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格式模板.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293102 上传时间:2019-09-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刊论文格式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期刊论文格式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期刊论文格式模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期刊论文格式模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期刊论文格式模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期刊论文格式模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刊论文格式模板.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城市建筑邻里空间营造作者 魏浩然1(1.中国美术学院 建筑系,杭州 )Abstract :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litera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ighborhood spa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residential cities is summarized. And from various angles to compare the pros and cons of different create techniques. From it can see that th

2、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space for the attention of the neighborhood, but also reflects the urban construction for public neighbourhood space neglect. I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proces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s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 space, combined with the domes

3、tic research examples, that our contemporary residential should re-examine themselves, to fight for the resto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 space and create a feature.Key words: Neighbourhood Space ; Residential; Tradition; Domestic research摘 要: 通过对国内文献的分析,总结了我国各城市不同类型住宅的邻里空间

4、的营造。并从各个角度比较不同营造手法的优劣。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传统住宅对于邻里空间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城市化建设中对于公共邻里空间的忽视。文章总结我国历史进程中住宅邻里空间的发展变化情况,结合国内研究实例,认为我国当代住宅应重新审视自身构成的不足,以争取恢复传统中国住宅邻里空间营造特色。关键词: 邻里空间;住宅;传统;国内研究1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快速的城市化建设,我们的城市充分借鉴西方建设方式,大兴建设。一时间,城市建筑平地而起,单一的建造方式、西化的城市布局传统建筑学遭遇了巨大的挑战,几乎被彻底遗忘。住宅是城市功能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住区规划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未来。中

5、国的城市住区规划尝试过许多既有的模式,也走过许多弯路。 当前中国城市住区规划中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复杂问题,其中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就是邻里的衰退,表现为邻里空间的失效,社区归属感的淡化及邻里关系的消极化等问题。居住模式与邻里空间的关系研究,是涉及到城市规划、建筑学、社会学、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重要命题。对于邻里问题的研究,国内学者大多着眼于居住区环境设计和邻里关系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新型邻里关系构建的探索。 论文文献所反映的国内研究进展2.1 何为“邻里”对邻里的定义有很多种解释:在我国古代,邻里是行政管理单位,有“五户为邻,五邻为里”之说。辞海中对“邻里”的解释是:1指家庭所在的乡

6、里,2在社会学中指同一社区内彼此相邻的住户自然形成的初级群体。其成员以地缘相毗连,具有互动频率高,共同隶属感强的特点,构成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血缘与地缘交错的社会关系1。在环境行为学中,邻里(The neighborhood)又可解释为带有集体性的家庭基地,是一种地理上的空间。一般人对于邻里的意象是比住宅所在的附近范围可能更大些的弹性范围。同时,邻里需要维持两方面的平衡:其一,住宅要有自己的私密性;其二,居民在相互尊重各自私密性的前提下,有相互间的交往接触与支持2。在建筑领域,“邻里”思想在近代城市规划理论中形成一个重要概念邻里单元, 1929年由佩里提出,意指城市中一个比较小、可识别、低层次的单

7、元,其中设有满足日常需要的服务设施,并存在于居民的住宅和城市之间2。邻里单元的大小以一所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进行控制,一般约5000人左右,较小的为3000一4000人3。荷兰社会学家滕尼斯在他的社区理论中, 将“邻里” 定义为“在地域的相互靠近这一自然条件基础上,结合了友好往来和亲戚、朋友关系而逐步形成的守望互助、共同生活的小群体4。并 指出“社区” 和“社会”是任何群体组织中都必不可少的两个结构要素。 大连理工大学的王洋在他的硕士论文“礼乐复合” 视角下的当代住区空间环境探究中将“邻里空间”概括为“住区主体发生邻里交往关系的主要活动场所,它包括由公共到半公共半私密的两个空间层次:邻里公共空

8、间、宅前过度性邻里空间。” 5 滕尼斯和王洋给出的定义都是从邻里空间的属性与功效角度出发,即地缘接近并提供社会交 往, 是一种静态的定义。 根据本研究的范围及重点,笔者将“邻里空间”定义为:“依附于居住空间而产生并存在的、提供邻里交往活动并发生邻里关系的动态性物质空间。”笔者在文末强调: 随着居住模式的演变,邻里空间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静态的居住空间的组成部分,多元化的新型邻 里空间类型在自由生长。2.2 针对邻里关系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厦门大学李茉,在超高层住宅的居住模式研究华南区超高层住宅居民调研分析与启示 中,通过华南区超高层住宅的调研, “揭示了超高层住宅居住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

9、设计建议。” 6文章指出:“现有的超高层住宅的布局方式破坏了传统住居生活的有机性及连续性。超高层住宅为了满足居住建筑的卫生标准,如日照间距、通风要求等,以及其固有的高度和体量,使得超高层住宅常常采用分散式布局。高层住宅的这种布局方式,导致了低层住宅沿水平方向紧密结合所形成的外部空间的消失,加之超高层住宅刻板的内部通道,从而使得传统住宅区内丰富的、充满生机的居住环境的消失。”高层住宅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的建筑师必须直面高层住宅的问题。又如国际关系学院杨卡博士,在新城住区邻里交往问题研究以南京市为例中,以郊区新城居民为调查对象,“研究其邻里交往状况和影响因素, 并探讨

10、改善其邻里关系的有效途径。” 7 郊区小城镇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后补,为城市功能结构的完善、人口产业的转移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资源,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缓解城市的空间发展压力、改善城市生活品质、促进城市产业升级转型、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正如杨卡所关注的,我们应当注重在小城镇实行建筑改革,小城镇作为城乡联系的纽带,不仅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场所,也已成为城市功能扩散的重要载体。在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中,区位因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8 这些对于城市邻里现状的分析文献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让我们认识到了现在城市所存在的邻里空间的问题。2.3 关注传统居住模式的继承、复兴与重构关

11、注传统居住模式的继承、复兴与重构。如北京大学杨军,在当代中国城市集合居住模式的重构 中,针对当前中国城市住区建设的现状,从集合居住的角度来认识城市的地 域结构构成方式,在此基础上对以重建邻里关系为中心的新小区模式进行了重构。 9 文中对于居住模式演变的分析十分有意思,通过比较传统乡村、初期城市、现代城市的集合居住模式,找出了现代城市与传统居住空间的差异。深圳大学马卫红博士, 复旦大学桂勇副教授,在社区建设中的城市邻里:复兴抑或重构 中,依据对上海市的经验与观察, 从居民的社区感、社区参与以及邻里组织特征三方面对这一判断进行了检验, 指出社区建设是一场重塑基层社会的运动。 10 社区建设是重塑邻

12、里交流的一种手段,目前我国居民对于邻里关系的淡漠越发严重。在这个急剧变迁的年代,作为现代文明敏感区和前沿阵地的城市,其居民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邻里关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1。因此,邻里关系的重塑需要尽快引起全社会的重视。2.4 探索新型邻里关系与居住模式的建构探索新型邻里关系与居住模式的建构。当前与未来居住模式 理论研究 中,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未来居住模式的设计原则全方位、全过程、全阶层的人文关怀和广泛的生态原则,以及新技术带给人的一些新的居住模式12。 文中对于城市建设理论所造成的社会生活缺失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继而提出新型邻里模式的观点。徐鑫,王剑云

13、,在 网络时代城市社区邻里交往趋势探讨中,探讨以网络为平台的虚拟交往对邻里交往的影响, 并且提出互联网时代邻里交往研究的新问题和新的研究视角13。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思路,结合现代科技探讨建筑领域的问题往往可以提供很多方向。也许新型邻里关系的建构需要我们通过多方面多维度的思考和探索。2.5 关于邻里空间其它研究角度中国人民大学刘精明,李路路,在阶层化: 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我国城镇社会阶层化问题的实证研究中,利用 GSS 2003的数据, 集中探讨了中国城镇社会中客观阶层位置在有关社会领域中的后果和影响, 居住模式、社会交往、生活方式和阶层意识构成了这一分析的四个维度14。 香

14、港澳门回归以后,加强了与大陆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交流联系。但因受社会体制和观念差异的影响,港澳以及台湾地区的研究角度与内地有所差异,并尤其表现出了对中国大陆城市的研究兴趣。 主要相关的研究领域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公众参 与 与社 区 发 展 ,住宅 与 社区类型(多为几个内地城市的比较研究),居住经验(尤其中国内地城市),居住满意度(以调查研究和案例研究为主),公共安全, 以及邻里环境与老年人健康等。中国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的李思名教授从地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国大陆置换、住宅状况以及居住满意度15 等问题进行了大量比较研究。香港建筑师学会前任会长林云峰教授则在公众参与与社区发展研究方面

15、颇有建树。 另外,对于中国内 地城市出现的“城中村”现象,香港浸会大学的 Chung Him 博士从中国城市转型角度对 “城 中村社区进行反思16 。 重塑现代城市邻里空间3.1 借鉴园林,重塑传统公共空间董豫赣曾说过:“研宄西方建筑首先要学会西方人的语言,这是一个相当痛苦的事情;研究中国老祖宗的东西,虽然也要学习文言文,但总比研宄国外的一门语言来得容易17。” 利用自然,创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18的园体式邻里空间我国古典园林的创造的中心思想是“法师自然”,从大自然山水中选择素材,突破了狭隘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模拟大自然的景色,经过概括,提炼和艺术加工,“缩千里江山于方寸,一拳则太华千寻,

16、一勺则江湖万里”,给人以“小中见大,咫尺山林”的感受,在有限的空间之内,通过人工造景,令人产生“裹自然”的意境,让人们在有限的园林中,领略无限的空间,从而窥见整个宇宙、历史和人生的奥秘。使得“修竹数竿,石笋数尺。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19。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能够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的一面。并且把后者转化为前者,从而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力,钢筋混凝的建筑充斥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在结束了一天劳累的工作之后,回到自己的家园,希望有一个使自己的身心得意放松的自然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