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模拟题.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00898099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模拟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模拟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模拟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模拟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模拟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模拟题一、简答题1 简述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答案】(1)效率作为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经济效益。具体来说,效率是指资源最合理的配置,使生产出的产品对社会福利最大化。效率表现在三方面:生产以前要素的配置、生产之中要素的使用以及生产之后要素报酬的分配以及由此决定的消费。尽管效率主要体现在生产中的要素配置和使用上,但决定要素配置和使用的是要素的价格,而要素的价格即是要素所有者的报酬,这必须由分配来决定,因此分配对效率的影响意义极大。分配与效率的关系要求分配是市场导

2、向的分配,并且只有市场导向的分配才能保证市场的效率。公平本是伦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其原则和标准因时代和社会制度而异,内容涉及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由于经济是基础,因此对经济关系的评价是公平的核心。市场决定的分配是以个人拥有要素的多少以及这种要素的稀缺程度决定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以致产生越来越严重的贫富分化。分配中的公平要求分配以政府为主体,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福利政策来影响社会的收入分配,使社会的收入分配趋于平等。(2)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是相互依存和互相促进的关系,但也有对立的一面。主要表现为: 经济效率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3、和前提。社会公平问题是在经济效率提高到剩余产品出现以后才产生的; 在经济效率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社会中,不存在社会公平与否的问题。不仅社会公平问题的产生以一定的经济效率为前提,而且经济效率可以使社会公平建立在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上,社会公平的最终实现也要以经济效率的极大提高为基础。社会公平的最终实现就是达到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这如果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经济效率的极大提高是不可想象的。社会公平也会促进经济效率。一般来说,社会公平有利于减少人们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形成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要进一步分析社会公平

4、对经济效率到底起促进或是阻碍作用,关键在于对社会公平程度的把握。具体地说,如果出现极度的不公平,就会影响经济效率的实现。这是因为,当社会存在着极度的不公平,造成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不平等现象,就必然削弱劳动者的积极性,降低经济效率,甚至可能最后导致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无效率”状态。如果绝对的公平,也同样会影响经济效率。一般来讲,只有适度的社会公平,才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局。分配中的效率要求分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而分配中的公平要求分配以政府为主体,因此在分配中存在着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公平和效率矛盾的存在不是偶然的,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中,要有效率,就必须给生产要素所有者即供给者以

5、相应报酬。这些报酬构成他们的收入。而人们占有要素的状况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占有的资本、土地等要素多些,有的人则少些甚至完全不占有; 有的人的劳动力强些,有的人则差些。根据要素供给分配收入,则人们的收入必然有差别。如果取消或缩小这种差别以实现收入均等化,则必然损害效率。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答案】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相比,无论是生产力的发达程度还是生产关系的完善程度都有差异。经过对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总结和理论探索,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既不能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也不

6、能实行完全的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必须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之所以要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主要理由是:(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形式,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由此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也必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要求实行以

7、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是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凋动各类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力式并存的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和不够高的状况是分配方式呈现多样性的最深层次原因。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调动社会广大成员的积极性,把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动员起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资源的充

8、分利用和合理配置。 3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是什么? 解决矛盾的条件又是什么?【答案】(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一商品一更多的货币”(多的货币,即资本的增殖额)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2)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在资本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但是,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等价交换,显然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一定量的价值体现在不同的商品上,但价值量是既定的,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是不等价交换,即低于价值购买或高于价值出卖,似乎可以得到更多的价

9、值。,其中G=G十G ,C 表示更但是,由于商品生产者小断变换买者和卖者的身份,他作为买者多得的,当他作为卖者或买者时又会失掉。即使某些商品生产者在交换中始终能贱买贵卖,从流通中取得了更多的价值,但这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他多得到的,正是别人失去的,流通中的价值总量没有增加。如果离开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贮藏起来,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联系,价值和剩余价值既无从产生,也无法实现。由此可见,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4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和原则是什么?【答案】(1)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变革

10、现有的国际生产体系、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让发展中国家以平等的地位参加国际分工; 要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降低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提高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价格和竞争能力; 要求为发展中国家解决货币与发展资金问题,增加技术的转让,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顺利进入世界市场。确保发展中国家能够有效地控制本国的资源,并享有限制和监督跨国公司行为的权利,取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限制性商业活动。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充分地、平等地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决策; 改组现有的国际机构; 加强联合国在国际经济合作方面的作用。(2)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原则各国在政治上互相尊重、共同协商,经济上相互促

11、进、共同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安全上相互信任。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反对各种霸权形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合作竞争、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拥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任何国家都不应该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一切分歧或争端,通过多边、双边协调合作逐步解决彼此间的矛盾和问题。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加强和扩大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3)我国对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中国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和热情推动者。建立国际新秩序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这是因为:其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正确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最基本的国际关系准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其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比其他国际性、区域性的法律原则更全面、更合理,是国际社会能够普遍接受的行之有效的原则; 其三,它是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要求,是由多极化一、简答题Yseno搜考试作业资料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