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开大学文学院723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00878813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南开大学文学院723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6年南开大学文学院723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6年南开大学文学院723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年南开大学文学院723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南开大学文学院723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南开大学文学院723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班级_ 座号_ 姓名_ 分数_ 一、名词解释 1 休眠效果 【答案】休眠效果是指这样一种现象: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立即得以发挥而处于一种“体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休眠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证实,但它说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从长期效果上看,最终起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2 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 【答案】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是指由美国加利福尼业州

2、未来研究所所长保尔。萨佛提出的关于媒介发展的理论。他认为,在过去5个世纪的人类传播史中,新技术、新媒介取代旧技术、旧媒介的速度(如果可以取代的话),并不如人们想象得那么迅速、那么顺利。它往往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即所谓的“30年法则”。 3 世界新闻报(英国) 【答案】世界新闻报创办于1843年,是一份星期日报纸,1969年易主澳大利亚报业主鲁伯特默多克(RupertMurdoch )。集中报道1周以来的体育新闻、黑色与黄色新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冲击视觉,使得该报得到了迅速发展,发行量达到500万份,成为英国和英语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周报。2011年7月,世界新闻报陷入窃听丑闻,记者对被绑架小女孩

3、米莉道勒手机语音信箱进行窃听,并私自删除了其中的部分留言,十扰了警方破案的视线,最终导致道勒没有被及时营救而遇害。世界新闻报的窃听行为引起公众的不满与愤怒,在各方压力之下,不得不于2011年7月停刊,默多克在英国的传媒帝国遭遇滑铁卢。世界新闻报的停刊引发了人们对新闻从业者伦理底线的追问,不能伤害普通人的个人隐私被再一次强调。 4 自由主义理论 【答案】自由主义理论又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是一种传播制度理论。该理论由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最先提出,由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一书加以系统化。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坚持个人的重要性,依靠个人和理智活动能力,主张言论和出版自由,进而形成“观点的公开市场”

4、。在此市场中,最好的思想总会得到承认,而最劣的思想则会失去作用。 二、简答题 5 请谈一下你对“受众即市场”说法的认识。 【答案】(1)把受众看作市场或消费者的观点,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出去;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传媒活动既然是市场活动,那么各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而竞争的对象自然是消费者。(2)“受众即市场”观念的变迁“受众即市场”是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对受众市场性质的看法,随着时代变迁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前,多

5、数传媒把受众看作是一个未分化的“大众”市场,其有效经营方式是提供能够满足普遍需求的信息产品或服务; 而在媒体丰富化的今天,许多传媒则认为大众市场已经饱和,因此,准确进行受众定位,开拓具有特定需求的“小众”市场成了保证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3)“受众即市场”观念的弊端“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反映了传媒活动的某些特性,如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也能够揭示受众作为消费者的某些行为特点。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观念是不完善的。麦奎尔曾经指出它有以下几个问题:它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传媒负责提供商品,最大问题是如何通过“营销”使受众接受这些商品; 受众只能在被提供的商

6、品范围内进行选择,最大问题则是如何“盘算”着花钱。复杂的社会传播关系被简化成了单纯的买卖关系。这种观点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如收入、性别、年龄、学历等,而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量”一一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只能使人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因为在受众看来,他们并不单纯是消费者,而且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者,是拥有传播权利的主体。因此,不能将受众简单地等同于物质商品的消费

7、者,也不能将传媒简单地等同于生产和提供物质商品的企业,归根到底,这是由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6 形成传播效果的因素有哪些?【答案】形成传播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的因素人是传播的主体和受体,传播是人类的精神特权,因此,人的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有四类人分布在传播渠道的各个关口制约着效果的形成。传播者。其个人地位的高低、资历的深浅、知识的多少以及他个人的政治立场、品德修养、心理素质、工作效率等因素,都与传播效果的发生和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守门人。这些人以什么样的观念、价值、标准和习惯对大量的待传信息进行筛选、取舍、突出、

8、淡化、修改、拼组,直接影响传播的效果。中介者。这类人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联系人,拉扎斯菲尔德称之为竞选信息传播中的“意见领袖”,格林伯格说它是新闻传播中位于全体受众之前的“主要受众”和“次要受众”。若干研究都证明中介者对传播效果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受传者。受传者的预存立场、个人经历、智能结构、接受心理、兴趣爱好、性别年龄、个性特点、人格变数等因素通常是因人而异的,因而传播效果的形成也是各不相同的。(2)讯息因素讯息内容真实与否、新鲜与否? 适用性和可试性如何? 情节性和紧张性怎样? 讯息安排是两面都说还是一面之词、是诉诸感情还是诉诸理智、是客观报道还是空洞议论、是清楚还是含糊、是疏密有致还是

9、结构混乱、是精心设计还是信口开河等,这些都会对传播效果的形成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3)媒介因素在大众传播中,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因而在形成传播效果时也会有所不同; 有的容易形成知识传播效果,有的容易形成新闻传播效果,有的容易形成艺术传播效果。在组织传播中,通告和通知、讲演和讲话、公文和通函所产生的传播效果不会一样,因为它们具有微妙的媒介变数关系。人际传播也是一样,写信、打电话与当面交谈,哪个传播效果更好一些是不言而喻的。此外,传播媒介的权威性和恒久性些也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4)环境因素不论是国家安定、民族团结、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还是地点

10、适中、空气清新、布置整洁的物理环境,也不论是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还是愉快和谐的心理环境,它们都是贯穿于传播活动始终的情况和条件,都会对传播效果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作用。7 用“议程融合”的相关理论,解释网上信息的传播。【答案】(1)“议程融合”的含义1972年,麦库姆斯MIcCombs 和肖Sh 二发表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认为大众媒体能够为公众设置“议程”,大众媒体报道量越大的问题,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支持大众媒体的“强效果”论。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更个人化的媒体的普及,传统大众媒体的设置议程的能力开始下降,单一而普遍的公众议程正在减少,或者影响议程设置过程的中介因素正

11、在增多,变得更加复杂。因此仅从传播者的角度孤立地研究议程设置不够,还需要从受众的角度,并结合整个社会环境来考察议程设置的中介因素。1999年,麦库姆斯和肖提出“议题融合”Cagendamelding )理论。他们认为议题融合包括六个阶段:决定群体归属,是否具有该群体所需要的信息,定向需求,即个人在缺乏该群体需要信息时,就会产生此类需求,媒体接触,媒体接触形成铺垫效果,形成框架效果。议程融合理论着重研究社会大众为何、如何使用各类传播媒介,以及使用传播媒介所达到的社会效果。它认为人们在使用和挑选传播媒介及其议题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个人首先有强烈加入团体的愿望,然后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其他媒介,寻求与

12、他们的需求、认知等一致的团体的信息,避免与他们的需求、认知不一致的团体。议程融合理论说明,只要受众愿意接受并寻求大众媒体的引导,大众媒体仍然会产生强大的议程设置效果。(2)“议程融合”理论与网络信息的传播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议程融合”现象更加突出地体现在网络意见的形成与扩散之中。当人们希望加入某个团体时,他们首先会考虑自己是否具有该团体的相关信息。为获得共同的话语,他们往往通过网络社区或者其他网络平台获取这些团体的信息并了解他们的议题。在他们与这些网络媒体接触后,网络媒体的议题就对他们的日常议题具备“议程设置”的功能,同时网络信息得以传播。网络意见由形成到完成整个扩散的这一过程,说明了网络传播的巨大潜力,只要能捕捉到人们的需求,网络就能对人们的议题关注和环境认知产生巨大影响。三、论述题班级_ 座号_ 姓名_ 分数_Yseno搜考试作业资料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