弯路,加快了我的研究步伐,同时也使我的研究工作步步深入。三、课题研究的结果与结论一年来,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学生朗读方式多样化了,朗读能力提高了。朗读兴趣和朗读习惯也逐日形成。广泛地开展朗读活动,对学生学习语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研究,我探索出加强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途径:1、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内在动力,单调乏味的朗读只能使学生厌倦,设计巧妙的教学方法,采取各种形式,运用不同的手

10、段,调动学生读书激情,是激活学生兴趣的保障。2、给学生留充足的朗读时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教学,那么就花一段时间让学生读书读应贯穿于教学的各处环节,循序渐进,方熟能生巧。3、发挥教师辅导作用,加强朗读指导,形成朗读技巧。(1)教师采用引读、导读、领读、范读等方式示范。认真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诵读好每一篇课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2)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表达自己的情感,灵活掌握声音变化的四种调型:(庄重、平静、冷淡的陈述句,说明性句子用平调;疑问、反诘、号召、惊讶的句子用升调,表示坚决、赞扬、祝愿、恳求的陈述、描写议论等句用降调;表现讽刺、夸张、幽默、怀疑、

11、惊讶的句子用平调的技巧)。使有声语言呈现主体、变化态势。(3)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作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培养语感,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4)教会学生美读,设身处地尽情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与作者情感相通,有感情朗读。4、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对那些优秀篇章、名言佳句,反复诵读,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课题研究的反思一直以来,我就致力于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研究。在这一年来课题研究、实施的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研究的艰辛,同时取得了很大收获。但由于能力和时间所限,

12、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有些问题和困惑仍未能解决,研究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1、将教学实践中的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上升至理论层面还做得不够。2、班级授课制对培养学生个性化朗读带来禁锢,班级人多,学生的个别差异大,对学生个性化朗读展示在时间上有一定限制,教师对学生个别技巧指导也带来一定的环境制约。尽管这一课题按计划结题了,但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仍要坚持结题不息题,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研究成果,并把好的做法加以巩固与推广。在已确定的场地上,采用多种手段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对场地和地基稳定性做出结论;对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性岩土的防治、地基基础形式、埋深、地基处理等方案的选型提出建议;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工程资料和参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