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人教版下册1、文言文两则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1421343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六年级人教版下册1、文言文两则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语文六年级人教版下册1、文言文两则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语文六年级人教版下册1、文言文两则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语文六年级人教版下册1、文言文两则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语文六年级人教版下册1、文言文两则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六年级人教版下册1、文言文两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六年级人教版下册1、文言文两则(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两则,学 奕,两小儿辩日,单击页面即可进入,学 弈,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作者简介,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作者简介,文言文学习方法: 1.认准字音,初读课文。 2.逐字逐句理解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y y j f y 学弈

2、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 hu hn h zhu y 诲 鸿 鹄 弓缴 弗若与,y,围棋,象棋,弈,初读课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通国:全国。,之:的。,善:善于,擅长。,译文:弈秋,是全国下围棋最好的人。,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 称为弈秋。,弈:下棋,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使:,让。,诲:,教,教导。,其:,他们。指学弈的两个人。,惟:,只。,专心致志:,一

3、心一意,集中精神。,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他们中的一个人一 心一意,聚精会神地学习,只要弈秋讲的,他都 专心地听着。,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hn鹄h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之:,指弈秋讲的内容。,援:,拉、拉开。,鸿鹄:,天鹅。,弓缴:,弓箭(这里指系着丝绳的箭)。,射之:,指鸿鹄。,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心里却一直以为天鹅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和系有丝绳的箭,把它射下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之:他,指前一个人。,俱:一起。,弗若:不如。,矣:了。,译文:虽然与第一个人一起学,但是不如他。,为:谓,说。,与:吗。,曰:说。,非:不是。,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其

4、:他,指后一个人。,然:这样。,译文:说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我说:不是这样的。,弗若:不如。,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 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译文,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之:的话,“之”的用法,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之:的话 之:鸿鹄,?,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专心致志成功,一心二用失败,条件一样 态度不同,一人 专心致志 一人 以为鸿鹄将

5、至,学 弈,专心致志才能学到真本领,看图:试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一、说说下列“之”分别指什么。 1.一人虽听之 ( ) 2.思援弓缴而射之 ( ) 3.虽与之俱学 ( ) 4.弗若之矣 ( ),弈秋的教导,鸿鹄,前一个人,前一个人,你能行,二、解释词意。 弈: 诲: 善: 鸿鹄: 援: 俱: 弗若: 然:,三、填空。 本文写了 是个 ,让他教两个学生,一人 ,而另一人却 ,结果后一人 ,前一人 。,四、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1.使弈秋诲二人弈。 2.思援弓徼而射之。 3.为是其智弗若与?,(人们)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想着引弓箭去射天鹅。,以为(说)是这个(人)的智力比不上(那个人)吗?,思

6、考讨论,1、两个人同时在最好的老师指导下学棋,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答:学得差的那个人不是因为智力不如学得好的人,而是因为没有专心去学。,2、通过学习,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答:这说明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 到真本领。,1.朗读和背诵这篇短文。 2.回家后将本文与译文讲给父母听,并谈谈学习后自己的感受。,布置作业,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孔子,两 小 儿 辩 日,选自列子 汤问,两小儿辩日,列子,名曰寇,又名预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列子共8篇,

7、其中保存了很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q)人忧天、夸父追日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读准停顿,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辩 斗 盘 盂 沧沧凉凉 探汤 孰 为 知乎,du y cn,

8、sh wi zh,tn,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辩斗:辩论,争论。,故:原因,缘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以:以为,认为。,去:离。,日中:中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及:到了。,则:就。,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为: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沧

9、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决:裁决,判断。,孰:谁,哪个。,汝:你。,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一样,到了正午(中午)时太阳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是离人近的大,而远的小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让人感觉清凉而略带

10、寒意,到了正午(中午)时就感觉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温暖,这不是距离人近时的热,而距离人远时的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决断(判决)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是谁说你见多识广呢?”,一、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二、两小儿各抒己见,三、孔子不能定谁是谁非,两小儿 辩日,1.如车盖(大近),2.沧沧凉凉(凉远),初出,日中,如盘盂(小远),如探汤(热近),孔子 不能决,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思考与练习,1.两小儿喜欢探索,善于观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能正确地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

11、,这种诚实谦虚、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辩日启示,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课外推荐,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追日,一、是视觉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显得小了。 二、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万里天空,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科学小常识,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的大呢?,不是的。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中午气温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再 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