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核心题库.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00901224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核心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核心题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核心题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核心题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核心题库.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核心题库一、简答题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案】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 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它的

2、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正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具有革

3、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2 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答案】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历史上剥削阶级凭借它们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在生产体系中所处的统治地位,对被剥削阶级实行残酷的压榨和掠夺。同时,为了维持和加强它们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又必然对被剥削

4、阶级实行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被剥削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就不得不起来进行反抗。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并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2)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因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时,即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栓桔时,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反动阶级,必然同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形成尖

5、锐的对抗。这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才能建立新的社会形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迫使反动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关系和政策,使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阶级斗争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对于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必须从不同时代生产发展的状况、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来说明。不能脱离客观现实,片面否认或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 3 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和重大意

6、义。【答案】(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本内容: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在任何时间、地点和条件下都要反对本本主义,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要吃透理论,二要搞清实际,不仅要有对中国实际的感性认识,更要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把握。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简而言之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烙守古板,按照既定事实,随事物不同时间、地点和情形的不同而做出

7、相应的改变,不搞“一刀切”。要判断我们是不是做到了实事求是,是不是达到了真理性的认识,毛泽东等同志坚持并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

8、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本质的反映,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实事求是至关重要,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品质,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只有这样,个人和社会才能真正进步。 4 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答案】(1)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性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

9、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又发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在战后各国的历次危机中,有的是属于部分国家同期发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有三次,即195

10、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v1982年的经济危机,因为这三次危机表现了明显的国际同期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市场机制依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但它已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了,调节机制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就是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国家己经承担起了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3)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在:危机对社会经济运

11、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小,失业率有所降低,企业破产的数量减少; 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 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即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和高涨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 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这里,必须明确,随着调节机制的变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尽管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决定,资产阶级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调节措施和手段,经济危机是克服不了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5 简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答案】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要一、简答题Yseno搜考试作业资料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