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第二版李维安第一二章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1055976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司治理第二版李维安第一二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公司治理第二版李维安第一二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公司治理第二版李维安第一二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公司治理第二版李维安第一二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公司治理第二版李维安第一二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司治理第二版李维安第一二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司治理第二版李维安第一二章资料(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司治理学,背景,图1-1我国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背景,图1-2 我国上市公司的巨额再融资,背景,图1-3我国证券市场“熊”长“牛”短,且震荡剧烈,表1-1次贷危机后中美股市对比,实践背景,证券市场造假严重,投机盛行 公司治理水平低下 银广夏、ST猴王、格林柯尔系、德隆系等 证监公司字【2007】28 号关于开展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有关事项的通知 公司治理迫在眉睫,课程结构,第一章 绪论:公司治理学与公司治理理论 第二章 股东大会股东 第三章 董事会与独立董事 第四章 监事会 第五章 高层管理者 第六章 证券市场 第七章 银行 第八章 机构投资者 第九章 集团公司治理 第十章 家族企业治理

2、 第十一章跨国公司治理 第十二章网络治理,内部治理,外部治理,新兴治理,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企业制度的演进与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 第二节 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与内涵 第三节 公司治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公司科层契约与公司治理体系 第五节 公司治理边界及其原理 第六节 有效公司治理机制的设计原则和权力指数,学习目的,1.了解企业制度演进的脉络与公司制企业的特征; 2.理解国内外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和国内外对公司治理内涵的争论; 3.了解公司科层和市场契约的关系; 4.掌握公司治理的基本问题和当事人,以及公司的不同当事人在公司治理中所处的地位; 3理解专用性资产与公司治理边界之间

3、的关系,掌握公司边界、公司治理边界的类型和主要内容; 4熟悉有效公司治理机制的设计原则 5明确一股一票和投票多数制度,第一节 企业制度的演进与 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一、企业制度的演进 二、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一 、企业制度演进,古典企业制度,合伙制,公司制,业主制,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归业主所有 业主对企业负债承担无限责任,企业归业主所有 业主对企业负债承担无限责任,永续的生命体 股份可以自由地转让 出资人承担有限责任,图1-4 企业制度,二、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股权结构的分散化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 伯利和米恩斯(1937) 詹森和麦克林(1976) 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的分离

4、 LLSV(1998) LANG等,第二节 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与内涵,一、国内外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主题 (1)国外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 (2)国内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一) 国外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如何控制公司经理人员行为以保护股东利益 人们普遍对经理人员与日俱增的高报酬感到不满 股东诉讼事件大量增加 机构投资者力量的增大 如何保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恶意收购中如何保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争论,(2)国内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国内对公司治理的研究围绕两个主题展开: 主题1:治理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的管理者腐败问题。 主题2: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化改造。

5、新问题-全流通下的新问题 主题1:“一股独大”引发的问题 主题2: 家族企业治理问题,经理人员腐败的表现形式,1、在职消费膨胀 2、侵占和转移企业资产 3、信息披露不规范,报喜不报忧,对重大经营活动不做出应有的解释 4、经营行为围绕着个人眼前的成绩、地位和利益展开; 5、经营管理人员和员工工资、奖金、集体福利等收入增长过快,侵占企业利润 6、财务关系透明度低,甚至搞“黑箱操作” 7、置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于不顾,搞不分红或少分红,大量拖欠债务 8、抵制兼并重组,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化改造,政策层面: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

6、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研究关注的重点:随着研究的深化,学者们的研究集中在两个焦点问题上。一是国有企业公司化后,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力如何分配与制衡;二是国有企业公司化后如何处理新老“三会”的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 概念的引入,二、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一) 国外对公司治理内涵的争论 (二) 国内对公司治理内涵的争论 (三)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一) 国外对公司治理内涵的争论,综合而言,西方学者对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主要是围绕着控制和监督经理人员行为以保护股东利益、保护包括股东在内的公司利益相关者利益两个主题展开的。,1、围绕着控制和监督经理人员行为的界定,(1) 股东、

7、董事和经理关系论。马克J洛(1999) (2) 控制经营管理者论。斯利佛和魏斯尼(1997) (3) 对经营者激励论。梅耶(1994),2、围绕着保护股东利益的界定,(1) 控制所有者、董事和经理论。普罗兹(1998) (2) 利益相关者控制经营管理者论。希克(1993) (3) 管理人员对利益相关者责任论。布莱尔(1999) (4) 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论。 狭义:钱颖一(1999) 广义:科克兰和沃特克、李普顿,(二) 国内对公司治理内涵的争论,(1) 公司内部权力机构相互制衡论。 吴敬琏(1996) (2) 企业所有权与公司治理结构等同论。 张维迎(1996) (3) 保护所有者利益,监督

8、激励经营者论。 周小川(1999) (4) 公司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论。 杨瑞龙(1998),(三)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国内外学者虽然对公司治理给出了多种解释,但还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之处。一是把公司治理的目的理解为相互制衡,而忽视了科学决策。二是只关注公司治理结构,而忽视了公司治理机制。 要准确地把握公司治理的内涵,必须实现以下两个方面的观念转变。一是从相互制衡转向科学决策;二是从公司治理结构转向公司治理机制。,所谓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

9、,第三节 公司治理学的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一、公司治理学产生的必然性 二、公司治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公司治理学在管理学科中的地位 四、公司治理学的学科性质 五、公司治理学的特点 六、公司治理学的研究方法,公司治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 (二)制度分析方法 (三)比较分析方法 (四)实验研究方法,第四节 公司科层契约与公司治理体系,一、公司科层和市场契约 二、公司治理涉及的问题 三、公司治理涉及的当事人 四、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一、公司科层和市场契约,二、公司治理涉及的问题,1股东需要一种机制来有效地监督和制约经营者。 2一个拥有大量股份的股东或股东团伙可能会

10、完全有效地监督经营者,但是他们的权利也必须受到制约,以防止他们做出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不公平行为。 3“有限责任”对股东来说是一个优势,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4公司当事人博弈行为和他们的专用性资产之间的关系构成关键的公司治理微观行为基础,这一微观基础的表征也是公司治理的重要问题。 5投资者希望在他们的投资中拥有流动性和多样性的优势这一优势不一定与参与监控所付出的始终一致。 6.设计一套机制来保证投资者能够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信息。 7.公司科层与市场契约之间的双向关系对公司治理的调节问题,使公司治理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三、公司治理涉及的当事人,(一)债权人、经营者、雇员 (二)

11、供应商、客户和社区、政府,四、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一)说明责任和问责制 (二)公司治理的架构 (三)公司治理的一般模式,(一)说明责任和问责制,说明责任和问责制,是指由于代理人利用了委托人的资源并以此获得收益,因此代理人有将自己行为的结果向委托人进行说明报告的义务。 在理解说明责任和问责制时,关键问题是理解好委托代理关系,(二)公司治理的架构,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 内部治理是公司法所确认的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构成公司治理的基础,主要是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博弈均衡安排及其博弈均衡路径。 公司的外部治理主要是指外在市场的倒逼机制,市场的竞争压迫公司要有适应市场压力的治理

12、制度安排。公司的外部治理活动场所主要体现在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国家法律和社会舆论等。,表1-2委托人代理人划分表,表1-2 委托人代理人划分表续,【案例】美国公司治理结构的革命性变革,1992年邓小平南巡,中国开始轰轰烈烈的第二波改革大潮之际,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其意义不下于中国的深度改革。从1992年年前年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美国几家最著名大公司的董事会先后解雇了六名声名显赫的超级总裁。他们分别是,美国IBM总裁约翰爱克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罗伯特斯但颇尔、美国捷达总裁杰姆斯罗宾孙、西屋公司总裁保尔莱格和康柏电脑总裁若德凯宁。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六位巨星级总

13、裁被炒鱿鱼,这在美国历史还是第一次。究其原因,就是美国公司治理结构的革命性变革。机构投资者的治理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推动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力量。,(三)公司治理的一般模式,1.构筑公司治理模式的原则 2.公司治理模式的类型,1.构筑公司治理模式的原则,(1)可以对公司治理的不同类别的制度安排作出描述和分析; (2)应能说明特定公司治理安排产生的条件; (3)必须说明一种公司治理安排的不同构成之间的联系,它们与金融体系以及经济系统的其他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2.公司治理模式的类型,(1)亚洲的家族式治理模式。 (2)日本和德国式的内部治理模式。 (3)英国和美国式的外部治理模式。,(1)亚

14、洲的家族式治理模式,这种模式也可称为股东决定直接主导型模式。 这种家族式治理模式体现了主要所有者对公司的控制,主要股东的意志能得到直接体现。 其缺点是很明显的,即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的大量资金从家族那里是难以得到满足的。而在保持家族控制的情况下,资金必然大量来自借款,从而使企业受债务市场的影响很大 。,(2)日本和德国式的内部治理模式,在日本和德国企业里,银行、供应商、客户和职工都积极通过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等参与公司治理事务,发挥监督作用。这些银行和主要的法人股东所组成的力量被称为“内部人集团”。 日本、德国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形成的长期稳定的资本关系和贸易关系所构成的一种内在机制

15、对经营者的监控和制约被称为内部治理模式。,(3)英国和美国式的外部治理模式,英美等国企业特点是股份相当分散,这样,公众公司控制权就掌握在管理者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外部监控机制发挥着主要的监控作用,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自然相当发达。 公开的流动性很强的股票市场、健全的经理市场等对持股企业有直接影响。这种治理模式被称为“外部治理模式”,也被称为“外部人系统”。,良好的公司治理应该是什么样的? 公司治理有没有固定的模式? 如何解决公司治理问题?,思考,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资本市场上的敌意接管、杠杆收购发生频繁,表面上是改善治理不好的企业,但实际上造成了资本市场的动荡,同时导致公司经营的不稳定,影

16、响了公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股东的利益。 美国市场上高层经理的薪酬与公司业绩显著的不成比例,高管薪酬大幅增加,而同期美国公司业绩却没有同比例增加,甚至有些企业出现了大幅度的亏损,这引起了股东的普遍不满。,前苏联、东欧以及中国等许多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经济改革,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企业改革首当其冲。由于经营者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不同,造成所有者与经营者激励不相容,国家在拥有企业信息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从而产生了企业实际上被经营者所控制,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转轨经济国家的公司治理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80年代日本和德国企业的迅速崛起,特别是日本公司在汽车、消费电子、半导体等市场上夺去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引起了美国政府和企业界的不安,开始反思美国的治理模式,学习日德的治理模式。,到了90年代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又对看好的日德模式的公司治理产生了怀疑,以美国为主的公司治理又受到了欢迎,而进入21世纪,美国资本市场上的大量造假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公司治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