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855086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提纲.doc(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复习提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 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由血缘关系的

2、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 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拓展: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 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消极: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 ,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 积极:它形成了认祖归宗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孝顺长辈、恪守孝道 二、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 特点: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 表现:A.集行政、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B.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意志。C.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影响:A.君主的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和司法。B.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历代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 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 官职设置:最高官三个: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军权)。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如:宗正(管理

5、皇族和外戚);廷尉(管理刑狱、司法) 特点: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 作用: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物,形成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 【拓展: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君主专制制度下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但是秦始皇晚年,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 郡县制 实行原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大一统。 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郡:设郡守(行政)、郡尉(军事)、监御史(监察) 县:县尉(军事和治安),县丞(司法) 郡县制与分封制区别: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

6、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主要政治制度 汉朝郡国并行制(了解) 汉初:在

7、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唐朝三省六部制 职能: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补充:唐朝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 元朝的行省制 原因:元朝的统一,统一后幅员辽阔

8、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 内容: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从地方来看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过程: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 内

9、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影响: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评价:废丞相: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有助于君主独裁专制。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 设内阁:内阁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大学士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时间.目的:清雍正年间,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

10、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机大臣基本职能: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连建议权也没有。) 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意义: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2、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专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中国社会在近代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拓展:比较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  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

11、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专题二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一、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 1、鸦片战争(18401842)与南京条约: 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 2100万银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门户;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商定 (协定关税)

12、,破坏了关税主权。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 原因:主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因:列强修约遭到拒绝 经过(略) 抗争:1859年,直隶提督史荣椿在大沽炮台壮烈牺牲 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影响: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严重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3、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黄海大战(日本控制了黄海海域)

13、、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结果:中国战败 马关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与辛丑条约(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接目的: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结果:清政府签定了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内容: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的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

14、国的工具);拆除天津大沽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要地。 影响: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拓展: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A、政治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大量割地赔款不平等的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激化中国社会矛盾,引发中国人民不断地抗争和探索。 B、经济上,他们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破坏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依赖列强丧失独立性。也刺激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C、思想文化上,冲击中国的旧思想旧制度,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

15、解放,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清政府的北洋舰队主力尚存。由于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领导人:邱逢甲、徐骧、刘永福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历史意义: A、反映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 B、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兴起的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经过:口号,“扶清灭洋”;地区:山东京津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