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贵州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432统计学[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仿真模拟题.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00898564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贵州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432统计学[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仿真模拟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年贵州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432统计学[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仿真模拟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年贵州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432统计学[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仿真模拟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贵州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432统计学[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仿真模拟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贵州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432统计学[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仿真模拟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贵州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432统计学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仿真模拟题一、简答题1 简述商业银行的作用。【答案】商定银行具有特定的经营活动内容和职能作用。其主要作用有:(1)充当资本家之间的信用中介:通过吸收存款,动员和集中社会上闲置的货币资本,再通过贷款或投资方式将这些货币资本提供给经营产业的资本家使用,银行成为货币资本贷出者与借入者之间的中介人。这有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货币资本。(2)允当资本家之间的支付中介:通过为各个资本家开立账户,允当资本家之间货币结算与货币收付的中间人。在这里,银行是以资本家的账户和出纳的资格出现的。由此可加速资本周转。(3)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将原来

2、并非资本而预定用于消费的积蓄和收入,通过银行汇集起来,提供给企业家作为资本运用。这可以扩大社会资本总额。(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在上述各项业务的基础上,商业银行成为银行券和存款货币的创造者。发行银行券的权利后来被取消了,但在组织支票转账基础上对存款货币的创造,则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是如何实现的?【答案】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有赖于三个条件,即健全的利率机制、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最主要的实现机制是利率机制。除利率机制之外,还有: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 国家财政收支状况; 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

3、国际收支是否基本平衡等四个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不仅是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信号,而且对货币供求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因此,货币均衡便可以通过利率机制的作用而实现。就货币供给而言,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一方面社会公众因持币机会成本加大而减少现金提取,这样就使现金比率缩小,货币乘数加大,货币供给增加; 另一方面,银行因贷款收益增加而减少超额准备来扩大贷款规模,这样就使超额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乘数变大,货币供给增加。所以,利率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就货币需求来说,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人们的持币机会成本加大,必然导致人们对金融生息资产需求的增加和对货币需求的减少。所以利率同货币需求之间存

4、在反方向变动关系。当货币市场上出现均衡利率水平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货币均衡状态便得以实现。当市场均衡利率变化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也会随之变化,最终在新的均衡货币量上实现新的货币均衡。 3 什么是动态不一致? 简述在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遵循单一规则的重要性。【答案】(1)动态不一致是指一项起初适合于今天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可能不再适合于明天。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又称为货币政策时间上的不连贯性,是指一个货币政策在制定时对政府而言是最优的,但在执行阶段往往不是最优的,当私人部门相信政府会实施这一政策时,政府就会没有积极性去真正实施这一政策,即政策制定者最终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2

5、)动态不一致性产生的原因是政府目标多样化,政府往往面临通货膨胀目标和失业率目标之间的两难选择。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之间在短期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当政府宣布要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公众又相信政府会将通货膨胀率降下来的时候,较低的通货膨胀预期就会反映到工资和物价合同中,使物价和通货膨胀相应地下降,这就是通货膨胀的自我实现原理。但这时政府又会反悔,转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产生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同时降低失业率。当政府更关心失业问题时,它往往会牺牲降低通货膨胀率的目标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增加就业,从而违背其最初的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承诺。由于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

6、性,政府有违背降低通货膨胀的承诺而扩张货币政策的潜在动机。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会降低公众的实际收入,理性的公众因为了解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对政府降低通货膨胀的信任总是有限的。在公众不信任的情况下,预期通货膨胀降不下来,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不能增加就业,反而会使通货膨胀率进一步升高。由此可见,政府要想实现其承诺可信,只通过口头承诺是建立不起来货币政策的信誉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设计出捆住政府进行货币扩张的“手脚”一一单一货币规则,从而克服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即让货币政策在时间上有连贯性,最终使货币政策制定者获得信誉。 4 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实行的是金融压抑政策,简述这一政策的内容。【答案】发展

7、中国家的政府都想积极推动经济发展,但面对的现实是经济发展水平低,政府财力薄弱,外汇资金短缺。为获得资金实现发展战略,政府常常采取“压抑”性的金融政策:(1)发展中国家通常以设定存贷款利率上限方式来压低利率水平; 同时,由于依靠通货膨胀政策来弥补巨大的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实际利率通常很低,有时甚至是负数。这就严重脱离了发展中国家资金稀缺从而必然要求利率偏高的现实。过低的实际利率使得持有货币(这里是指广义货币Mz )的实际收益十分低下,从而降低了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金融资产的实际规模也就无从得到发展。(2)发展中国家通常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短缺。面对这种情形,往往实行选择性的信贷政策,引导资金

8、流向政府偏好的部门和产业。而这些为政府所偏好的企业和项目,大多是享有特权的国有企业和具有官方背景的私有企业,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资金分配效率十分低下。(3)对金融机构实施严格的控制,直接后果是金融机构成本高昂,效率低下,金融机构种类单一。(4)为了降低进口机器设备的成本,发展中国家常常人为地高估本币的汇率,使其严重偏离均衡的汇率水平。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本来就处于弱势,过高的本币汇率使其更弱; 经济的落后本来需要进口,过高的本币汇率使进口需求更高。其结果是汇率政策使资金陷入了更为严重的外汇短缺境地。 5 如何认识信用与货币的关系?【答案】信用与货币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

9、,是不同所有者之间调剂财富余缺的一种形式。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作为价值尺度,实现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商品交换。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用历史的眼光来考察。信用与货币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相互独立发展到密切联系再到融为一体的过程。早期的信用与货币这两个范畴是独立发展的。从时间上考察,信用的出现比货币要早,当时的信用主要采用实物借贷方式,在很长时期内独立于货币范畴之外。从早期的实物货币直至足值的金属货币制度,货币的发展也长期独立于信用关系之外。可以说,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之前,信用与货币二者虽有联系,但从主要方面看,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但是二者相互独立发展并不意味着否认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历史进程中,信用与货币的联系有着

10、久远的历史,其密切联系表现在二者的相互促进发展之上。一方面,货币借贷的出现是信用获得更大发展的基本条件。货币借贷扩展了信用的范围,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另一方面,信用也促进了货币形式和货币流通的发展。信用的出现发展了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使货币能在更大范围内作为商品流通媒介。信用还加速了货币的流动,补充了金属货币数量的不足。可见,信用与货币是相互促进发展的。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确立,情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金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实行不兑换信用货币制度条件下,信用与货币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和货币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整个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信用制度基础上的。从货币形式看,货币形式同时

11、就是一种信用工具,货币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流通的,任何信用活动都会导致货币的变动。信用的扩张会增加货币供给,信用的紧缩将减少货币供给; 信用资金的调剂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结构。这样,当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时,则产生了山货币和信用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范畴金融。因此,金融是货币运动和信用活动的融合体。当然,在金融范畴出现以后,货币和信用这两个范畴依然存在。 6 简述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概况。【答案】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组建起来的。 (1)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组建起来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定性为农村集体金融组织。组建的原则是:农民入股,社员民工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二个方面。其主要业务活动是经营农村个人储蓄,以及向农户贷款等。然而,在其几十年的发展中,农村信用合作社长期是作为国家银行的基层机构存在,应该说并不具有世人通常理解的“合作”性质。(2)改革开放后到1996年下半年,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了多次整顿、改革,基调一直是使其恢复合作制的性质。然而,要使事实上从来不具有“合作”性质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恢复合作制的性质,不可能取得成功。一、简答题Yseno搜考试作业资料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