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全名词解释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00734074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全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全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全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全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全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全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全名词解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

2、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

3、重了。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5、辛酉政变: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訢,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从此,慈禧掌握了清朝的统治权。这一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6、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

4、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起点,以马关条约签订为终结,历时30余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7、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6月,清政府出兵朝鲜牙山。与此同时,日本则以保护侨民和使馆为借口在仁川登陆并占领了汉城。7月25日,日本海军突然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舰船,进犯驻牙山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甲午

5、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包括 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至此告一段落。8、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

6、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9、“门户开放”政策:为了分享侵略中国的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的其内容主要是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已经取得的特权,但在各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的权利,并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门户开放”政策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在华利益上的一个妥协方案,从此以后美国在华势力一天天扩大10、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

7、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11、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众两万余人在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太平军,并颁布军纪五条,这就是举世震惊的金田起义,它标志着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12、永安建制: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进行了政治、军事建设,称永安建制。永安建制内容有:第一,封王建制。初步建立了政权,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分别为东、西、南、北、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见右图)。同时颁布太平官制、太平礼制等各项制度,通过永安封王建制,太平天国政权已初步形成。第二,颁行太平天历(冯云山创)。第三

8、,整饬军纪。颁行军律太平条规、太平军目(冯云山编制)。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太平天国的立国规模和军政体制,进一步巩固了起义队伍,增强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13、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洪秀全颁布了一个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它是太平天国建设新世界的蓝图,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是革命的农民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结晶。首先,从根本上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反封建的革命性。其次,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施。1

9、4、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发生于1856年的天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主要事件包括:杨秀清逼封“万岁”、韦昌辉滥杀无辜、石达开负气出走。其影响是太平天国运动从此由盛转衰。15、公车上书: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因为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应举之人到京称“公车”,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的代称,因此,叫“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群众性的爱国行动,它冲破了清政府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干政的禁令,是资产阶级变法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的标志16、中外纪闻:1895年8月17日(清光绪二

10、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康有为、陈炽等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内容主要为编译西电西报,介绍“列强政治、经济情况和清廷奏章”,意在广开知识,宣传变法。1896年1月20日被清政府查封,禁止发行。中外纪闻是资产阶级早期政治团体的机关刊物,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新闻史上有一定地位。17、百日维新: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终于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诏书明确表示了变法的决心。这一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戊戌年,历史上被称为戊戌变法;从正式宣布变法开始,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止,光绪帝发出了100多件维新谕旨,推行新政共计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这是维新运动的高潮和集中表现。在此期间

11、,根据维新派的建议,光绪颁发了数十道推行新政的诏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文教等各个方面。18、兴中会:1894年底,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人士20余人,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兴中会。1895年,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在这前后,广州等地,还建立了兴中会分会。孙中山亲自草拟的兴中会章程,以“振兴中华,维护国体”为立会宗旨,并制定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清朝专制政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目标。这个团体的成立是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的正式开始,表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组织上已初步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

12、动的开端。19、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它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正式成立。同盟会在组织上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建设,孙中山为总理,下设三部,国内外分别建立支部,支部下设立分会。同盟会的章程是“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是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20、:1911年(辛亥年)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黄花岗起义失败不久,湘、鄂、川、粤四省掀起保路风潮,成为的导火线。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影响和推动下,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全国各地相继响应,不到两个月,全国有十四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2

13、月29日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成立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从此结束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覆灭,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和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2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11日公布施行。其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规

14、定了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局面,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2、二次革命:即“讨袁之役”,又称“癸丑赣宁之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二次革命”是维护共和制度的一次武装反袁斗争,实为的继续。它的失败使民国初年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时期。 23、护国运动:袁世凯称帝,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和反抗,1915年底,爆发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领导这次运动的是梁启超的进步党。梁启超利用自己与蔡锷的师生关系和蔡锷在云南的影响,要蔡锷回云南发动武装起义,

15、并联络了西南军阀起兵反袁。在这之前,孙中山已派李烈钧等人去云南活动,滇军中下级军官对袁的倒行逆施十分不满。蔡锷回到云南,进一步壮大了反袁力量。他策动云南将军唐继尧于1915年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成“护国军”,出兵讨袁。此后,贵州、广西宣布独立,各地继而纷纷响应,表示讨袁。袁在内外压力下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企图退保总统地位,但遭到各方拒绝。5月8日军务院在广东肇庆成立,唐继尧任抚军长,与袁世凯政府对峙。6月6日袁忧愤而死,由黎元洪任大总统,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14日军务院撤销,护国运动结束。24、张勋复辟:1917年7月中国清代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12天的事件。由于

16、这次事件是张勋一手策划,史称张勋复辟。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政局动荡不已。张勋遂乘机联络前清遗老遗少及保皇党人康有为等,积极为复辟作准备。1917年5月,因是否解散国会问题,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发生争端。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张勋便带领他的“辫子军”于6月14日入京,7月1日,把清朝已退位的12岁小皇帝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遭到全国强烈反对。25、护法战争:是孙中山先生发起和领导的一场为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恢复国会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反动统治的战争。1918年5月,逼迫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务。非常国会的议员也改组军政府,把元帅制改为总裁制,推出总裁7人。实权操在陆荣廷手里,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26、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