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建设措施.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519660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队伍建设措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师队伍建设措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师队伍建设措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师队伍建设措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师队伍建设措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队伍建设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队伍建设措施.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课堂教学改革与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任务】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校本研修为载体,在不断实践、反思的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过程中,培养有内在发展的需要、能自觉进行自我更新、具有“新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新型思维方式的主动、健康发展的新型教师,培养有较强执行力和学科领导力的教研组长4名(40)校级骨干12名(30%)。涌现5名(12.5%)区内知名教师,1名市级名师(2.5%),力争形成市、区、校三级结构合理的骨干教师梯队,初步形成一支面向教改形势、具有先进教育思 想、较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师专业实践共同体。【措施】1、以教学改革为中

2、心,加强学习,培养教师综合素养(1)组织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充分利用新基础教育的资源,组织好实验教师的理论学习,主要篇目为新基础教育论、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等,并把对“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习由实验教师扩展至全体骨干教师,吸收全新的教育理念,力争使教师们最大程度地转变观念,为“新基础教育”实践研究创建气氛和保障。 (2)深入领会新基础教育理论精髓,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过程观结合本校的实际,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学习交流活动,引导教师学习新基础教育相关理论,改变自己头脑中的各种相关观念,并在实践中坚持尝试用新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后的

3、反思,重建新教学价值观、过程观。主要有四种学习形式:推荐学:学校向各个层面(实验教师、全体教师、教研组、班主任队伍、骨干教师队伍)推荐理论文章。合作学:教研组活动中自主安排学习内容,讨论,交流,每学期安排1-2次教学论坛,互动交流,共同提高。将新基础学科指导纲要作为学习重点。自悟学:学校准备好新基础教育以及教育理论书籍、刊物、文章,教师依据自身需要,至阅览室阅读,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自读自悟。交流学:学校安排教研组长、骨干教师、教师三个层面的教学论坛,创设交流的机会,让教师畅所欲言。2、以优化课堂为目标,推进校本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以新基础学科指导纲要为指针,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引

4、导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自觉从“领悟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内涵转为日常化的实践操作”,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向互动。(1)探索有效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边互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进一步进行有效教学探索,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边互动。课堂上教师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讨论形成恒德小学好课标准,形成有效的优质课的评价标准。在校本教研中进行学习设计理念下的学科新型备课方式的实践、研究,加强对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及时反馈教学中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寻找解决策

5、略。从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两个环节保障教学的有效。吸纳已有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的成果,深入探究: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边互动?重点落在三个方面:强调课前的教学设计研究,思考目标的预设与生成,设置“弹性化”方案;上课时,要提升通过组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的意识和能力。要承担起多种角色任务;加强课后的反思与研究,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标准。(2)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学研讨质量 专题研究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利用新基础教育的专业资源,每学期安排2-3次专题研究,各实验组组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在开学时要确定本学期研究目标,策划好每一次的研究“专题”,安排好每一次的研究活动,在华师大课

6、题组专家的指导下,教研组长、实验教师、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研究,使专业资源效益最大化。 日常研究提高教学研究的品质以校内的日常研究作为研究的主要阵地,借鉴专题研究的成果,由教研组自己组织经常性的教学研究,对日常教学进行诊断,发现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专业引领、合作研究、自我反思,解决问题。加强“现场指导研究”。通过专家与校领导共同参与,改进观课的策略,提高观课的能力,寻找出教学中存在问题,形成“合作互动、科学有效”的观课文化。注重课堂磨练。组织好过程优化随堂课;学科专题研究课;新进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展示课等四类课堂教学研究,反思促教、磨课磨人,实现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要求实验教师和骨干教师每学

7、期展示或研究课不少于2次,其他教师上实践课不少于1次。教研组长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跨学科听课每学期不少于5节。听课时认真记录,做到有点评,有总评。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设计反思能力倡导反思性教学,把“反思”作为开展校本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每学期撰写2篇教学反思、案例;结合研讨课、听课活动,提高教师评课能力;依据新基础课堂变革的要求,结合学校备课制度的改革,结合“学习设计”子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导与考核。3、以自我更新为宗旨,促进队伍结构优化(1)形成教师发展性培养有效策略规划引领策略各学科教研组依据学校教师评价标准

8、,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评估”,教师依据差距,设定再生目标,确定专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修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各学科组群策群力,制定学科建设三年规划。学校根据学科组、教师的需求与队伍建设的需要,结合校本培训做好学校骨干教师、新教师的培养工作,开展师徒结对,加强班主任“班级建设“以及“与家长沟通”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分层优化策略把握个体把握学校中教师个体的培养,全面实施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四年行动规划,建立骨干教师评选制度、骨干教师奖励制度,规范区“高级指导教师”、“教学(教育)能手”、“教坛新秀”、“校级骨干教师”的培养、遴选、考核和奖励,建立“高级指导教师”、“教学(教育)能手”、“教坛

9、新秀”、“校级骨干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形成骨干教师培养的有效机制;推荐、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区、校两级课堂教学、展示评优活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定期组织骨干教师沙龙,教学论坛活动,指导参与课题研究,提高理论水平,科研能力。选拔培养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成为校级、区级乃至市级“名师”。彰现群体把握好学校教师群体中的中心组和教研组两条主线,实施中心组学习计划和教研组长培养计划,通过外出培训、讲座学习、论坛活动、实践体验,提高学校领导、教研组长的组织能力和学科领导能力。以“学习型”、“合作型”团队创建为载体,以团队力量培养骨干教师,促进教师群体和个人的发展,三年时间,基本实现“学习型”、“合作型”团队

10、全覆盖。提升全体把握好教师发展趋势,支持教师参加学历培训、业务进修、组织好校本培训,引导教师开展以问题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研究,提升师德修养、教学反思能力、科研能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通过三年努力,使我校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学科等方面的结构日趋合理,师德、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水平不断提高。(2)建立教师队伍优化机制开发有效资源,形成保障机制内部资源:加强教研组建设,挖掘数学教研组的有效经验,示范提高各教研组的教研质量,通过“合作型教研组”、“学习型团队”的测评、凸现先进教研组;依托现有的骨干教师的资源,开展学科、组内带教,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展评、教学论坛等研训机制,为青年教师

11、的健康成长开辟舞台,创造条件。外部资源:充分利用“新基础教育”研究专家组的强大力量和“新基础教育”专题网站的丰富信息,牵手名校和“新基础教育”联系学校共同体,实行“名教师培养导师制”,外聘名师与学校骨干教师结对培养,立足校内,放眼校外,促进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群体的形成。筑就成长高地 完善激励机制发展性评价机制建立开放的评价制度,成立由学校行政领导、中层干部和教师代表组成的考核领导小组,实行教师间互评制度和家长、学生参与评价的制度。实施过程性评价,把年度考核、业务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实行教研组考核、年级组考核和校考核组审核的三级考核制度。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各条线完善相关定量、定性的指标,定期进

12、行考核、评估,体现重工作过程与重工作成效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竞争性评选机制 区、校两级骨干教师每两年评选一次。学校成立由学校领导、专家、教师代表组成的骨干教师评选小组,制定各级骨干教师评选的标准、程序和要求。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先由教师本人提出书面申报,经过教师评议、组织推荐、再由学校骨干教师评选小组学校按照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对照评选条件对提出申请的教师进行综合评定,确定候选人,并进行校内公示。同时,区级骨干教师报区教育局审核评议。核定后,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与津贴。评优性激励机制为进一步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结合学校奖金分配方案的改革,继续实施教职员工津贴、骨干教师津贴、教育

13、特殊津贴的分配制度,用足用好各类津贴,对优秀教师及帮助学生获得进步的教师给予额外的报酬。依托新基础教育实验,培养发展教师,凸现各层级骨干教师,给与教师成就感和幸福的教育生活。用好区教育局有关西部地区教师队伍的政策,认真落实、不断完善学校的“善待教师工程”,依托区教职工津贴政策,骨干教师津贴,逐年提高待遇;充分发挥区教坛新秀、教学(教育)能手、高级指导教师津贴的作用。4、完善课堂教学评价,形成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体系营造有“新基础教育”特征的评价文化,把“直面问题、反思评价”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完善学校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三个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即学生学习状态评价系统、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系统和教

14、学质量评价系统,以评价促课堂教学实践行为的变化。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第二方面:教师成长与队伍建设关注教师个人成长。鼓励教师教学智慧的养成和个性风格的形成。积极引导教师自觉意识到自身长处和所存在的问题。把握好教师精神与物质的平衡点,形成激励教师主动发展的机制。在发展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的不完善性,争取在教育教学上有所成长和发展,最终促进教师角色重建。1. 构建教师学习实践与反思交流的平台(1)促进教师有效学习。一是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向每位实验教师发放一套“新基础教育”理论学习丛书,有针对性学习相关文章和选读必读书目。二是促进实践性学习。学校有计划、有侧重安排选派实验教师到常州市区各基地学

15、校参加研讨,在校内相互听课学习,安排上研究课。三是促进交流性学习。开展全校性每周三下午的“学研日”活动。以学科组为单位,以“新基础沙龙”、专题研讨、论坛等形式,进行以实践中的困惑、体验和感悟为主的思维碰撞的交流。(2)鼓励教师有效实践一是上实践课(语、数、英、班队)二是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日常教学管理,积极引导教师有思考、有针对性地开展日常的实践研究。(3)引导教师深入反思重建通过自我分析,组内研讨及与专家对话交流等方式,来研究学习和实践产生的问题,不断提升自我反思与重建能力。每位教师制定“自育”计划,通过“实践反思实践”的方法不断进行修正,形成教师自我策划、反思与重建的意识和能力。2. 建立教师培养发展的动力机制。(1)分层递进。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提出不同要求,制定不同规划,让每个教师都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成人成事,学校确定首批“新基础教育”实践老师和实验班级。制订各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梯队和目标任务与措施。通过制度建设的“硬介入”,培养一批学科“名师”骨干教师和优秀班主任。(2)重点推进。加强新基础教育骨干教师的建设与培养,在实验的启始阶段尤为重要。在推进过程中重点要选好苗,选择境界高,状态好、素质优的教师重点培养。(3)搭好舞台。让主动积极参与新基础教育实践的教师能充分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并且主动承担各项主要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