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69371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01262002 上传时间:2019-09-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6937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历史6937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历史6937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历史6937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历史6937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6937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6937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实验中学20132014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 历史试题命题人:历史备课组 审题人:历史备课组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 单项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荀子君道写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2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历朝历代所沿用,成为我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从根本上 A保护了小农经济,维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 B始终

2、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与西周分封制异曲同工,只是管理体制上有差异 D始终制约中国经济文化发展3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4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军机大

3、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 B C D5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下列外交政策和活动体现这一思想的有 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改善与美国的关系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 B C D6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A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B抑制土地兼并 C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 D百姓赋税过

4、重7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A B C D81971年,日本政府发表经济白皮书中,难掩得意的表情:风雨25年,完成战后复兴的日本经济,正朝着先进国的道路迈进。在战后“风雨25年”中,日本经济发展的“机遇”应该是指 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重建欧洲 在两大阵营对抗下,美国扶植

5、日本为对抗共产势力的盟友 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成为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在共产势力扩张下,韩战越战的军需景气强化了日本出口 A B C D92011年1月在达沃斯第41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表示:“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变化。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对“这些根本性变化”理解准确的是 A是指发达国家的衰落与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B是指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C中、印将是这些根本性变化最大的受益国 D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是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10明代在京城、省城出现了会馆,下列关于

6、会馆表述正确的是 A.会馆是不同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B.会馆是不同地域的手工业者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C.会馆是同一地域的手工业者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D.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11(东汉)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12.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u,山脚),

7、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A自然经济解体 B家庭手工业发展 C民营手工业向农村扩展 D出现经济区域分工13.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明宣德四年,祖庙门前明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炎,慧(梁文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由此可见当时佛山居民仍有宗法观念 铸造业兴盛 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居民重视风水 A B C D14“由于经营工商业没有获利的确实保障,一些民族资本家还用经营工商业所获得的利润,到农村去购买土地,然后出租给农民,从而兼有资本家和地主这样两重身份。”这主要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中

8、 A一些民族资本家为了逐利,在城市和农村“两头通吃” B缺乏独立的生产基础,不敢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C同封建势力之间存在着干丝万缕的联系 D依靠封建地租渠道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15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为英国侵略进行辩护 不赞成使用武力 肯定了中国抗争的正义性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战争 A B C D16某位学者对中国古代农业提出这样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有 牛耕和铁农具使用 土地私有制确立 县制出现 重农抑商政策提出 商业

9、中心出现 A B C D17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18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

10、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19“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材料表明 A地主阶级洋务派积极创办民用工业 B清政府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C近代民族资本家大力发展机器工业 D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0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

11、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21据记载:从1900年至1911年,广州市先后出现了水泥厂、针织厂、火柴厂、造纸厂、自来水厂、电力公司、机器厂等20个工业门类的工厂共33家,其中有不少还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鼻祖”。当时广州市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实业救国”思潮方兴未艾 B相对有利的国际和国内形势 C广州是外资输入的主要地区 D政治革命推动生产关系变革22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

12、事件是 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23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 B C D24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上述言论反映马克思的观点是肯定了殖民掠夺对殖民地客观上的进步作用认为殖民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认为殖民掠夺对

13、殖民地具有双重影响肯定殖民掠夺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A B C D25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D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材料解析题(共3个小题,共50分)26(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