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考点.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127179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化学考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环境化学考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环境化学考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环境化学考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环境化学考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化学考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化学考点.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年秋2013级环境化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现象。2.环境化学:是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3.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4.决定电位:若某个单体系的含量比其他体系高得多,则此时该单体系电位几乎等于混合复杂体系的pE,称之为决定电位。5.水的酸度:是指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即能接受OH-的物质总量。6.水的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即能接受质子

2、H+的物质总量。7.胶体零电位点PZC:在某条件下,胶体的电动电位x为零时,称该条件为零电位点或等电位点。8.生物富集: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9.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富集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吞食方式)。10.生物积累: 生物从周围环境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11.生物浓缩系数(BCF):有机毒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用BCF或KB表示.12.大气稳定度:大气在垂直方向

3、上运动的强弱,是指气层的稳定程度。13.逆温:逆温是指气温的温度层结与正常相反的状况,及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小于零。14.根际效应:根际效应是根际受植物根系活动的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上不同于其土体的性质。15.污染源推断富集因子法:用于研究大气颗粒物中元素的富集程度,判断和评价颗粒物中元素的天然来源和人为来源。16.胶体聚结稳定性:17.细粒子:核模与积聚模合称细粒子。18.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的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性H+和Al3+。19.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20.被动扩散: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即顺浓度

4、梯度扩散通过有类脂层屏障的生物膜。21.主动转运:在消耗代谢能量下,物质与特异性蛋白质载体结合逆化学势和浓度梯度方向通过生物膜的过程。22.胞吞:物质与膜蛋白通过某种特殊作用改变膜表面张力,引起膜外包或内陷,从而使物质被包入膜内,即包吞(对固体物质)或包饮(对液体物质),如白细胞杀死入侵病毒等。23.胞饮:24.土壤粒级:将土壤矿物质颗粒(即土粒)按粒径的大小分为若干组,称为粒组或粒级.25.土壤质地:由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26.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27.交换性阳离子的饱和度:胶体上被吸附的某种阳离子的量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5、28.土壤碱化度:土壤胶体吸附的Na+、K+、Mg2+等会引起交换性阳离子水解作用产生NaOH,使土壤呈碱性,用土壤中Na+离子饱和度表示,29.土壤淋溶作用:由土壤水向下迁移引起的质体流动。30.土壤退化:又称土壤衰弱,是指土壤肥力衰退导致生产力下降的过程。31.标化分配系数:有机毒物在沉积物(或土壤)与水之间的分配,往往可用分配系数Kp表示。32.阈剂量:是指在长期暴露毒物下,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33.最高允许剂量:是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不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高剂量。简答:1. 目前世界性环境问题有哪些?答:温室效应 臭氧层耗竭 POPs 污染转移 人口问题 城市化问题 淡水资源短缺

6、 生物多样性减少 海洋污染 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2. 决定大气稳定度的主要气象因子有哪些?如何判定大气稳定度?答:地面风速、太阳辐射及云量。稳定: d ,a 、Dz同号中性: = d, a = 0大气垂直递减率 d干绝热垂直递减率3. 试述大气中HO ,RO ,RO2的来源。 HO的来源 清洁大气中来源: O3的光解O3+ hv ( 320 nm) O2 + O O+ H2O 2HO 污染大气中来源: HNO2和H2O2的光解 HNO2 + hv( 400 nm) HO + NO (主要)H2O2 + hv( 360 nm) 2HORO 的来源:烷基亚硝酸酯和烷基硝酸酯的光解 CH3ONO +

7、hv CH3O + NO CH3ONO2 + hv CH3O + NO2RO2的来源:R与O2结合R + O2 RO24. 重金属在土壤中迁移转化途径。扩散与挥发 质体流动与淋溶作用 吸附与分配作用 土壤中化学农药的降解5. 污染物在机体内的运动过程有哪些?其主要转化类型有哪些?吸收 分布 蓄积 排泄 生物转化前三者统称转运,而排泄与生物转运又称为消除。6. 影响土壤胶体的离子(静电)吸附因素。a.土壤胶体对反号离子的亲和能力一般与离子的感胶离子序相同,即反离子的价数越高,受胶体表面电荷引力越大;同价离子的半径越小,水化壳越厚,所受b.引力越小:c.土壤组成及表面电荷数量d.溶液pHe.相伴异

8、性离子f.被吸附离子浓度、共存同号离子竞争吸附。7. 微生物的代谢机理可分为哪几类?试用数学模式表达之。答:微生物代谢可分为生长代谢和共代谢两类,其数学表达式分别为 Monod模式m=mmS/(Ks+S),Michaelis-Menten模式dS/dt=VmS/(KM + S)。8. 影响胶体稳定的因素有哪些?胶体聚集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影响胶体稳定的因素:外加电解质的影响 温度的影响 浓度的影响胶体体系的相互作用 胶体聚集的主要途径: 压缩双电层凝聚 吸附凝聚 桥架絮凝 扫卷(网捕)9. 配位吸附的特点。答:a. 是化学键形成过程,吸附与表面的电性无关,吸附呈不可逆趋势;b. 吸附点位发

9、生在双电层内层(Stern层),配位离子为非交换态,不易被静电吸附离子置换,呈高度专一性;c. 使胶体表面电位及溶液pH发生变化,影响土壤的表面性质。10. 试比较写写出三种典型吸附的数学模式,说明其意义。答:Henry型 G = kC 该等温式表明溶质在吸附剂与溶液之间按固定比值分配。Freundlich型 G=kc1/n以lgG对lgc做图可得一直线。Lgk为截距,因此,k值是lgc=0时的吸附量,它可以大致表示吸附能力的强弱。1/n为斜率,它表示吸附量随浓度增长的强度。该等温线不能给出饱和吸附量。Langmuir型 G=G0c/(A+c) 1/G = 1/G0 + (A/G0)(1/c)

10、 G对c做图得到一条双曲线,其渐近线为G=G0,即当c时,GG0。在等温式中A为吸附量达到G0/2时溶液的平衡浓度。 11. 溶解态金属的形态分类及分析方法。答:有机态和无机态: 通过氧化有机质,根据氧化前后金属离子的变化计算结合态。 氧化方法:UV氧化,HClO4氧化、K2S2O8氧化。胶体态和离子态: 通过螯合树脂柱,被截留者为离子态,未截留者为胶体态。稳定态与不稳定态: 能被电极还原的含金属离子部分为不稳定态,反之为稳定态。 测定方法:阳极溶出伏安法 (Anodic Stripping 12. Whitby三模态及其特点。答:爱根核模(Aitken Nuclei mode): dp 2

11、mm ,13.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耐性机理。 答:a. 通过改变根际化学性状、原生质泌溢等作用限制重金属离子的跨膜吸收。. b. 重金属与植物的细胞壁结合 c. 酶系统的作用 d. 形成重金属硫蛋白或植物络合素14. 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的一般规律。答:a. 离子交换的本质是胶体旧静电吸附平衡的破坏与新平衡的重建过程,交换过程依据离子电荷等价交换,遵守质量作用定律。离子交换作用包括阳离子交换作用和阴离子交换作用。b. 离子交换顺序一般情况下与胶感离子序相同: 阳离子:Fe3+Al3+H+Ba2+Ca2+Mg2+K+NH4+Na+ Li+ 阴离子:F-草酸根柠檬酸根PO43- AsO3-硅酸根HCO

12、3- CH3COO- SO42- Cl- NO3-。15. 生物转化主要辅酶及其作用。答:FAD/FMN、NAD+/NADP+、CoQ(泛醌),CoASH(辅酶A),Cytn。作用:a. 脱氢酶的辅酶,具有传递H的功能。二甲基异咯嗪上的N1、N10载运H于不同底物之间。b. 均接受从底物脱下的2H(2H+ +2e),然后传给另一传递体,NADH传递给FMN,而NADPH一般是非线粒体氧化辅酶。c. 辅酶Q是线粒体呼吸链氧化还原酶的辅酶,在酶与底物分子之间递氢或传递电子,是唯一不与蛋白结合的电子载体。d. CoASH是泛酸的活性形式,为转移辅酶,所含巯基与酰基形成硫酯,在酶促反应中起着传递酰基的

13、作用。 e. 在酶促反应时辅酶铁卟啉中的铁不断的进行氧化还原,当铁获得电子时从+3价还原为+2价,在后者把电子传递出去后又氧化为+3价,从而起到传递电子作用。16. 写出污染大气中由乙烷反应形成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的过程。答:反应如下:C2H6 + HO C2H5 + H2O C2H5 + O2 C2H5O2 C2H5O2 + NO C2H5O + NO2 C2H5O + O2 CH3CHO + HO2 CH3CHO + hv CH3CO + HCH3CO + O2 CH3C(O)OO CH3C(O)OO + NO2 CH3C(O)OONO2 17. 光化学烟雾与煤烟型烟雾形成机理。 答

14、: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l 引发反应: NO2 光解导致O3 生成: NO2 + hv ( 420 nm) NO + O O + O2 + M O3 + M NO + O3 NO2 + O2 l 自由基形成:有机碳氢合物氧化产生HO 、HO2 : O3+ hv ( 340 nm) O (1D) + O2 O (1D) + H2O 2HO HCHO + hv (250-370 nm) HO2 + CO HCHO + hv (250-370 nm) H2 + COl 自由基传递:NO向NO2转化,O3积累: RH + HO + O2 RO2 + H2O HCHO + HO + O2 HO2 + CO+ H2O RCH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