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吉林财经大学8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00879214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吉林财经大学8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6年吉林财经大学8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6年吉林财经大学8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年吉林财经大学8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吉林财经大学8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吉林财经大学8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一、辨析题1 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1)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变换。(3)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乘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2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主要理由如下:(1)在资本主

2、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不在于它的科学性而在于它的阶级性。【答案】该观点不正确。具体分析如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其中彻底的科学性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

3、密联系在一起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

4、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正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越

5、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4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这是从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出一个错误结论的观点。(1)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它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既定力量,是符合当时历史天健和客观规律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前人创造出来而每一代人所直接面对的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2)但是,历史又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离开人的活动、人的参与就无历史而言。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

6、的。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只有把人看做是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活动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种创造作用表现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5 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卞体对客体的反映,即承认人的认识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即都承认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7、。(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8、。就是说,主体是为了实现一定认识目的而自觉地、主动地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着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力一面的辩证关系。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后的能动的认识过程。二、材料分析题6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

9、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结合马克思的上述论述,请回答问题: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答案】(1)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

10、范畴,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所以马克思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都有不同的价值评价。马克思所列举的这些例子都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哲学的价值概念扬弃了各种价值关系中纷繁复杂的特殊内容和形式,概括了其中共同的、普遍的、本质的内容,即概括了其中所包含的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客体)对于人(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价值具有客观性。这是因为,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不论是人的自然需要还是社会需要,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是由人的实际生存

11、状态决定的,因而在本质上都是客观的。其次,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并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体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的。最后,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后,就会对主体的需要构成意义关系。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由于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因素的,因此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就会因主体及其需要不同而不同。因此,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就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价值社会历史性。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价值具有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2)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马克思的评价反映了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性的认识则是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一、辨析题Yseno搜考试作业资料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