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00898783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一、名词解释1 学田【答案】学田是政府为学校置拨的田产、校产,以充办学经费。北宋熙宁兴学、庆历新政时,实行由政府向地方官学普遍地划拨一定量官田作为学田,以其租人充作办学经费的办法,在不增加百姓赋税的前提下,利用财政外收入巧妙地解决了一个极其重要和迫切的经费问题。此后,学田成为地方学校的生命线。学田制度,将封建国家和社会私人办学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地方官学的经费问题,扩大了社会教育面。它为封建人才的培养和从文化教育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形成多层次衔接的教育体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

2、 汉代太学【答案】汉代太学是汉代设在京师的中央官学。为了培养和选拔精通儒经并能“尊王明伦”的治术人才,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黔百家,定儒于一尊,于建元五年,即前136年在长安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即前124年置博士弟子。西汉博士以名流升任,东汉须经过考试,弟子入学,一由太常于京师地方直接挑选“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 一由郡国选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者。汉代太学没有规定修业年限,只要通过了考试就可以毕业授官,汉武帝时一年一考,东汉时改为两年一考。太学作为汉代的最高学府,统治者十分重视,形成了视学的传统。 3 文翁兴学【答案】文翁兴学是西汉最早兴办地方官学之

3、举。文翁自景帝末为蜀郡(今四川)太守,及武帝设五经博士,因感蜀地偏僻,有蛮夷风,欲激励后进,乃从郡县小吏中,选拔张叔等开明有材者十余人,派遣至京师,受业于博士,或学习律令。减省太守府私人用度,购置土产馈赠博士。数年后,蜀生学成还归,皆予重用,并向朝廷荐举,有官至郡守、刺史者。又兴建官学于成都市中,招收郡治以外四郊属县子弟。学生均免除摇役。其才学高者补为郡、县属吏,次等的亦可获孝梯力田的荣誉称号而享受种种优待。平时常选学生至官衙,就便座协理政务。每出行巡视各属县,多以诸生中明经学、有德行者为随从,使之出入于官府内外,传送教令。吏民见诸生荣耀显达,争欲为之,至有不惜出重金以求入学为弟子者。蜀地于是

4、教化大行,形成好文雅的习俗风尚,集于京师的学者之多,亦小业于文化先进地区。武帝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即为文翁兴学的推广。蜀民为其立祠堂,岁时祭祀小绝。至唐代,其祠堂尚在成都城内。 4 率性发展【答案】率性发展是关于个体发展的一种思想,中庸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天赋之性是人的修道之谓教。”这是继承思孟学派“性善论”的思想,上天所赐予的称作“性”,修明和推广这个道,就称作“教”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顺应和发扬这种本性称作“道”。教育即,尽量把天赋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体现出来,进而调节人的修道,而教育的作用则在于“率性”日常言行和喜怒哀乐之发,以达到社会的和谐。 5 九品中正制【答案】九品中正制

5、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乱,乡亭里地方组织遭受破坏,致使汉代以来的“察举”推荐制度难以实行。这时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曹王即帝位之后,听从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设置大小中正官,品第人物,依家世和才德区分为高下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为任官授爵的根据,然后再按品授官,实际上承认了门阀世族集团的特权。后门阀世族集团势力逐渐走向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抬头并不断扩大,他们在掌握经济实力的基础上要求参与政治,分享政治权利,于是九品中正制在对门第出身的要求方面不断放松,而对考试的要求方面却越来越严。九品

6、中正制到隋文帝时开始废除,代以科举考试制度。 6 京师同文馆【答案】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新式学堂。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适应日益频繁的中外交涉以及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先后在全国的一些地方开办了一批学习“西文”和学习“西艺”的新式学堂。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这是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以学习外国语为主,主要培养翻译人员。同文馆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学生都是从满族亲贵中选取的十三、四岁的少年。初创时只有英文馆,后又增添了法文馆、俄文馆、东文馆和德文馆,又在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讲习

7、天文、算学。自增设算学馆开始,同文馆变为综合性学校,学生仍从满族贵族中挑选,但条件有所提高。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停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办,京师同文馆的主要特点有:课程中外语居于首位,后课程有所增加,又开设了算学、化学、万国公法、生理、天文、物理等科目,此外,汉文经学贯穿始终; 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此外还向学生灌输殖民主义思想; 在学校管理上,受外国列强的控制,学校的经费、校长教员的聘请以及管理大权都由外国人控制。京师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地性,是清朝政府和外国资本主义在教育上相互结合的产物,同文馆和它以后出现的一批洋务学堂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它不仅具

8、有了新的办学形式,而且在由外国语学校演进为综合性学校以后,增设了一系列自然科学课程,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制度之中,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京师同文馆和其他的洋务学堂在教育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简答题7 简述王守仁“知行合一”学说的主要内容。【答案】王守仁是我国明代中叶的一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与陆九渊一样,更重“尊德性”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而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

9、夫,王守仁批判地吸收了朱熹的“知行相须”“行重于知”的思想,扬弃了朱熹“知先行后”的割裂知行统一的观点。他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王守仁把知行合而为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行中有知,知中有行,行在知在,知在行在,相互包含,彼此融通。这就混淆了知行界限,否定了知行的本质区别,否定了知行的对立统一关系。但从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小行”(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王守仁本是反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的,然而实际上,他的“知行合一”说中也有知决定行的含义,认为“知是行的主

10、意,行是知的工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不同的是,朱熹,先天具备。至于“知”在“行”主张“行”之前,先须向外求“知”; 而王守仁则认为“不假外求”的前面,二人则是一致的。总体而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实质,是以“良知”为标准,统一于“良知”的内心活动,宣扬了道德动机论与先验论。他所谓只说一个知,己自有行在,是以知为行,把行的客观内容主观化; 他所谓只说一个行,己自有知在,是以行混知,把知的复杂过程简单化。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结于个体的自觉行动,看到了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作用,表现了对道德的自我意识感的重视及对道德行为的能,在中国古代动性的

11、极大强调。从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上看,他反对“知行脱节”与“知而不行”教育思想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的“知即是行”、“以知为行”的结论,抹煞了两者的差别,混淆了知行概念,而且他的理论体系根本上是唯心主义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8 清末所创设的各级各类新式学堂例举。【答案】清末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洋务教育、戊戌变法中的教育改革和清末新教育制度的确立等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都开办了不同类型级别的新式学堂。(1)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洋务事业,史称“洋务运动”。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洋务运动中遍设洋务学堂,主要有三类。方言学堂即外国语学堂。以学习外国语为主,主要培养翻译人员。如北京的京师同文馆、上海的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湖北自强学堂等。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它逐渐从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发展为综合性学校。军事学堂。培养能使用洋枪、洋炮的士兵和军官。主要有: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天津一、名词解释Yseno搜考试作业资料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