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引领课教学流程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0725265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读引领课教学流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精读引领课教学流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精读引领课教学流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精读引领课教学流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读引领课教学流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读引领课教学流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读引领课(一)几点解读和建议:1.精读引领,就是要选择教材上的精读文章做为课例。2.精读引领,就是要“精准”,准确把握单元的“语用主题”和本节课的语用点。3.精读引领,就是要“精讲”,也就是少讲,要“瘦”下来,课堂问题设计要“简单”,不能过于琐碎,做到一课一得。4.精读引领,就是引领“方法”,也就是老师教方法,学生悟方法的过程。5.精读引领,就是引领“过程”,也就是给学生足够的练法、用法的时间和机会。6.精读引领,就是引领“学习方式”,整个课堂要体现“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展示”。7.精读引领:就是引领学生海量阅读,在现阶段实现“1+2”的量,即教材上一篇精读文章+丛书上的两篇文章,整个课

2、堂要体现“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二)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意图:复习回顾的目的主要是想让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当然,不同学段依据课标要求、单元要求和课时目标还可以复习生字、词语和其它内容。导入方式不拘一格,尽可能做到简短、有趣,不拖泥带水,以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努力节省课堂时间,为学生课堂上大量阅读留足时间。) 二、精读课内例文,悟法得法 所谓精读,就是深入细致地研读,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学生读书的兴味。在精读课内例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训练要扎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精读课例的教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一个或几个方面花力气下功夫训练到位。语文主题学“一课一得”就是想扎实训练的过程,就是想让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一点一点去落实,课课有收获。(这是在引领过程) (2)要与文本平等对话 精读课例的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走进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再引导和组织学生走进文本,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在探究作者是“怎样写的”这一语用主题的过程中,感悟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同喜同悲,真正读懂文本。孩子对母语的兴趣、语感的形成、正确的“三观”的建立和形

4、成需要依托精读引领课。(这是在引领情感) (3)教会孩子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就不具备自学能力;没有自学能力,语文主题学习在课内、自主地、大量地进行阅读就不能落地生根,所以必须教方法。 方法的教学,可以是某一方面的,如:速读法、浏览法、默读法、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品词析句的方法,也可以是学习整篇课文的方法,如:学习写景状物类文章的方法、学习写人记事类文章的方法、学习古诗的方法等等。(这是在引领方法)(4) 教学课内例文的方式:1.做到问题引领。问题设计关注单元语用要求和课后题、文中泡泡内容,不可贪多。2.品读重点句、段。就是品读单元预

5、习课上的“重点段”。3.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交流问题、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重难点、最后总结方法、形成能力的过程。4.做到“动态生成”。要处理好 “预设” 与“ 生成” 的关系。有“预设”,但更要有“ 生成”。 (这是在引领学习方式)(5) 教学课内例文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 三、阅读丛书篇目,用法练法 在迁移阅读丛书篇目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阅读内容与阅读要求:在这一课型至少阅读丛书上的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在单元预习课上要和课内精读课文一起预习,所以教师要心中有数,熟悉文章内容,明了这 “1+2”的整合点、语用点。依据这两个点设计课堂问题,课堂问题不宜太细,要使学生用在学习课内例文时收获的方法解决你提出的问题,实现用法、练法的目的。 (2)阅读时间:不少于15分钟。 四、课堂练笔,内化实践 (意图:得法练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在“听说读写”的语文目标中,“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输入在前,输出在后,课堂上在学生经历读别人的文章、听别人的见解、学习别人的表达方法之后,让他们学以致用,做到读写结合,马上练一练、说一说、写一写,给他们一个实践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把所学到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创设情境,给学生练笔、表达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