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歌赏析75首.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755385 上传时间:2019-09-29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诗歌赏析75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小学诗歌赏析75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小学诗歌赏析75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小学诗歌赏析75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小学诗歌赏析75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诗歌赏析75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诗歌赏析75首.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诗歌赏析1、江南 汉乐府原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田田”,指荷叶茂盛的样子。)译文:在江南可以采莲的季节,莲叶是多么的劲秀挺拔。鱼儿们在莲叶之间嬉戏: 一会儿嬉戏在莲叶东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西面, 一会儿嬉戏在莲叶南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北面。中心思想:诗歌描绘了江南采莲的热闹欢乐场面,从穿来穿去、欣然戏乐的游鱼中,我们似乎也听到了采莲人的欢笑。写法:本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问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格调清新健康。句

2、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的传统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名句赏析: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2、长歌行 汉乐府原诗: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译文: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

3、恨一生。中心思想:这首诗是触景生情之作,表达了诗人劝导世人要珍惜人生,不要虚度光阴之情。写法: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名句赏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反而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两句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3、敕勒歌 北朝民歌原诗:

4、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qing)庐,笼盖四野(y)。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泛指敕勒族游牧的草原,大致在今内蒙古土默特旗一带。阴山即阴山山脉,今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穹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见通“现”,读 xin,呈现、出现。译文: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的毡帐一般。蓝天下的草原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中心思想: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卑族间流传的一首民歌。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写法: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

5、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名句赏析: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4、咏鹅 唐 骆宾王原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唐 骆宾王译文:大白鹅啊大白鹅,你弯曲着脖子仰天欢叫,洁白的身躯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

6、波。中心思想:咏鹅是我国唐代诗人骆宾王7岁时的作品。全诗共四句,分别写鹅的样子、游水时美丽的外形和轻盈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鹅的喜爱之情。5、风 唐 李峤原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唐 李峤译文:风吹落了很多的秋叶,催开了早春二月的鲜花;吹过江,卷起千层高的大浪;吹入竹林,吹歪了万竿的竹子。中心思想: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写法:这是一首歌咏风的诗。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风”在作者笔下,变得如此形象生动,读后仿佛满纸是飒飒的风声,似乎手可以捧、鼻可以闻、

7、耳可以听。如果把诗题盖住,这首诗其实就是一则谜语,这是该诗另一妙处。赏析:秋风一吹来,便会使枝叶零落,令人感到萧瑟、凄凉;但是一到了二月,和煦的春风一起,花朵绽放花蕾,大地又充满了生机。有时大风从江面上吹过,掀起千尺巨浪,有时微风吹入竹林,千万根竹子随著风东倒西斜,又是另一番景象。6、咏柳 唐 贺知章原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o)。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译文:像碧玉一样梳妆成的高高柳树,千丝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中心思想: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写法:此诗借柳树歌咏

8、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7、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原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斑白

9、。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中心思想: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含蓄地写出作者久居客地、重返故乡的无限感慨和欣慰。写法:运用对比的手法,“少小”和“老大”对举,极概括又具体地说明了一“离”一“回”在时间上的间隔,离家时的少年英姿和回家时的老态龙钟,可以想像得出来,感慨悲伤和喜悦庆幸也尽在不言之中。“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对举,倾吐对人生倏忽的慨叹和对故乡依恋的深情。赏析:1、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

10、,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2、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8、凉州词唐 王之涣原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译文:黄河的滔滔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峻岭之间露出一段孤寂的城墙;你们何必吹奏那怀乡的折杨柳呢

11、,玉门关外,只有黄沙白草,春风从来吹不到这儿。赏析:1、中心:这首诗描写边塞的荒凉、偏僻、险峻,烘托了边塞条件的艰苦,表现了守边将士无尽的思乡愁绪以及无以寄托情思的无奈。2、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写诗人自下向上、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3、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4、“何须”有宽解婉劝之意。虽然将士有思乡之怨,但也意识到戍边的责任重大,这二字使全诗基调悲中有壮,悲凉中有慷慨。5、

12、末句“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9、登鹳雀楼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 王之涣译文: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中心思想: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写法: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

13、绝句。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赏析:“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10、春晓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 孟浩然译文: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呵,风雨风

14、雨,花儿不知被吹落了多少?中心思想: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写法: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思非常独到。诗歌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赏析:诗的第三、四句是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

15、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11、凉州词 唐 王翰原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满甘醇的葡萄美酒,勇士们在激越的琵琶声的催促下开怀畅饮,如果我醉倒在沙场(战场)上,请君莫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中心思想:这首诗展现了在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中边塞将士的一次欢聚的酒宴。表达了将士们豪爽的性格及征战之前悲壮的感情。写法: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赏析: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 “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12、出塞 唐 王昌龄原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可是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要是飞将军李广和大将军卫青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中心思想:这首诗通过对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