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几种心理效应.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096926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几种心理效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几种心理效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几种心理效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几种心理效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几种心理效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几种心理效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几种心理效应.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运用心理效应进行班级管理班主任心理培训崇明县东门中学 朱慧一、什么是心理效应心理效应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境之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通俗地讲就是大家普遍存在的心理规律。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普遍性。心理效应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普遍地存在于各种场合。二是微妙性,心理效应尽管很普遍,但是它也很微妙,很难觉察,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很难觉察到自己已经受到心理学效应的影响。第三是客观性。它虽然很奇妙,但它确实对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产生影响或发生作用,它具有客观性。生活中有很多心理效应,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一定有心理学效应在起作用。心理效应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要会

2、恰当地运用它。对咱们班主任来说,在建设和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如果学会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心理效应,就能掌握同学们普遍存在的心理规律。那么班级管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使班级管理充满艺术魅力和人本气息。一、破窗效应:将不良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首先请大家看一个有趣的生活现象,并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寻找切入点并解释它。现象:在课堂上,起初同学们十分安静地听老师讲解,突然有手机的短信铃声响起。因为是非常搞笑的铃声,所以大家都笑了。老师没说什么,接下来的五分钟里又有两三次其他同学的手机铃声响起。后来老师发现竟然有同学故意调出铃声。问题:其他同学是因为觉得自己的铃声也很有趣要让大家听一听,笑一笑,还是因为老师没

3、有责备提醒第一名同学,其他同学认为无所谓,而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解释:这是一种有趣的生活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破窗理论”。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共同提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不良现象就会滋生、繁荣。在刚才提到的现象中当第一位同学无意中发出手机铃声,而没有受到老师责备或制止时,其他同学就会得到这样一种暗示:老师对该行为不会责备或制止;再加上人天生的破坏欲,佛洛依德说人天生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死

4、的本能并不单是求死,而是体现在人的破环性、攻击性上。对于学生来说,叛逆挑战老师的权威就是一种死本能的体现,他们一挑战肯定有分不清是非的同学就会报以笑声表示欣赏,这样他们的死本能就得到充分的满足。于是便会效仿。心理机制:那么从刚才所讲我们可以得出破窗效应的心理机制有两点:一、人是容易受环境的暗示的,包括物质的和人文的;好的环境能诱导人积极上进的好的一面,消极的环境能诱发人的消极坏的一面。 二、人有天生的破坏欲。平常只是受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的约束,不表现出来而已,只要时机合适,破坏欲就会钻出来。实例: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经常会发挥其效应。当第一个学生没有交作业,老师又没有及时教育时,班级的不交作业

5、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当自习课开始有学生小声讲话,老师又没有及时管理时,讲话的声音会越来越大;当有学生不遵守班规时,老师又没有及时处罚,班级不守班规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启示:(因此,了解了破窗效应我们就能得到以下启示)如果想制止某种现象,当其第一次出现时,应给予制止或惩戒。应用:这是我为大家讲的第一个心理学效应: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如何避免破窗效应的消极影响呢,总结起来一句话:利用破窗效应将不良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二、登门槛效应:提要求要先得尺再进丈,循序渐进才能笑到最后现象:2005年暑假我们到西安去旅游,有一次参观完一天的景点后,导游对我们讲还有一个免费的景点送给我们,有一座新建的寺庙,如果大

6、家信佛的话可前去拜访。我们想既然已经到了此地不妨一探虚实。入庙后,有一个很年轻的和尚很严肃地对我们提出了一些要求,如这里是佛教圣地,不得大声说话、嬉戏、不能戴帽子,拜佛的时候按秩序排成两队等,因为寺庙的确很庄严,再加上年轻和尚的提醒,大家果然变得很安静,很有秩序。快参观完的时候,和尚对我们说在偏侧的内室里有高僧免费为我们诵经求签。我们进去以后一排排盘腿而坐,并闭上眼睛听高僧为我们诵经。每过两三分钟,就有人被叫道前面并送被送上一只签文还被小和尚带去解签,解签的人分别单独安排在不同的小隔间里。到我解签的时候,那个和尚首先和我拉家常,当我说是上海人的时候,他说他在上海呆了几年,我顿时有了他乡遇故人的

7、感觉。接着又将我恭维了一番,说什么看面相女士是大富大贵之人之类的话,最后说寺庙要为金佛镀金,如果能慷慨解囊的话,将来的福气会越来越好。我说一般要捐多少好呢?他说3000钱不少,6000、9000不多,一下子我被他的狮子大开口惊醒了(有上当的感觉),故意说我没带那么多现钱,他说没带钱不要紧,可以刷卡。我又说,我的钱包放在车上了,没有随身带(这时我感觉不留下一些钱是不行了),后来经过一番周旋,我将身上的十几钱零钱捐给他了。后来大家回车上一交流,几乎所有的人都捐了钱,多则三五百,少则十来元。问题:我们明知其中有诈,为何还看似顺其自然的上了当?为什么我们会不好意思拒绝所谓的免费签,有什么办法可以不入圈

8、套呢?解释: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有名的现象,叫“登门槛效应”。“登门槛效应”本意是指推销员一旦能够将脚踏入客户的门槛,那么他就有非常大的机会推销成功。后来心理学运用这一说法来泛指在提出一个比较大的要求之前,现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加大让他人接受大的要求的可能性的一种现象。在上述的现象中:导游若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进寺庙是可能被要求捐香火钱,估计多数人就不会进去了。和尚一开始若要求我们捐香火钱,估计没几人会捐。但他们一开始告诉你是免费的,你就很容易放松警惕。因此在免费幌子的掩护下,我们先被骗进了是庙门,接着又被骗进了封闭而又神秘的诵经房。再加上环境的暗示,和尚语言的诱导,什么在你家乡呆过,是半个老

9、乡,赞赏你是富贵之人,捐了香火会更有福气等,俗话说: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受了人家这么多恩惠,再不捐点钱,好像有点不近人情。于是在明知上当的清况下,不得不捐了香火钱。心理机制:1、避免给人留下不通人情的坏印象,一般人对他人提出的非常简单的要求时,通常不会拒绝。但是,一旦接受了一个小小的请求或者邀请,就好像跨过一道心理门槛,让人心里失去戒备。2、同时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者想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只要人们接受了别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或许就会接受更大的要求。实例:等门槛效应除了经常被精明的商家运用诱导顾客购买商品外。在生活中的也经常发挥效应。心理学家查尔迪尼1975年为慈善机构募捐时,只不

10、过多说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好”,便多募捐到了一倍的钱物。在班级管理中,若能善于运用登门槛效应,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参加心里咨询师培训的时候,曾经听过一个运用登门槛效应”的精彩案例。这是一个初中班主任讲的。她说班级里有个学生老是不交作业,她苦口婆心跟他讲了很多次不作作业的危害,甚至为此惩罚他很多次,但是学生就是屡教不改。后来跟培训班的老师讨教经验,老师告诉了一个方法,结果一试很有效,后来那个学生不但按时交作业,而且作业的质量也挺高的。那个方法就是运用了登门槛效应。先跟学生讲:你看你不交作业让老师很为难,老师也知道你不是故意不交作业,你是有实际困难,作业很多时候都不会做。但是你不交作

11、业,老师又不管你的话,其他同学也会慢慢地都不交作业,到时候我就很为难了。这样你帮老师一个忙,你每天都按时交作业,你做不做,做多少,对错如何,我都不管,哪怕空本子,只要交上来就可以了,好不好?这么低的要求,学生很容易就答应了。一般来说,学生开始是有点试探性的,还有点兴奋。他开始交空本子了。只要交本子,老师就鼓励他,在他的本子上画一个笑脸,平常看到他也微笑。这个过程是710天,通常学生试探了三四天后,会不好意思,自己会主动做一些会做的题目。这个时候,老师就进一步提要求了:这一段时间我们合作真愉快,因为你的配合我的工作轻松多了。你是一个善于合作的人。而且老师还发现你还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虽然老师没有

12、要求你做作业,但是我发现你会做的题目都做了,非常不错。以后你若天天都这样,那该多好!并且在遇到他的时候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得到了老师的一些肯定和鼓励!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也的确不痛苦,他就真的每天做作业了。这个过程也是710天;在这样20来天的培养中,学生基本上形成了做作业,按时交作业的的习惯,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习惯的培养通常要21天。随着学生态度的认真,他的成绩也得到了提升。因此到第二阶段末期,学生基本能按时完成所有的作业。这个时候老师就又提出第三阶段的要求,即提高正确率。这个过程1520天,并且每次都很认真详细地跟他分析他的作业。得到老师的重视和鼓励,并且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他也体验到了

13、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到第三阶段完成后,老师就基本上不用管这个学生了,他已经能按时完成作业,并且质量还不错。启示:因此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对学生的提要求不能一下子太高,要像登门槛一样,慢慢地一步一个台阶而上。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注意:我们高年级生叛逆心很强,有时候你太顺着他,他反而不听,对这样的学生运用登门槛效应可能要变一种形式。那就是先提出一个比较高的要求,在遭到拒绝后,你再把你本来想要他们达到的要求抛出来,往往学生会同意。比方十一期间,你本要求他们做2套英语模拟卷.可以先说要求做4套,这个时候学生会抗议太多,那就3套吧,这个时候还会有学生抗议,先得他们周旋一番,最后装成屈服的样子

14、,最后2套。都减半了,该满意了吧。往往这个时候学生会很开心,很得意。通过自己的争取居然少做一半的作业,很有成就感。至于作业完成起来心态也会不一样。应用:这是为大家讲的第二个心理效应登门槛效应:即提要求要先得尺再进丈,循序渐进才能笑到最后。三、禁果效应:禁止常常会激发更强烈的探究欲望“禁果”一词源于圣经 ,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的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 ,去偷吃禁果 ,而被贬到人间。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效应 ,称之为“禁果效应”。在希腊神话里,有一个女神名叫潘多拉,宙斯给了她一个盒子,里面装有人类一切的罪恶,吩咐她千万别打开那个盒子。但是在“禁果效应”的作用下,潘多拉非常好奇地打开了那个盒子,结果所有

15、的灾难、瘟疫与祸害都飞了出来,此后人类就饱受灾难、瘟疫、祸害的折磨。实例:事实上,所有的孩子都如潘多拉一样有着无比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我们青春期的孩子,除了好奇心外,还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因此常出现禁果效应。平日里,班主任在做班级工作时,总会苦口婆心地讲解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可是往往越是强调,做出来的成果却总是是事与愿违。老师越强调孩子不要早恋,孩子越容易早恋;老师越强调不要玩游戏,看黄色小说,浏览黄色网站等,学生越是容易玩电脑游戏,看不健康的东西等。老师越是想隐瞒什么信息或东西,学生就越想打听等。(过渡语)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奇怪的心理效应,它的心理机制是是什么呢?心理机制:心理学认为人与生俱

16、来就有这样一种逆反心理:无法知晓的“神秘事物,总比已知的事物更具有诱惑力,也更加能够促进与强化人们渴望接近与了解的欲望,结果就促使人们去偷食”禁果“以求得心理平衡。就是人们常说的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得到后就愈发显得珍贵。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不管是老师也好,还是家长也好,必须重视“禁果效应”的影响。千万不要让孩子变成那个打开魔盒的潘多拉。那我们要不想让学生做什么事情,那该怎么办呢?禁止可能带来禁果效应的消极影响。其实,潘多拉之所以打开魔盒,是因为宙斯没有告诉他魔盒里面是灾难、瘟疫、祸害等。如果潘多拉知道的话,她肯定不会打开魔盒了。因此,我们不想让“禁果效应左右我们的话,就应该告诉学生为什么禁止或不让他做什么事情。也就是要疏通而不是强行堵塞。有没有明确理由的禁止,结果就会大相径庭。比如在两棵路边苹果树上分别挂两个牌子一个写“禁止采摘”,另外一个写“苹果喷有农药,不能吃!”,不用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