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七十周年征文6篇汇编

上传人:xg****9 文档编号:101082934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国七十周年征文6篇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建国七十周年征文6篇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建国七十周年征文6篇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建国七十周年征文6篇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建国七十周年征文6篇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国七十周年征文6篇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国七十周年征文6篇汇编(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国七十周年征文6篇!【篇一】我对车,真的是有感情。印象中的第一辆车,是妈妈的自行车。幼儿园放学早,妈妈下班晚。我扒着幼儿园的大门晃啊晃啊,晃啊晃啊无聊到把我能想到的能对大门所做的所有游戏都玩了个遍,才能听见妈妈叮铃铃的自行车铃声。她轻盈地跃下了车,我欢快地跑了过去。她抱我上车,“坐好了吗?”“嗯,坐好了!”一天的嗨点就在此刻。“妈妈,你怎么才来接我呀!别的小朋友都洗脸刷牙睡觉了呢!”“妈妈才下班呀。今天老师教了什么故事呀?说来听听?今天幼儿园发生了啥好玩的事儿呀”我跟献宝似地津津有味地说,老妈也是饶有兴致地听着问着,一箩筐的话倒了一路,伴随着老旧自行车嘎吱嘎吱的链条儿声如今想来,就是每天自行

2、车上的那十分钟,那伴随着叮铃铃和嘎吱嘎吱的十分钟,我是多么快活的。可以表达,可以显摆,可以寻求安慰,也更确认了自己得到了妈妈所有的关注、回应和爱。叮铃铃的自行车,陪伴我走过童年。爸爸说,他人生的第一个梦想是能开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这个梦想在他骑了两年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去苏锡常跑销售之后,终于实现了。十岁,我们家有了第一辆面包车。我记得是长安之星,白色的,三排座位。爸爸经常把最后两排座位拆掉,可以用来拉货。企业下岗后,爸爸依靠他的销售天赋,手上积累了一些客户。于是一个人承包了采购、营销、会计,送货小工所有的活计,每天上班下班客户工厂来来回回少则三十公里多则上百公里。小白也是整天地风尘仆仆,不堪重负

3、。不过,家里的钱袋子却渐渐鼓起来了。小白陪伴了我五年。白龙马终日劳作,终于光荣退役,面包车换成了小轿车。东风日产轩逸、银灰色的。常听的一句话是“日系车省油,过日子要俭省”。老爸依然每天开车来回奔波,忙起来工作到很晚,小轿车在四年后换成了SUV大黑。既可以载人又可以带货。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变成了“年轻要努力奋斗,年老要享受生活。”今年,大黑也光荣退役了,爸爸不用运货,又买回了一辆轿车“享受生活”。我说,我最喜欢坐副驾驶,可以拥有宽阔的视野,永远看得到前方。我喜欢一直望向窗外,看着行道树一排排往后退,眼前景一帧一帧变幻,就好像是我穿梭在时间和空间的隧道中,做了一次时光旅行,并且跑在了路人的前面。世上

4、只有两种路,一种叫由来,一种叫未来;世上只有两种车,一种由来已久,一种创塑未来。伴随着国家的发展,伴随着改革的东风,我们这个小家依靠勤劳的双手实现了梦想,用车轮探索远方,未来越来越幸福。现如今,我享受着父辈的奋斗成果,开上了自己的车。也常生出抱怨,堵车啊,心烦。也常听得教诲,城市发展的趋势是绿色出行,公共交通。欣然接受的同时,心里却有些空落落的。哦,我对车是真的有感情。车于我,绝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吧。车来车往,承载着父辈的光荣与梦想;车行车止,见证着祖国的繁荣与富强。【篇二】以敦煌为圆心的东北东,这民族的海岸线像一支弓,那长城像五千年来待射的梦,刀光剑影下的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她一次次重

5、获新生。为了祖国的成长和富强,革命先辈用激越的歌声纺织了祖国母亲的身彩,用灵魂之火温暖了祖国一度冰冷的身躯,用青春热血点燃了祖国曾经暗淡的前途。7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70年的峥嵘岁月,我们一起走过,70年的不懈奋斗,谱写属于我们伟大祖国的华章,70年,斗转星移,日异月殊。还记得1949年10月1日那一天吗?那一天阳光明媚,万里晴空中点缀着几朵白云,那一天万人空巷,每一颗心都激动万分。那一天,在那一刻,一个雄浑的声音在天安门城楼上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今日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一刻人们喜极而泣,雀跃相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

6、重新站起来了!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全中国人民心中都有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每一个人都永远铭记住了这个日子。七十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部伟大的崛起发展的历史。从建国初期的民生凋敝,经济严重落后到如今国泰民安,经济飞速发展。从色调单一的列宁装到如今颜色各异的流行服饰。我们不再讲究能不能吃得起肉了,而开始强调养生了,吃肉甚至吃腻了。大哥大已经淘汰了,于是,我们研发了一个叫华为、小米等国产牌子,对了,我们是全世界第一个5G手机呢。我们不再纠结买不买得起车,反而觉得没有停车位,曾经上个世纪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停车位”这次终于出现了。我们现在成天抱怨,堵车,没有停车位巴拉巴拉的。抱怨加

7、油贵,保养费贵。可,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事情。现在我们又多了个外号,叫基建狂魔,日本人曾经让我们羡慕不已的高速动车,我们有,曾经美国人让我们震惊的高架桥,我们不知道建了多少,北京到上海4小时,拆除立交桥8小时,改造铁路站9小时,建起一层楼4天,有一种速度,叫中国速度。党我十九大召开,为我国富强和壮大注入了新的活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使我们信心百倍,我们为祖国取得的巨大成续而感到骄散,为身在想国的怀抱而感到自豪!祖国已逾七十,历经风雨,国泰民安。若为树,七十亦亭亭如盖矣,吾辈皆为乘凉者,沐清风,食野苹。若为人,七十亦是高寿,吾辈皆为受教者,引前路,指迷津。若是国,七十不过历史中一隅,光阴中一瞬,却知

8、历史当铭记,思古思今;吾辈当自强,为国为己。我们没有理由在前人的丰下沉睡,更没有理由在过去的园辱中抱怨,我们有十足的信心百倍的力量,跨越黄河、登上泰山顶峰,用智的双手去造祖国辉煌灿烂的明天,彼时,全世界的表情只剩下一种-等待英雄,而中国就是那条龙!【篇三】日历,是陪伴很多人生活的必备之物。从昨日到今日,再从今日到明日,小小日历中翻转的,是岁月的流逝,也记录着我曾经的记忆。年幼时,它高高地挂在爷爷屋中那面墙上。对日历最早的记忆,停留在爷爷老屋中的墙上,那时候它叫“挂历”。还记得每逢过年之际,伴随着新衣服、糖果棒,“辞旧迎新”的挂历也是众多“年货”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每过一天,爷爷便在挂历上划掉代

9、表着当天的数字,每过一月,便“咔嚓”翻掉一页,当墙上的新历替换掉原来的旧历时,便意味着新的一年已经来临。旧时的挂历形式多样,印着丰富多彩的图案,吸引着小小的我踩着小板凳上去细细观看。我被挂历中所展现的国画所吸引,也领略到年画的变幻之美,我被祖国大好风光所震撼,也常常垂涎于画中那未曾见过的美食。小小的我不懂时间的流逝,只是期待着爷爷能将挂历翻得快一点,我能看到的东西更多一点,那时候的我期盼着,长大后一定要挣好多好多钱去见识见识这个辽阔的世界。少年时,爸爸的办公桌上常常出现它的身影。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日历的形式也在变化,待我再大些时,爸爸的办公桌上常常出现一种叫“台历”的东西。台历的样子不同于挂历

10、,它厚厚实实,板板正正,不仅可以查阅日期,每页还有一片留白,用来记录琐事。爸爸的台历一点都不“干净”,密密麻麻写满了小字,“昨天给妈买了件新衣;今天去开了女儿的家长会;下周三是结婚纪念日,要给老婆准备礼物啦”爸爸的台历中记录着我家大大小小的事情,每次需要回忆什么的时候,他便拿上他的“日记本”,借助于琐碎文字的提醒,让那些已被岁月暗淡了的陈年往事再次掀开来。爸爸桌上的台历虽然不如爷爷屋中的挂历一样色彩斑斓令我向往,却对我影响颇深,现如今我都保持着记录这个小小的习惯。平凡的笔触在纸上书写着我家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它见证着我们这个普通人家生活的变化,见证着我家如何逐渐走向舒适、安康。青年时,它浓缩成一

11、小块被我紧紧握在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挂历、台历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日历”更多地出现在手机之中,而生活条件的逐渐向好也让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日历”。如今的“日历”被我紧紧握在手中,陪伴我见识了曾经“挂历”中向往的世界,体验到了未曾体验过的美好,也担任了爸爸“台历”中记录的角色,让我在快节奏的世界中慢下来细嚼一下生活。或许是印证了时代的强大,现在“日历”功能的多样性,过往的都难以望其项背。科技的快速发展,让我不仅能在“日历”中看到今日天气的变化,还能设置许多事件提醒,提醒我不要忘记爸妈的生日、朋友间的聚会等等。如今的“日历”虽小,却精,不断地改善着我的生活,让我感觉愈发方便,愈发舒适。光阴荏苒

12、,日月如梭,日历的翻转,记录着我的温馨“小家”的点滴变化;日历的变化,也见证着也记录着我的祖国“大家”旧貌换新颜的历程。指尖上日历翻转,指缝中岁月流逝,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历史的长河不会因为70年岁月而停留,反而会愈发猛烈地奔涌向前,作为华夏儿女的我们也将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在新征程上创造出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用日历记录出一部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篇四】我们常用听觉来感受这个世界各种美妙的声音。有一种声音,把动人的音符谱成曲,把美丽的文字填成词,最终由歌者唱出来,这种声音就是歌声。从收音机到录音机再到各种数字音频播放器,那些歌唱时代的声音随着载体的变化深深地回荡在记忆

13、中,不断带给我们最难忘的听觉享受。用心“听”,我们都正变得越来越好。收音机“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断断续续的声音传来,爷爷不停地调整着金属“天线”,一边说:“快听,这是郭兰英的声音!”这个能拉出一根天线还会发声的金属盒子是爷爷工作期间给家里买的第二件“电器”,第一件当然是“手电筒”。这个叫“收音机”的物件是上世纪70年代买的,那时候还没有“调频”,只能收到少数几个电台。80年代爷爷退休后,一直对它情有独钟,经常一个人在窗户边上拨动着那根天线,仿佛那样能唤起他在异乡工作的难忘回忆。“听川剧”是他的爱好之一,每每电台播放川剧经典曲目的时候,他总会跟着哼几句。在家里还没有安置长虹黑白电视之

14、前,那台收音机一直是难得的“娱乐”,爷爷听川剧、父亲听时政、母亲听民歌,而牙牙学语的我,对那时常被干扰后断断续续的声音也很是着迷。如今,那台收音机和当时能放三节大电池的“手电筒”一样,已彻底成了家里的“古董”,但那时的老歌却总能在耳边萦绕。录音机“阿里,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个快乐的青年”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村里但凡家境宽裕的,一定会在家里购置一台录音机,并把磁带里动感的“霹雳舞”金曲放得响遍全村。“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正如这句充满年代感,但在当年却火遍大江南北的广告词一样,“燕舞”牌录音机的销量一样火爆。相比收音机来说,录音机已是可以“存储”并播放音乐的载体了。那时候的磁带分

15、AB面,放完一面就得翻过来。霹雳舞正在国内兴起,一些“赶时髦”的青年穿着花衬衣、喇叭裤,戴着墨镜,扛着一台台录音机不时在人群中走过,不知是到哪里去练习“霹雳”的步伐。小时候在大人们农忙的时节,我也会跟着村里年纪长一点的哥哥们聚在村里祠堂的外屋,围着从家里偷偷拿出来的录音机,有模有样地学着“地板动作”。单放机“我想带你回我的外婆家,一起看着日落”伴随着周杰伦越来越低的歌声和“呜呜”的转动声,“快停快停,又卡带了”,弟弟慌忙地拿出那张AB面的“范特西”,用铅笔头插在其中的一个圆孔内,把跑出来的“带子”小心翼翼地转回磁带盒里。想必这个动作是很多“80后”难忘的回忆。2001年,读初二的我拥有了人生的

16、第一台单放机,依稀记得买它的“借口”是要练习英语听力。有了单放机,磁带便少不了,每每攒够钱,就到校外的磁带店去“大肆”购买最新的歌曲磁带。周杰伦、王力宏、林俊杰八度空间叶惠美心中的日月江南青春的记忆里填满了他们的歌曲。这台单放机一直陪伴我到了高三,每当学习压力大了,睡觉之前总会插上耳机,让里面的每个音符传到耳道深处,愉悦着身体每一个细胞。那个飘满“七里香”的夏天,在父母的希冀中,我走进了白色的象牙塔。睡在我下铺的兄弟,还记得你的单放机引起的“楼道大合唱”吗?数字音频播放器(MP3)“你发如雪,纷飞了眼泪”MP3中清晰流畅的声音传来。“兄弟,再用你电脑帮我下载几首歌呗!”大一的时候,我用几个月省下来的生活费买了一支MP3,这次再也不用向父母找“借口”了。在智能手机没有流行的时候,这支MP3一直是我听音乐的工具,虽然现在看来那时512MB的存储容量是如此“狭窄”,但是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