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世界近现代史复习(五)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845749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世界近现代史复习(五)人教版知识精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世界近现代史复习(五)人教版知识精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世界近现代史复习(五)人教版知识精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世界近现代史复习(五)人教版知识精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世界近现代史复习(五)人教版知识精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世界近现代史复习(五)人教版知识精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世界近现代史复习(五)人教版知识精讲.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历史高三历史世界近现代史复习(五)世界近现代史复习(五)人教版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世界近现代史复习(五)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法西斯国家的扩张 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2. 难点: 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知识框架的建立;重要问题的理解; 世界近现代史复习(五) (一)历史阶段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关系格局。一方面,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 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

2、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世界现代史 的开端。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苏联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通过有计划的工 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建设,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取得巨大成 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严重失误和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等问 题,在二三十年代出现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对苏联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另一方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和 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冲突,确立起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 系。这个体系是战后列强为解决相互间的矛盾与冲突而进行的一种集体安全的尝试。为资 本主义

3、世界赢得了 20 年的暂时稳定和繁荣。但这一体系的实质是战胜国在帝国主义矛盾以 及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暂时妥协。随着势力平衡的演变所引发的寻求政治均 衡,最终导致了这一体系在 30 年代末的崩溃。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面对危机的冲 击,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渡过危机,缓和了国内矛盾;德国和日本先后建立起法西斯专 政,对内独裁,对外扩张,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面对法西斯的侵略,中国、朝鲜、 西班牙、埃塞俄比亚等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德、意、日结成三国轴心。英、法、美 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新的世界大战危机日益加深。 (二)

4、知识框架 第一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第一节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1)客观条件: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 俄国帝国主义具有封建军事色彩,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很大,各种矛盾表现突出,成 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最薄弱环节。(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较低,保留大 量封建残余)。 各种矛盾: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沙皇专制同人民矛盾,同其他帝国 2 主义国家的矛盾,同东方殖民地的矛盾。 (2)主观条件俄国无产阶级状况: 力量不断壮大, 革命性较强, 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且

5、能够根据具体 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 有革命的同盟军贫苦农民。 (3)经过: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1917 年爆发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统治俄国 300 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另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 政府。 1917 年 4 月,列宁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四月提纲) 中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四月提纲内容:a. 第一阶段:1917 年二月革命完成民主革命。第二阶段:1917 年十月革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b. 如何退出大

6、战。 七月流血事件:7 月,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反对革命,革命已不可能和平发展,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10 月,布尔什维克党通过了列宁提出的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 1917 年 11 月 7 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攻打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了以克伦 斯基为首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十月革命胜利。 (4)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 政治: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 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经济: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 皇帝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外交:1918 年 3 月同德国

7、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和约虽然苛刻,但俄国终于退 出大战,得到喘息的机会,从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5)共产国际: 背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各国共产党纷纷成立。 成立:1919 年 3 月,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 了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 性质: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是统一的世界性的共产党。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 支部,受它的领导。 (6)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 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创造了前提。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8、。 十月革命的目的是要消灭剥削制度,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 十月革命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 动。 使人类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2. 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1)严峻的形势: 十月革命后,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叛乱。 英、法、美、日等国敌视、不满、惧怕苏维埃政权,于是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措施: 用心 爱心 专心 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内容:a. 实行余粮收集制;b. 把大中企业收归国 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c. 取消切商品贸易;d. 一切生活必须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9、; e.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结果:经过三年多的战斗,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3.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背景: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加上天灾,导致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并逐渐 发展成为政治危机。 (2)途径:实行新经济政策,其内容: 在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 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 在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允许本国和外 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恢复私人小企业。 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在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 (3)评

10、价: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 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 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 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 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4)苏联的成立: 1922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立,简称苏联。 1924 年初,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规定苏联是联邦制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节 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略) 第

11、三节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1924 年 1 月 24 日,列宁逝世。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工业化: 开始时间:1925 年 12 月,标志:联共(布)“十四大”召开,总方针:通过了社 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 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 1928 年起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卫国战争前,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前两个五 年计划期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 年, 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农业集体化: 1927

12、年 12 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要把个体小农经济联 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评价: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存在着严重问题和错误。违背了 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 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4 (4)存在的问题: 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 发展;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 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

13、极性受到极大损害。 2.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形成: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1936 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 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基 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 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2)特征: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它在政治方面 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3)评价: 在战争期间

14、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4)斯大林个人崇拜:随着斯大林地位的牢固确立和苏联建设事业的发展,斯大林的 威望空前提高,到 30 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5)大清洗运动:(肃反运动)19351938 原因:由于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斯大林的一些错误观点和做法对苏联的发展产生 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经过:19351938 年间,进行了错误的大清洗运动,大批党、政、军优秀领导人 和著名知识分子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被加以各种罪名,遭到残酷的镇压和迫害。 危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

15、;破坏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资源 和各级干部资源。 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 1936 年苏联宪法的通过,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同时也标志着斯大林创 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第一,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 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 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 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改善的手段,以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第二,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 是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 管理国家事

16、务。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 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第三,该体制曾发挥了巨大作用,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 社会主义国家。但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它违 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做工作重心的指示,仍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一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背景:a. 处置战败国。b. 联合反苏。c . 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巴黎和会召开 (1)时间:1919 年初。 (2)地点:巴黎近郊凡尔赛宫。 (3)内容:“一战”战胜国与战败国媾和的会议。 (4)中心议题:对德和约。 (5)各大国参加和会的目的:操纵国:美、英、法、意、日;操纵者:“四巨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