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948897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语文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复习提纲字词部分:第七单元必须掌握会默的词语(55个):“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终身的良师和益友、和大千世界息息相通、解开沈括的疑团、兴许是花开花落、五彩缤纷的世界、惊天动地的新闻、回肠荡气的故事、形形色色的消息、五花八门的知识、沾染油墨污垢、浑身不自在、晴朗的夜空、宇宙的奥秘、炎热的夏季、雷雨的预兆、上瘾的程度、忠实的读者、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无影无踪、不懈探求、稀奇古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能者为师”、观察思考、相辅相成、任你翱翔、小熊星座、一片汪洋、披着

2、青苔、充溢房间、煮的佳肴、九霄云外、一堆黑炭、层出不穷、各个版面、相对固定、主要标题、细读一番、稍加整理、毫无疑问、砧状云、碎贝壳、花岗石、诱惑力、耸立、魔力、磁铁、徘徊。2、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1)读准前鼻音:沈(shn)括、上瘾(yn);(2)读准后鼻音:耸(sn)立、小熊(xin);(3)读准翘舌音:预兆(zho);(4)读准易读错字词的读音:铁砧(zhn)、兴(xn)许、佳肴(yo)、花岗(n)石、徘(pi)徊(hui)、苍劲(jn)有力、为(wi)有源头活水来。(5)注意区分下列多音字:着:zhe(看着、沿着)、zho(着调、着数)、zho(着急、着火、着迷、着忙)、zhu(着装、

3、着想、着落、着实、着重);壳:k(贝壳、外壳、脑壳)、qio(地壳、金蝉脱壳、薄【b】壳结构);教:jio(教课、教书育人)、jio(教师、教室、教育、请教);假:ji(假如、假想、假使)、ji(请假、假期、假日);兴:xn(兴奋、兴办、兴风作浪)、xn(兴致、兴趣、兴高采烈);为:wi(为难、作为、为生)、wi(因为、为何、为什么);3、注意区分下列同音字、形近字:(1)hui:徘(徊)、胸(怀)、(槐)树、脚(踝);(2)ku:概(括)、(扩)展、开(阔)、轮(廓);(3)zho:预(兆)、(照)射、号(召)、笼(罩);(4)yo:佳(肴)、(遥)远、(摇)摆、歌(谣);(5)xi:坚持不

4、(懈)、凋(谢)、一(泻)千里、(泄)气、机(械)、推(卸)责任;(6)jin:刻舟求(剑)、一(箭)双雕、黑白相(间)、(鉴)别、(健)康、关(键)、(建)议、意(见)、(毽)子、逐(渐);(1)辅(辅导、辅助)、铺(铺子、当铺)、捕(捕捉、捕食)、哺(哺育、哺乳)、脯(胸脯、鸡脯);(2)沈(姓沈)、枕(枕头、枕木)、忱【chn】(热忱、赤忱);(3)鉴(鉴别、鉴定、鉴赏)、签(签名、签到、签收);(4)括(括号、包括、概括)、恬【tin】(恬静、恬适、恬淡);4、识记下列近、反义词:近义词:启发启示 疑团疑问 奥秘奥妙 强健强壮炎热酷热 耸立矗立 预兆预示 请教求教 充溢充满 陶冶熏陶

5、探求探究 的确确实伟大崇高 诚然当然 着迷入迷 兴许或许(也许) 开阔拓宽 固定稳定 徘徊彷【pn】徨【hun】 形形色色五花八门 息息相通息息相关反义词:晴朗阴沉 强健虚弱 炎热寒冷 相对绝对普通特殊 肯定否定 发展停滞 重要次要文明野蛮 茂密稀疏 固定漂泊 增大缩小九霄云外近在咫【zh】尺 五花八门千篇一律5、理解下列词语: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预兆: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芳菲:花草的色美、味美都称芳菲,课文中指花草。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用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给人的思想、品格等以积极的影响。无影无踪:消失得没有踪迹可寻。稀奇古怪:罕见而怪诞的。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事物进

6、步、发展得很快。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九霄云外:形容远得无影无踪。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优美动人。也做“荡气回肠”。形形色色:形容事物品类繁多、各式各样。五花八门:比喻花样繁多或变化多端。息息相通:息息,指呼吸。形容关系极为密切。课文部分:第22课:古诗两首1、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这两首古诗都是写由读书生发的感想。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 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古人学问无遗力, 半亩方塘一鉴开,少壮工夫老始成。 天光云影共徘徊。纸上得来终觉浅, 问渠哪得清如许?绝知此事要躬行。 为有源头活水来。2、必须理解识记:(1)必须识记会写下列带点

7、字词的解释。中部石漠化综合防治水土保持区,要加强林草植被的保护与恢复,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遏制石漠化蔓延,增强区域水土保持能力;东部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区,要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流域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特有自然景观,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冬夜读书示子聿:示,指示,训示。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少壮:青少年时代。功夫:同“工夫”,指(做事)耗费的时间。始:才。终:到底、毕竟的意思。绝知: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躬,亲自。亲自实践。鉴:镜子。天光:天空的光辉,日光。徘徊:来回地走。

8、诗中指光和云影倒映在水中,不停地变动。渠:代词,相当于“它”。诗中指“方塘”。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因为。源头:水发源的地方。活水:有源头而时常流动的水。(2)必须理解识记会写: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是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的。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期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后两句是进一步地告诫儿子,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这首诗告诉我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尤其是三、四两句,诗人深刻地阐述了知与行的

9、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绝知此事要躬行”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即没有亲自实践,就不能深入透彻地理解,难以有所作为。比如我想学会游泳,就得到水里去实际练习,光靠别人给我讲游泳的技巧,是不可能学会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观书有感一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这首诗通篇以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体会的。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后两句的意思是说,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10、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比如我们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习他人的写作技巧。此外,我们还要走进大自然和社会,从中获取写作灵感。只有汲取这些“源头活水”,我们的作文才会写得精彩。诗人在前两句中将自己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后两句诗以方塘作譬喻来说明心智开豁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心的睿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而得来的。3、课后习题4:观书有感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必须识记会写参考答案:答:观书有

11、感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因为作者以池塘作比喻,正如源源不断的活水能够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一样,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够使人睿智。4、课外拓展:(1)必须识记会写形容(读书)刻苦勤奋的成语: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手不释卷、牛角挂书。(2)必须识记会写朱熹有关读书的名言: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3)必须识记会写其它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刘向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

12、人谈话。歌德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4)必须识记会写有关说理的古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唐王之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宋陆游)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宋苏轼)第23课:学与问1、熟读课文。能够熟背第1和5自然段。2、理解识记:(1)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哥白尼和沈括的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向谁“问”,怎样“问”,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2)哥白尼:波兰天文天学家,创立“日心说”,写出了划时代的巨著天体运行论。 沈 括:北宋科学

13、家,创作科学巨著梦溪笔谈。西方人称他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3)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介绍了中外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事例一:哥白尼小时候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正是他对科学奥秘不懈探究的开始。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多多提出问题。事例二:沈括小时候对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产生疑问,后来通过自己观察思考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个事例告诉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解决问题。作者说明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3、理解识记:(1)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理解:用“金钥匙”“铺路石”来比喻问,形象生动地阐述了 “问”的意义,说明了“问”的重要性。(2)“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注意填空。“能者为师”的“能”是指有能力,可以给你帮助的;“师”就是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