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878769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文山实验小学 蒙义巧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2.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过程中,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教学难点:1.理解:“五岭逶迤”和“腾细浪” “乌蒙磅礴” 和“走泥丸”之间的对比关系,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2. 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齐读开课 1、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

2、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诗史上这首著名的七律长征。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诗。今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2、 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教师板书课题:25七律.长征)3、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哪些信息?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二、初读,整体感知。出示阅读提示(请一位学生读,明确要求):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诗读通顺,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2、指名学

3、生读,正音并检查生字: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3、刚才在读诗歌的时候,哪儿些字词的意思你不太明白,你可以提出来。谁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预设: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三军、尽开颜。随着我们深入学习,我想对“暖”“寒”这两个字的含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三、师生交流,品悟诗情 1.学习第一句。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红军长征,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哪句话看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理解这句诗。只等闲:平平凡凡的小事。(师板书)请跟同桌同学一起品读这句诗。思考讨论:这诗句中显示了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红军战士面对困难

4、,有怎样的态度呢?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还可结合资料袋和你搜集的长征的资料回答。)请大家齐读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句诗用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总领全诗,概括出了战士们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和对待这些困难的态度。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从“远征难,万水千山”等体会到远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牺牲之大,经历之苦。(补充资料: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经历的围追堵截)从“不怕,只等闲”体会到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1)“不

5、怕”两字铿锵有力,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2)“等闲”则将困难轻轻一瞥,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师:大家体会得真深刻,那么这句该怎么读呢?谁来读读看。(抽生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评读)大家说得不错,下面带着你们的感受,齐读这句。(学生齐读。)过渡:红军长征历经了千山万水,经历了千难万险。到底难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几个典型的画面。.学习第二句。(1)抽读。师:同学们,请看画面(课件出示五岭和乌蒙)。师:哪儿是五岭?哪儿是乌蒙?你是怎么判断的?(相机理解逶迤和磅礴)生:诗中写的是“五岭逶迤”“乌蒙磅礴”。师:那么“逶迤”是

6、什么意思?换个词怎么说?(五岭连绵、五岭蜿蜒。)师:“磅礴”还可以怎样形容? (生:雄伟、陡峭、挺拔。高耸入云。)师:这逶迤的五岭,这磅礴的乌蒙给你什么感觉?(高大险峻,气势磅礴,不可战胜)可是在红军眼中它们却犹如什么?(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细小的波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师:这逶迤的五岭,这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细小的波浪,小小的泥丸,那么的平常。这里显示出了红军的什么品质?(伟大、英雄气概、乐观主义、英勇顽强、大无畏等)师:大家说得很好,那么大家带着你们的感受齐读这句。(学生齐读,读出感受)师: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

7、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他们走了一天又一天,山是翻了一座又一座,战士们的草鞋走破了一双又一双,有的战士累倒了,有的战士病倒了,有的战士永远留在了山上。但这样的困难红军怕不怕?(不怕)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生合作读)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 这都是因为 (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学习第三句(1)深入感悟“暖”师读第3句。感受了红军跋山的艰难。我们又来看看战士们涉水的英勇。同学们,一起来看(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封锁了江面,掠夺了船只,疯狂地说:一只鸟飞

8、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过金沙江的吗?请大家读读这个故事。读完之后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感受。从故事中我们感受到红军巧渡金沙江后怎样的心情?你是从诗句中哪个字体会到的?生:从“暖”字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板书:暖)师引读:巧渡金沙江后。回望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读读,感受红军的欢愉。(生齐读)深入感悟“寒”师:感受了巧渡金沙江的欢愉,再来看看飞夺泸定桥的悲壮。请大家看图(出示泸定桥图片十三根铁链高悬河面图及飞夺泸定桥故事简介)诗中怎么形容泸定桥的?一起读读这句诗。(板书:寒)师:这就是十三根铁链高悬河面泸定桥。这就是

9、飞夺泸定桥那场战争。(观看视频,了解飞夺泸定桥这场战争。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板书:泸定桥)预答:害怕(这就是寒)读心惊肉跳(这就是寒)读毛骨耸然(这就是寒)读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预设:惨烈、激烈(这就是寒)你读!惊心动魄(这就是寒)你读师: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急流险滩、枪林弹雨、嘹亮号角、奋不顾身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能把它读出来吗?(男生读,女生读,生齐读。)师:一个是胜利的喜悦,一个是战斗的惊心动魄,这是两种不同的战斗,在毛泽东的诗中浓缩成一暖一寒,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这更显示出-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学习第四句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

10、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齐读最后一句。(生读第4句。)师:读了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板书:更喜、尽开颜)师:喜从何来?(补充资料)岷山是红军翻越的最后一座大雪山,翻过去就意味着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师:从这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板书:豪迈、乐观)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生齐读。)师:正是因为

11、有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正是因为有着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所以毛主席在这首诗的开头就写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情境体悟 1.听歌感悟情境同学们,其实刚才我们所讲的都是长征之难,(板书)但这“难”用只言片语是道不尽,说不完的。下面让我们在长征之歌中去想象,去感悟。(出示长征之歌MV)五、感情引读,升华情感 1.情境引读同学们,纵有千难万难,纵有万水千山,纵有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毛主席回望万里征途,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都化为了文中的那句话,“红军”一起读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对,只等闲!“

12、只等闲”的是“五岭逶迤”一起来腾细浪“只等闲”的是“乌蒙磅礴”走泥丸“只等闲”中经历过欢欣,“金沙水拍”云崖暖“只等闲”中也历经了悲壮,“大渡桥横”铁索寒所以,这“只等闲”里体现了哪些精神啊?2.学生汇报小结。(板书:英勇顽强、乐观自信,长征精神)对,这些就是革命大无畏的精神,就是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哪!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齐读全诗)结束语:同学们,“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而今,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已成过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同学们能继承长征精神,战胜生活与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发奋学习,为祖国富强尽一分心力!六、总结全诗,拓展延伸。交流所搜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长征诗词,说说毛泽东诗词的风格。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