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课时《卖火柴的小女孩》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903730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5.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课时《卖火柴的小女孩》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课时《卖火柴的小女孩》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课时《卖火柴的小女孩》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课时《卖火柴的小女孩》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课时《卖火柴的小女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课时《卖火柴的小女孩》(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课时一、复习上一节课内容:二、学习“擦火柴” 快速阅读第510自然段,这一部分内容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思考讨论下面问题,并填好表格: 1、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她都看到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l)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怎么理解?(卖不了火柴会挨打。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2指出学法。 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的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再抓重点词,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学习

2、其他几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景部分。 3小组讨论学习:思考,小女孩为什么接连不断地擦燃火柴? 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现实幻景说明现实 第一次寒冷火炉渴望温暖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饥饿烤鹅渴望食物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孤独圣诞树渴望快乐圣诞树不见了第四、五次痛苦奶奶渴望幸福跟奶奶飞走了4小结自学情况。因为她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5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二)学习“小女孩

3、死去”这一部分内容1读后思考。(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2指导朗读。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

4、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2前后桌讨论,总结写法。(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2)想象丰富深化中心。3学习表述。这篇文章是童话,也是很典型的一篇文章,读了之后不觉热泪盈眶,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呢?也就是作者如何表述的,我们讨论学习一下。(1)这四次幻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以小女孩心理特点和具体环境为依据,符合小女孩的迫切要求,这样是合理的,脱离了实际,凭空捏造的想象只给人虚假的感觉,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2)详细的刻画,环境的衬托则是我们所要学习表述的另一个方面,文章细致的描写(例如:小女孩的头发、小女孩的鞋),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环境的衬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也反映出女孩的可怜凄凉。对照以上两点,用笔在书中画出这两方面。(四)总结、扩展1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我们长在红旗下,生在幸福中,该怎样做呢?(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2感动之余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五)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生字词。 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