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汉语言文学教育学).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041607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汉语言文学教育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汉语言文学教育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汉语言文学教育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汉语言文学教育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汉语言文学教育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汉语言文学教育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汉语言文学教育学).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要点 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1.语文的本质:我们认为,语言是以言语为根本质的包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在内的一个综合体。2.语文的特征:符号性、工具性、A、语言是思维的工具B、语言是交际的工具。C、语文是信息的载体。D、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人文性。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一门具有多种属性的人文应用课程,其特点一般表现为工具性、人文性、文学性、综合性、社会性等。期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课程的基本特点国,其他则为其一般特征。4.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论基础 (1)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言教学就会陷入科学主义的泥潭,如果

2、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言教学将沦为人文主义的乌托邦。2社会发展研究理论的进步(3)关于人的理论研究的发展。5.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现实依据是什么?除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征之外,还取决于三个方面:1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2 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3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综上所述,无论从理论研究发展的成果还是从中国现实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角度看,语文课程都必有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言课程的本质牲,也是语言教学的独特个性。6.人文教育的特点:一、民族性:语言不仅在语音、语汇、语法、倏等方面具胡鲜明的民族性,而且在神韵、气质、风骨上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语文教育活动的本

3、质内容,就是学习民族语言与其所包容的民族文化精神,了解民族思想情感和生活的历史。二、时代性。语文教育活动的内容来自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化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及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往往制约着语文教育,要求语文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代生活的节奏同步,反映时代文化精神的内在,表现时代文化精神的风貌和物质。从而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服务。三、复合性。7.人文教育的途径 一、语文内容及教学主体对内容的理解二、言语内涵,即通过语文本身所蕴涵的人文性,来实话人文教育。三、言语行为及言语态度。四、语文的形式美。8.语文课程的功能 不应该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

4、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矢量积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高中语文矢量积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 的思想首先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一的民展奠定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项功能可概括为两大类:即语言教育的功能和人文教育的功能。第二章 语言课程与教学目标1、 课程目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 的培养目标。2语文课程三个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3、语文课程三个目标的实质:a过程与结果的统一b认知与情意的统一c接受性与体验性的统一2、 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1 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2 突出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3突出语文课的实践性本质 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语文课程的总目标。P30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 语文素养: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常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6、。3、 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1)热爱祖国语文-爱国主义情愿 具体表现。(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3)丰富的语言知识(4)扎实的语言能力(5)较强的语感(6)发展思维能力(7)良好的个性(8)健全的人格4、 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的结构特点:首先语文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其次,语文素养是一个动态实施过程。再次,语文素养是一个逐渐养成和持续作用的过程。5、 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将会人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作为语文课程的目标理念的形象展示,它实质在于倡导语文教学应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2、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必然会促进语文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实践的深入忆改3、“冰山模

7、型”还启示我们: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一定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界限。需要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师协同一致,连续地努力。6、 语文教育的特点:(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学生反应的多元性。(2)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3)母语学习与感性把握,(4)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7、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必然性(1)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2)学习方式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P58第五章 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1.教学方式:是一个多层次的要领,它泛指为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和程序,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及课堂教学

8、组织结构等等。2.分类:从教育才的哲学观上分,有启发式和注入式两大类。从师生的双边活动上分,有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以学生为主的学习式和以师生双边共同活动为其表现形式的议论式。从学生信息的途径和来源即教学信息仁慈的方式看,教学方式又可分为语言的、直观的和体验的三种方式。3.语感教学:语感是指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咱直觉感情,语感教学刚是指以学生对言语伤口积极主动的感情自得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培植学生的精神人格为终极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4.语感教学的原则 :它是指语感教学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和一般原理,它是圆通语感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座桥梁。(1)强化学生对言语作品的体验。A、消解权威

9、魅力,为学生体验排队心理障碍。B、寻找“丢失”的自我,唤起学生主动体验的热情。C、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强烈的体验感。D、给予时间和自由,让学生在言语世界中体验。(2)讲究教学言语的情感性传达。教师要唤起学生的情感,要做到下面几点:A、与言语作品展开倾情对话B、关于捕捉言语作品的唤情点C、讲究教学言语的情感性。5.语感教学的策略:(1)诵读吟咏。A、组织诵读,导引语感B、探究吟咏,强化语感C、反复诵读,升华语感。(2)涵泳品味A、比照探幽,品味言语。(比照词语、比照句式)B、想像联想,丰富语感(讲究布白艺术,提供想像空间、把握主体形象启发再造想像、鼓励创新求异,激发创造想像)C、依据,体悟言语

10、(依据言辞语境,把握言语的所指、依据非言辞语境,体悟言语的内蕴)6.体验教学:体验教学打破要领化教学模式,即无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对话,静态地考察、机械地图解,宏伟了语文鲜活丰盈的生命活性,而把教学基本点从对文本的概念化分析转到学生自主性体验和创造性理解上来,以主体体验活动建构文本的意义,促进学生对自我的全新建构。7.体验教学的过程:(1)整体感知:情绪感染的体验层次。A、注重直接体验B、利用情景性间接体验(2)具体品味:情感共鸣的体验层次。A、品味语言,触摸心灵B、情感换位,拨动心弦。C、激发想像,开拓意境。(3)寓情于理:情感升华的体验层次。A、在形式中体味B、在写作活动中迁移8.体验教

11、学的策略:(1)加强诵读教学(2)注重语境体验(3)深入角色体验。9对话教学 对话大体包含A对话双方是平等的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B对话是主体间的互动交流,而不是单向的独白以C对话意味着相互理解与事例,意味着意义的生成与创造。10对话教学的特征、(1)教学主体性。体现为老师充分发挥作为对话参与者,启发者,引导者的主体性,帮助学生感悟广西丰富的内涵,使学生体现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自我超越性,即在老师学生文本的双向对话交流中,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2)主体交互性。注重老师主体文本主体学生主体的多向互动交流。(3)多元开放性。对话教学的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物的,目的产生于过程本身而不是外

12、在先在于过程 教学内容不再限制于传授早已定下的结论,而趋向了广阔和社会生活。 突破了只关注教案得以完满实施的程序化的观念。(4)意义生成性。教学过程是新的知识意义与理念不断生成与创造的过程。11对话教学的方式A师生对话互动交流 在对话中老师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具有师生相互欣赏相启发渴望交流的愉悦性。B生生对话合作探究 。C与文本对话视界融合。备课与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作为读者,应该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中,用心去体味文本质疑文本解读文本,真正地感情理解作品。 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去亲自体验文本把理解文本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品和思索。 倡导形象的思维方式启

13、发学生利用文本的空折,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像 允许学生有多义性的理解与阐释。D与自我对话,反思重构 鼓励学生写日记周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写作中不断同自己的内心对话,在加强写作能力的同时。实现自我生命的唤醒和人格的塑造。12审美教学的要求 a交流性:审美教学展开的必要前提 真实原理 适量原理 整分合原理 有效原理 b创造性审美教学运作的核心 创造性表现在改革教学方式,实现知识的迁移。质疑释疑,诱发创造潜能 c和谐性:审美教学的理想境界 心理协调思维流畅气势贯通13审美教学的方法 一形象教学方法 它是通过审美媒介的鲜活形象来感染学生二情境教学方法是通过对一定事件的形象描述或模拟,设置一定的环境氛

14、围,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从而达到一琮教育目的的教学方法。三情感教学方法 即教师借助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突出特点就是它的感染性。第六章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一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1.形象性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1)语言描述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给学生生动的直观形象。(2)体态语言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手势、姿势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活动。(3)电化教学的形象化。可以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融为一体。2.情感性情感性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征。语文教学艺术的

15、情感性表现:(1)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教师要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中,沉入课文,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2)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富有情感的语言更容易使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产生和谐共振,引起情感共鸣。3.创造性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常教常新,常教常异。面对教过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课文仍要有新的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才能保持活力。4.审美性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美是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审美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修养,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5.应变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

16、,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变化着的情景,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应变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显著标志,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二语文课堂的教学的组织艺术?(一)导入艺术1.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1)释题入课法。有些文章透过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围绕课题提示一些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比如将相和,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十分自然的引出课题,接着问: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运用释题入课,可以引发学生注意和发人深省。(2)设置悬念法。在新课开始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