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088149 上传时间:2017-10-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必修 2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里“特定历史条件”是指( )。俄国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经过一战,物质极为匮乏 当时布尔什维克的主要任务是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苏俄人民拥护布尔什维克政党的领导,迫切希望在它的领导下打败国内外的反动敌人 十月革命后苏俄具备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A. B. C. D.2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

2、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3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直接过渡过共产主义,到 1921 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下列对本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材料中提到的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列宁彻底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4“对发展经济来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

3、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的制约5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苏俄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6赫鲁晓夫回忆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可见这一政策从根本上( )。A调整了经济结构 B稳定了社会秩序C符合了经济规律 D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7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

4、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这里所说的“改良主义”是指( )。A实施固定粮食税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C允许资本家经营 D扩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8下列各项属于新经济政策规定的是( )。凡是 1650 岁有劳动能力者,必须参加劳动 允许私人资本等多种经济形式存在 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可以自由支配 主要消费品实行配给制 允许国内外资本家投资开发矿产、油田、森林等A B C D 9在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是( )。A农业领域 B流通领域 C工业领域 D分配领域10.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

5、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列宁进行的比较成功的“实验”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建立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1.斯大林在 1929 年 12 月的一次讲话中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斯大林“抛开”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确定和实施农业集体化的方针C颁布 1936 年宪法 D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12苏维埃俄国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最早出现在( )。A俄国十月革

6、命中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时C新经济政策实施时 D斯大林统治时期13.“斯大林模式”的合理性是( )。A国家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B经济建设必须集中全国的力量C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会出现经济危机D高度集中符合社会主义原则14.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本质上是( )。 A经济权力高度集中 B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C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D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15赫鲁晓夫改革最深远的影响是( )。A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留地,生活水平有所改善B通过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工人的收入有所提高C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 10%以上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16.

7、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 1991 年 12 月 25 日辞职时发表的电视演说里谈到:“所有局部的改革(已为数不少)均先后以失败而告终。”这些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与美国争霸拖垮了苏联经济C历次改革在政策上缺乏延续性 D历任国家领导人专断独行,政治生活僵化17.下列对于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没有突破旧的经济体制 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根除了苏联经济体制积存的弊病A. B. C. D.18.因为与美国进行争霸活动而严重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是( )。A斯大林的工业化改革 B赫鲁晓夫改革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

8、尔巴乔夫改革19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的最大的经验教训是( )。A改革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B要时刻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C改革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20.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比较大C注重经济改革 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参考答案1解析: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当时的首要任务是赢得战争,巩固政权。只有在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无产阶级政权得到巩固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向社会主义过渡。答案:C2解析:马克思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

9、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情况下实施的。答案:A3解析:通过对题干进行分析可知 A、C、D 三项是材料中的内容。列宁虽然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但并没有彻底否定它,B 项本身的叙述不正确。答案:B4解析:两者都是在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的程度下,过分地强调公有化程度,排斥商品经济。答案:B5解析:“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是指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这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特征。答案:B6解析:题干中的材料表明新经济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关键词“根本上”可判断出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符合经济规律。答案:C7解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

10、在一定程度内借鉴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这一政策与当时苏俄小农占优势的国情相适应。答案:B8解析:题目中的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可以排除。答案:A9解析:新经济政策明确规定:在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体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答案:C10.解析:A 项“实验”不成功;C、D 两项不属于列宁进行的“实验”。答案:B11B12.解析:“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等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国家为了对收归国有的大中小

11、型企业实行统一管理,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答案:B13.解析:“合理性”主要是通过实际起到的积极作用体现出来。答案:A14.解析:A、B、C、D 四项都属于斯大林经济体制弊端的表现,但无论是经济权力高度集中、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还是限制商品货币关系,都是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表现。答案:D15.解析: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原因就是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虽然他的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但在实践上却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冲击,这一举措影响深远。答案:D16.解析:苏联的改革在戈尔巴乔夫之前就没有打开局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与苏联一直没有触动这种模式有关。答案:A

12、17.解析:不符合史实,故只要包含的选项均不正确。答案:D18.解析: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答案:C19.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脱离实际,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这是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答案:A20.解析: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要注意干扰项 A 项。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应该说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不同之处,但它不属于改革内容本身。最大的不同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答案:D1 (2011 年海南高考 20 题)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

13、,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2 (2011 年江苏高考 17 题)右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3 (2011 年江苏高考 16 题)在苏联,1928 年 1 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 35 米印花布、75 公斤砂糖,到 1952 年只能分别交换 15 米印花布、09 公斤砂糖;1953 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 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 50%,- 猪肉价格为成本的 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14、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二、非选择题4 (2011 年高考浙江文综 39 题) (26 分)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 70 周年,苏联解体 20 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事年表1939 年 8 月 23 日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45 年 8 月 8日 苏联对日宣战1939 年 9 月 1 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 年 6 月 22 日 苏德战争爆发1942 年 1 月 1 日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1988 年 6 月7 月苏共 19 次代表会议,首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 “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见的多元化”1942 年 7 月1943年 2 月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5 年 2 月 雅尔塔会议1989 年-1990年苏联 15 个加盟共和国中14 个发生民族骚乱和流血冲突1945 年 4 月 30 日 苏军攻克柏林 1991 年 12 月 苏联正式解体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