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942416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绪论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1、 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1、 系统科学: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2、 系统思维方式: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3、 系统: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4、 孤立系统:与环境

2、隔绝的系统,与其环境之间没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5、 封闭系统:与外界环境没有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的系统6、 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7、 系统的动态性:自然系统的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8、 系统的整体性: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地机械加和,系统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不同于它的各个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即系统具有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另一方面,处于系统整体中的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也异于它们在孤立状态的性质、功能和规律。9、 自然系统的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

3、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10、 自然系统的结构:自然系统的诸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或秩序。11、 自然系统的功能: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12、 演化: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状态13、 进化:具有一种特定方向的演化,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14、 可逆过程:如果系统从某一状态转变到另一状态后,能够再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并且同时使系统的环境也回复到原状,这样的过程就是可逆过程。15、 不可逆过程:若系统及

4、其环境一经变化后,不能回复,这种过程就是不可逆过程。16、 序:广义的序应该是指时空结构的规则性17、 有序: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空间位置呈现有规则的排列,系统的变化过程有明显的周期性,系统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等。18、 无序: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混乱而无规则的组合及系统变化的无规则性19、 有序度:任何系统都是有序与无序的不同程度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的不同程度,就构成了系统的一定的秩序,即有序度。20、 对称:在一定变换下的不变性21、 破缺:在一定变换下所表现的可变性,或对称性的降低。22、 突现:指由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新的形态、结构和性质。对自然系统的演化而言,即是指

5、自然系统的新的形态、结构和性质作为整体的突然出现。23、 自组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1、 自然生产力:不需要代价的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2、 社会生产力:在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人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3、 人的内在尺度: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表征,表现了人区别于动物的活动的创造活动4、 自然的外在尺度,即对象尺度: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和规律。5、 自然主义:就是遵循自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6、 人道主义:是指所有的人都享有公平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7、 共产主义: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8、 生态危机:主要是指

6、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9、 再生性资源: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可更新、可循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10、 非再生性资源:在现阶段不可更新、不可再生的资源11、 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2、 公平: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1、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目的在于认识自然规律,为人类正确改造自然开辟道路。分为基础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

7、三大类。2、 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核心是科学划界的标准。3、 科学事实: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4、 科学定律: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5、 科学假说: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6、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7、 价值:主要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及如何满足

8、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客体对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价值是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范畴。8、 科学价值: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来考察和评价科学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指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科学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9、 科学的内在价值: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是科学文化的核心。10、 科学的社会价值:科学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11、 科学精神: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

9、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第五章 科学认识的形成1、 科学认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2、 选题: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3、 科学问题: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4、 常规问题:在常规科学时期提出的有待解决的难题,这种疑难的解决将使已知的理论更加充实、完善和系统化5、 反常问题:在科学课明时期提出的、已有理论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6、 科学观察: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7、 科学认识: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

10、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8、 在科学研究中把现实的对象叫做原型,而把原型的相似替代物叫做模型9、 模拟实验:运用模拟方法对模型进行的实验研究10、 实物模型:以自然界原有的,或人工制造的材料,应用模拟方法设计出与原型相似的模型。分为物理模型、化学模型、生物模型和功能模型等11、 思想模型:运用科学思维揭示出对象的内在本质或必然联系,发挥想象力在思想中构思出与对象相似的模型12、 理论模型:是一种思想模型,是在一定的经验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抽象、综合、想象、类比等复杂的思维加工而得到的,它们采取的是概念、判断、符号、图表、公式、方程等表现形式。第六章 科学理论

11、的创立1、 科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随着科学作为独立的特殊的认识活动的产生与发展起来的。2、 公理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演绎方法,它从一些不加证明的公理出发,根据演绎规则,推导出一系列定理,从而构成一个演绎体系,这个体系称为公理系统3、 分析: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划分为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并分别加以认识的思维过程4、 综合: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人们对研究对象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的认识整合起来,以形成对研究对象统一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5、 归纳方法:由个别或特殊推到一般的方法6、 概括:一种从个别或特殊性认识上升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法。7、 类比方法: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

12、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8、 思想模型是科学抽象成果的基本形态之一,通过建构和研究思想模型来认识未知研究对象的方法就是细想模型方法。9、 灵感: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概念10、 直觉:指问题突然得到了解决,它不是事物表面的生动直观,而是对事物规律性的一种猜测。第七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1、 相容性:指新的科学理论同公认的科学理论在逻辑上是相容的。2、 自洽性评价: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3、 理论的实验验证:通过观察和实验堆假说的推论进行经验的验证4、 对应规则:使观察术语和理论术语

13、之间相互对应起来的操作5、 检验蕴含6、 如果检验蕴含与经验命题一致,我们就说由之推出的那个检验蕴含的全称命题得到了一次确证;如果二者不一致,我们就说那个全称命题被否证了。7、 判决性检验:可以设计同样的条件,由两个竞争的理论分别推出两个相互排斥的检验蕴含,通过相应的观察或者实验,来看检验结果与哪一个检验蕴含相符,从而断定需要放弃哪个理论、接受哪个理论。这个过程就是判决性检验。第八章 科学理论的发展1、 范式:指从事同一个特殊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性和方法。2、 科学共同体: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相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1、 技术:人类

14、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2、 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3、 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以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要素4、 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知识5、 自然技术:人类在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一类技术的总称。6、 社会技术:人类社会为了达到某种预定目的和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的需要而对科学知识和物质手段的运用。7、 人类自身的技术:作用于人类的身体和精神的技术8、 实验技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一定的目的,通过实验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认为的条件下控制或模

15、拟自然现象的技术或方法的集合。9、 专业技术:专门领域通用技术的统称。10、 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相对应的关于各种产业部门技术的总称11、 生产技术:直接改造自然的技术12、 机械技术:指运用自然界机械运动规律的力学方法,创造人工机械运动过程,改变自然界机械运动状态和自然界形状的技术。13、 物理技术:指运用自然界物理运动规律的物理学方法,建立人工物理过程,改变自然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技术。14、 化学技术:指运用自然界化学运动规律的化学方法,建立人工化学过程,改变自然物质的成分与结构的技术。15、 生物技术:指运用自然界生物运动规律的生物学方法,改变生命活动过程与形态的技术。16、 物质材料技术:指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改变物质材料的性质、结构与形状并制成特定性能材料的技术。17、 动力能源技术:指开发自然界的各种能量资源并转变为人们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动力的技术18、 信息通讯技术:对文字、语言、数据、资料等信息进行传输与变换,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控制与调节的技术。19、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20、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21、 信息产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22、 劳动密集型技术:指投入的活劳动中体力劳动所占比例较大、消费较多,而物化劳动消耗较少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应用的技术。23、 资本密集型技术: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